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早期胰腺癌患者进行胰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胰头癌(cancer of the head of the pancreas )是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胰腺癌的70%-80%。早期正确诊断是决定其治疗方案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对超声或普通CT有时易将胰头变异增大、慢性胰腺炎和胰头周围淋巴结病误认为胰头癌,而螺旋CT往往能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本文仅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月间29例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头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头癌的CT征象.结果 25例胰头癌中,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边缘均出现类似环状强化,门静脉期边缘较模糊且呈相对低密度.多数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和胰管扩张.结论 胰头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头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头癌的CT征象。结果31例胰头癌中,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边缘均出现类似环状强化,门静脉期边缘较为模糊且呈相对低密度。多数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胰管扩张。结论胰头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技术在胰头癌手术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9例胰头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时间胰腺期30s,门静脉期60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肿瘤大小、密度形态与周围脏器及血管关系,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正常胰腺结构明显均匀性强化,肿瘤不均匀轻度强化,19例肿瘤中6例侵犯十二指肠,3例侵犯肠系膜上动、静脉,1例侵犯门静脉。术前认为可切除15例,术中切除13例。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能清晰显示胰头肿瘤与周围血客的关系,它有利于判定肿瘤手术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胰头癌胰腺期胰腺—肿瘤密度差为(67±14)Hu,高于实质期的(36±1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胰头段胆总管癌胰腺期肿瘤—胰腺密度差为(35±21)Hu,低于实质期的(57±18)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壶腹癌胰腺期胰腺—肿瘤密度差为(35±18)Hu,实质期为(30±17)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联合应用MRCP、CT鉴别诊断胰头癌与胰头炎性肿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与MRCP技术在鉴别诊断胰头癌和胰头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7例胰头癌(癌组)与38例胰头炎性肿块(炎组)患者的CT双期增强和MRCP表现,依据CT双期增强和MRCP以及联合应用这两种技术分别读片。肉眼观察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肿瘤与正常胰实质的密度对比,并用MRCP显示胰管和胆总管的全貌。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综合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MRCP显示腔内病变良好,腔外病变不能显示,对胰头癌的敏感率为89.4%,对胰头炎性肿块为81.6%。CT双期增强扫描能显示腔内、外病变,但不能整体显示胰胆管系统,对胰头癌的敏感率为76.6%,对胰头炎性肿块为82.2%。联合应用CT双期增强扫描与MRCP检查方法,相互补充较单一使用MRCP或CT双期增强诊断敏感率高(P〈00.1)。对胰头癌的敏感率为95.7%,对胰头炎性肿块为92.1%。结论:CT双期增强扫描和MRCP技术联合运用,是一项对胰头癌和胰头炎性肿块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PDDU)癌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完整CT检查资料,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PDDU癌的CT表现。结果壶腹癌15例,胰头癌17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乳头周围区十二指肠癌1例,全部表现为低位胆道梗阻。M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血供情况