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灸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胃热证组、胃热艾灸组、胃热艾灸对照组、胃寒证组、胃寒艾灸组、胃寒艾灸对照组。除正常组外,胃热组用辣椒素和乙醇溶液灌胃,胃寒组用冰水灌胃及凉水泡浴等分别复制胃热证、胃寒证模型。造模后除正常组、胃热证组、胃寒证外,其余分别予艾灸干预12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胃热证组大鼠躁动、兴奋,胃寒证组精神不振、踡缩、懒动等,胃热证组和胃寒证组的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 0. 05),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黏膜坏死脱落,溃疡形成,间质出现水肿,细胞间隙增宽明显,炎细胞浸润广泛;与模型组比较,胃热艾灸组可以改善大鼠躁动、兴奋等胃热证的证候,胃寒艾灸组可以改善大鼠精神不振、踡缩、懒动等胃寒证的证候,胃热艾灸组和胃寒艾灸组的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下降(P 0. 05),胃热艾灸组和胃寒艾灸组的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胃黏膜浅层有细胞脱落,无明显溃疡形成;胃热艾灸对照组和胃寒艾灸对照组无论在一般行为学的证候方面,还是在胃黏膜损伤指数和组织病理学方面均未见明显变化;胃热证组和胃寒证组大鼠的胃黏膜细胞中NT和Survivin的表达下降,艾灸胃经穴可以上调胃黏膜细胞中NT和Survivin的水平,而艾灸对照组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艾灸可以促进胃热证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热证可灸"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艾灸胃经穴对胃热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各6只。运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胃热证大鼠和艾灸胃经穴干预胃热证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利用LEfSe分析比较组间微生物的物种差异。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及梭菌属(Clostridium)等致病菌丰度显著上调。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胃经穴组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益生菌丰度显著上调。结论:艾灸胃经穴"梁门""足三里"能显著上调胃热证大鼠益生菌丰度水平,对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物种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胃热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研究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组织代谢物的影响,阐述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代谢调节机制,并验证"热证可灸"的科学性。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每组6只。采用辣椒液加乙醇灌胃法复制胃热证大鼠模型,冰水加NaOH灌胃法复制胃寒证大鼠模型。艾灸组温和灸"足三里""梁门"穴,2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7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并记录体质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采用~1H-NMR技术对胃组织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通过在线分析网站MetPA筛选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两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逐渐下降,从第4天开始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P0.01);两艾灸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增加,从第10天开始明显高于各自的模型组(P0.05,P0.01)。空白组胃黏膜皱襞完整,结构清晰;胃热模型组可见胃黏膜柱状上皮结构破坏严重,炎性细胞浸润,颜色晦暗;胃寒模型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艾灸组胃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经~1H-NMR技术共筛选出16种与胃热证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代谢物,14种与胃寒证相关的代谢物。艾灸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中13个代谢物产生调节作用:上调异亮氨酸、肌酸酐、胆碱、乳酸盐(P0.05),下调胆碱磷酸、甘氨酸、丙氨酸、尿嘧啶、酪氨酸、苯丙氨酸、次黄嘌呤、腺苷、烟酰胺(P0.05);可对胃寒证大鼠胃黏膜中8个代谢物产生调节作用:上调肌酸酐、乙醇胺、胆碱、腺苷、烟酰胺(P0.05),下降甘氨酸、磷酸肌酸、酪氨酸(P0.05)。MetPA显示艾灸能调节胃热证大鼠胃黏膜中10条代谢通路、胃寒证大鼠胃黏膜中7条代谢通路,这些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炎性反应。结论:"热证可灸"具有代谢物变化基础;艾灸对胃黏膜损伤修复涉及其对氨基酸代谢、能量平衡和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艾灸对不同证型大鼠胃黏膜的代谢调节具有共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梁门"对胃热证、胃寒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及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谱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胃热模型组16只、胃寒模型组16只。胃热模型组采用辣椒液、乙醇灌胃方法复制胃热证大鼠模型,胃寒模型组采用冰水+氢氧化钠(NaOH)灌胃方法复制胃寒证大鼠模型。造模后将各模型组随机抽取6只作为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空白组、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不予干预,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大鼠于"足三里""梁门"穴行温和灸干预,每次20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7天。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对脑皮质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所得数据及代谢通路。结果胃热模型组、胃寒模型组胃黏膜组织符合胃热证、胃寒证的病理表现,艾灸胃热组、艾灸胃寒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较模型组改善。代谢组学发现12个与胃热证密切相关、11个与胃寒证密切相关的脑皮质代谢物。艾灸能调节胃热证9个、胃寒组5个代谢物的紊乱。艾灸主要调节脑皮质的牛磺酸-亚牛磺酸代谢、烟酸-烟酰胺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对胃热证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经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磷酸肌醇代谢对胃寒证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结论艾灸对胃热证胃黏膜修复的主要效应机制涉及经中枢对抗氧化应激、氨基酸代谢和维持细胞形态的调节作用,对胃寒证胃黏膜修复的主要效应机制涉及经中枢对生物体内氨基酸代谢、维持细胞形态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研究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分析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究艾灸预处理对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穴位对照组和奥美拉唑组。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备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检测大鼠的胃黏膜血流量。结果同模型组相比,艾灸穴位组、艾灸穴位对照组和奥美拉唑组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最为明显(P0.01),胃黏膜血流量也有显著升高(P0.01);与艾灸穴位对照组和奥美拉唑组相比,艾灸穴位组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指数、组织形态学及胃黏膜血流量的变化均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艾灸预处理能够使胃黏膜血流量显著增加,极大程度促进损伤胃黏膜的修复与愈合,且艾灸穴位组和艾灸穴位对照组的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探讨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组、御寒暖胃膏贴敷对照点组、药物对照组,采用综合干预方法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肉眼下观察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彩色多普勒观察胃黏膜的血流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组和药物对照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值均显著降低(P0.05),胃黏膜组织的病理损伤得到明显修复,胃黏膜血流量均显著升高(P0.05);御寒暖胃膏贴敷对照点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值未见明显降低(P0.05),胃黏膜组织的病理损伤未得到明显修复,胃黏膜血流量未见显著升高(P0.05)。结论: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可以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特异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胃经穴对胃溃疡大鼠血清和胃黏膜细胞氧化损伤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胃经穴抑制胃溃疡大鼠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胆经穴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余组采用束缚-冷应激法制作胃溃疡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胃经穴组电针胃经穴"梁门""足三里",胆经穴组电针胆经穴"日月""阳陵泉",并连接电针,每次30min,每天1次,共7d。常规光镜下观察胃黏膜形态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胃黏膜细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结果: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胃经穴组、胆经穴组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均降低(均P0.05),胃经穴组大鼠血清、胃黏膜细胞MDA、TNF-α、IL-2、IL-6均显著降低(均P0.01),GSH-Px含量明显升高(均P0.01);与胆经穴组比较,胃经穴组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和血清、胃黏膜细胞MDA、TNF-α、IL-2、IL-6均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胃黏膜细胞GSH-px含量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电针胃经穴可能通过抑制胃溃疡大鼠氧化损伤因子的表达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且存在一定的经脉脏腑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神阙穴隔药饼灸、神阙穴单纯灸、非穴点隔药饼灸及神阙穴灯光加热对应激性溃疡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效应,以阐述神阙穴隔药饼灸的优越性及其发挥作用的效应因素。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神阙穴单纯灸组(单纯灸组)、神阙穴隔药饼灸组(隔药饼灸组)、非穴隔药饼灸组(非穴组)、神阙穴灯光加热组(灯光加热组)。采用水浸-束缚应激法(WRS)制备应激性溃疡模型。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I),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黏膜血流量(GMBF),用放免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PGE2、TGF-α及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神阙穴隔药饼灸及单纯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均明显低于非穴组和灯光加热组(P<0.01);神阙穴隔药饼灸和单纯灸组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与非穴和灯光加热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尤以神阙穴隔药饼灸作用最强。结论神阙穴隔药饼灸对应激性溃疡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神阙穴单纯灸、非穴点隔药饼灸及神阙穴灯光加热,提示神阙穴隔药饼灸的保护作用不仅与艾灸的加热效应有关,还与穴位的特异性及艾绒与药物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家兔胃黏膜损伤指数、穴区局部线粒体结构、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胃黏膜修复及腧穴局部能量代谢角度探讨隔药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起效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西药组。在成功制备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隔药灸组取“后三里穴”进行治疗,西药组以硫糖铝灌胃治疗。各组治疗干预结束后,留取胃黏膜和穴区局部组织,采用Guth法对各组的胃黏膜损伤指数进行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后三里穴位局部组织线粒体形态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穴区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隔药灸组家兔胃黏膜损伤指数均显著升高(均P<0.01);模型组穴区细胞线粒体空泡化,I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P<0.01);隔药灸组仅有少数线粒体水肿;西药组线粒体数目少、出现肿胀,线粒体嵴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西药组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下降(均P<0.01),I型胶原蛋白表达升高(P<0.01或P<0.05)。隔药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低于西药组(P<0.01),I型胶原蛋白表达高于西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够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家兔“后三里”穴穴区线粒体形态、提高急性胃黏膜损伤家兔后三里穴局部组织的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其修复胃黏膜损伤的起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胃黏膜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MT)、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的影响,探讨艾灸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保护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艾灸非穴组、艾灸穴位组。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在造模之前,艾灸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和胃俞等穴位行艾灸预处理8 d,艾灸非穴组选取非穴对照点进行预处理。以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GE2与CGRP的含量,酶免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MT与HSP 70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加(P0.01),血清PGE2、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和艾灸非穴组比较,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使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P0.01),血清PGE2、CGRP含量升高(P0.05),胃黏膜组织MT、HSP 70含量升高(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预处理可减轻束缚水浸应激所造成的大鼠胃黏膜损伤,通过上调胃黏膜损伤过程中保护因子(PGE2、CGRP、MT和HSP 70)而达到其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这可能是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灸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蛋白质磷酸化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采用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肉眼观察大鼠胃黏膜损伤程度,Apoptosis Microarray Slides芯片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胃经穴组和对照点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点组比较,胃经穴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5);Apoptosis Microarray Slides芯片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胃经穴组大鼠胃黏膜细胞10种蛋白质磷酸化水平上调,其中Bcl-XL、Mcl-1、Bcl-2、IAPs 4种蛋白磷酸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18种蛋白质磷酸化水平下调,其中TNF、Fas、Apaf-1、Caspase-3、Caspase-9、Bax 6种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艾灸可促进胃黏膜的损伤修复,调节多种凋亡相关信号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并且存在一定的经脉脏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抗炎效应的IL-17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艾灸组、艾灸组、IL-17过表达模型艾灸组(IL-17过艾组)、IL-17沉默模型艾灸组(IL-17沉艾组)、IL-17过表达模型组和IL-17沉默模型组,前6组每组各9只,后2组每组各6只。大鼠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弗氏完全佐剂0.15 ml制作RA模型。造模后第2天进行慢病毒注射建立IL-17基因过表达、IL-17基因沉默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麦粒灸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各5壮,每日1次,治疗18天。观测计算大鼠足跖肿胀度;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TNF-a、IL-1b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麦粒灸后艾灸组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IL-17、TNF-a、IL-1b显著高于空白组;麦粒灸后艾灸组大鼠血清IL-17、TNF-a、IL-1b显著低于模型组。麦粒灸后IL-17过艾组大鼠血清TNF-a含量显著高于艾灸组(P0.01);IL-17沉艾组大鼠血清TNF-a含量显著低于艾灸组、空白组。麦粒灸后IL-17过艾组、IL-17沉艾组IL-1b含量与艾灸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麦粒灸可能通过调控IL-17从而调节RA大鼠血清TNF-a含量,起到抑制RA滑膜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雌激素及麦粒灸对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SPF级性成熟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雌激素组、麦粒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于动情期建立薄型子宫内膜模型。正常组不予干预,模型组于造模后次日予2 m L0.9%Na Cl溶液灌胃,雌激素组于造模后次日予2 m L雌二醇灌胃,麦粒灸组于造模后次日麦粒灸"关元""肾俞",每穴7壮。均每日1次,于3个动情周期后的动情期取材,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及其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波形蛋白、角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同源框转录因子HOXA10、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子宫内膜厚度较正常组显著变薄(P0.01);与模型组比较,雌激素组、麦粒灸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P0.01);麦粒灸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雌激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角蛋白、波形蛋白、VEGF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雌激素组及麦粒灸组大鼠子宫内膜角蛋白、波形蛋白、VEGF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麦粒灸组子宫内膜中角蛋白、波形蛋白、VEGF的表达量均高于雌激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HOXA10、LIF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雌激素组及麦粒灸组大鼠子宫内膜HOXA10、LI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麦粒灸可以通过上调大鼠子宫内膜中角蛋白、波形蛋白及VEGF的表达从而改善子宫内膜的厚度,并且可提高HOXA10、LIF等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因子的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发挥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无水乙醇灌胃所致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对照点组),艾灸穴位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艾灸对照点组则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旁开1cm处的对照点,预处理8d后,空白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其余3组予无水乙醇灌胃,1h后取材,光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TGF-α及PCNA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穴位组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含量较高(P0.01或P0.05);与艾灸穴位组比较,艾灸对照点组大鼠胃黏膜TGF-α、PCNA的含量较低(P0.01或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通过增强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中TGF-α、PCNA的表达,促进胃黏膜的增殖修复,且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灸量麦粒灸调节血脂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麦粒灸对急性高血脂状态大鼠的调节效应差异及量效特征。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蛋黄乳液方法制备急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组、模型对照组、药物治疗组、麦粒灸3壮组、麦粒灸6壮组、麦粒灸9壮组各12只,各艾灸治疗组分别按每穴每日3壮、6壮、9壮的灸量施灸于神阙、后三里,药物治疗组用洛伐他汀混悬液以每日10mg/kg剂量灌胃给药,治疗3日。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C、TG、LDL-C均升高,HDL-C降低,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及不同灸量组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TG、LDL-C,升高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麦粒灸6壮组、9壮组降低TG方面优于药物对照组和麦粒灸3壮组(P<0.01);麦粒灸3壮组与药物对照组升高HDL-C方面优于麦粒灸6壮组(P<0.05或P<0.05)。结论不同灸量麦粒灸对急性高血脂状态大鼠均具有普遍性调节效应,其中降低TG方面6壮和9壮的效应最佳,升高HDL-C方面3壮和药物的效应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麦粒灸对阿霉素(DOX)所致心肌病大鼠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麦粒灸组,每组20只。模型组及麦粒灸组腹腔注射DOX复制心肌病模型。麦粒灸组在给药的同时取“关元”“巨阙”穴进行麦粒灸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4周。检测大鼠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压(LVDP)、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等容舒张期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变化时间(t-dp/dtmax)评价心功能;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及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HR、LVSP、+dp/dtmax、-dp/dtmax降低,LVDP和t-dp/dtmax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麦粒灸组HR、LVSP、+dp/dtmax、-dp/dtmax升高,LVDP和t-dp/dtmax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光镜下呈心肌病样改变,细胞肿胀充血、排列紊乱,白细胞浸润明显;模型组、麦粒灸组大鼠血清LDH、CK活性与cTnⅠ表达水平及心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心肌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光镜下麦粒灸组心肌细胞轻微肿胀、出血,大鼠血清LDH、CK活性与cTnⅠ表达水平及心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心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麦粒灸可显著减轻DOX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麦粒灸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来抑制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实现对DOX心肌病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胃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君子汤组、艾灸非穴位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大黄浓缩液灌胃法建立大鼠脾虚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备脾虚胃溃疡大鼠模型。四君子汤组予以四君子汤灌胃,艾灸组大鼠隔日交替灸"足三里""中脘"或"脾俞""胃俞",艾灸非穴位组灸艾灸组穴位的对照点,每日1次,共治疗8d。按脾虚动物模型标准观察大鼠脾虚症状,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EGFR的表达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ERK1/2蛋白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造模大鼠脾虚症状明显,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加(P0.01),光镜下胃黏膜损伤严重,胃组织EGFR、p-ERK1/2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艾灸非穴位组和艾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P0.05),光镜下胃黏膜损伤改善,且胃组织EGFR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艾灸非穴位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和艾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光镜下胃黏膜损伤恢复较艾灸非穴位组好,胃组织EGFR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激活EGFR/ERK信号转导通路是艾灸启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艾灸治疗脾虚胃溃疡可能是通过提高胃组织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两者均结合并激活EGFR,激活后的EGFR介导ERK磷酸化从而激活EGFR/ERK信号转导通路,因而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增殖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孤束核捣毁术后艾灸"足三里"穴对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一氧化氮(NO)与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在艾灸保护胃黏膜损伤的神经通路中孤束核所起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艾灸+模型组(C组)、艾灸+模型+孤束核损毁组(D组),每组12只,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并用阿司匹林混悬液连续灌胃3d维持损伤(A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I),采用ELISA法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相关因子TNF-α、NO含量,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中保护蛋白HSP70的含量。结果:B组胃黏膜出现明显损伤,表明采用无水乙醇灌胃及阿司匹林悬浊液灌胃法造模成功(P0.05);C、D组UI指数较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D组UI指数较C组高(P0.01)。C、D组胃黏膜组织中TNF-α含量较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NO含量均有上升(P0.05,P0.01);D组胃黏膜组织中TNF-α含量较C组高,而NO含量较C组低(P0.01)。胃黏膜保护蛋白HSP70的表达C、D组较B组均有明显上升(P0.01),同时D组的表达较C组低(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穴对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性调节作用,而孤束核损毁后其保护效应受到明显抑制,证明对大鼠足三里穴进行温和灸后产生胃黏膜保护机制非常重要的传导中枢是孤束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原癌基因(c-myc)、存活素(survivin)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方法 6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空白组正常饲养,造模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连续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艾灸组。艾灸组艾灸"中脘"穴40min,艾灸后按2ml/(kg·d)灌服0.9%NaCl,根据艾灸过程中大鼠尾温变化分为热敏灸组和非热敏灸组,维酶素组灌服等量维酶素,1次/d,共28d。实验结束后光镜观察胃黏膜组织学变化,Real time-PCR法检测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蛋白的表达,IPP6.0软件对免疫组化照片进行平均光密度分析。结果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维酶素组均能降低c-myc、survivin mRNA表达(均P0.01),且热敏灸组及维酶素组均优于非热敏灸组(P0.05,P0.01);在降低c-myc mRNA方面维酶素组优于热敏灸组(P0.05),在降低survivin mRNA方面热敏灸组与维酶素组疗效相当。②空白组cyclin D1呈阴性表达,模型组呈强阳性表达,维酶素组、热敏灸组和非热敏灸组较模型组表达均下降,维酶素与热敏灸组阳性表达近似,但均明显低于非热敏灸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非热敏灸组Cyclin D1平均光密度表达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及维酶素组Cyclin D1表达均下降(P﹤0.05,P﹤0.01);与非热敏灸组相比,热敏灸组、维酶素组Cyclin D1表达降低(均P﹤0.05),但热敏灸组与维酶素组间无差异。结论①热敏灸能明显改善CAG大鼠体质量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②热敏灸可能通过调控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Cyclin D1表达,恢复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平衡而达到治疗CAG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隔药灸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损伤的作用差异,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筛选隔药灸干预UC大鼠的最佳灸量组合。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隔药灸1组、隔药灸2组、隔药灸3组、隔药灸4组,每组9只。采用抗原免疫加局部化学刺激法制备UC模型。隔药灸各组选取双侧"天枢"穴给予不同灸量组合(每日1壮、每日2壮、隔日1壮、隔日2壮)隔药灸治疗。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结肠黏蛋白分泌情况,高铁二胺-阿辛蓝(HID-AB)染色观察结肠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便稀,肛周脓血分泌,体质量增加缓慢(P0.01);巨检显示模型大鼠结肠充血明显,严重者局部存在数个浅小溃疡;HE染色镜检显示结肠浅表性溃疡连续分布,腺腔不规则,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PAS染色、HID-AB染色显示结肠肠腺黏蛋白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隔药灸各组大鼠均体质量增加(P0.01,P0.05),大便成形,结肠组织损伤改善,表现为黏膜愈合和炎性反应减轻,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PAS染色、HID-AB染色显示隔药灸各组大鼠结肠腺体分泌黏蛋白增加(P0.01)。两因素两水平析因分析结果显示,隔日灸对组织学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每日灸(P0.05),隔日灸2壮对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的调节效应优于1壮(P0.01)。隔药灸壮数与频次对结肠组织评分、黏蛋白分泌均有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灸效。结论:隔药灸"天枢"穴具有促进UC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及黏液分泌作用,隔日2壮灸为最佳灸量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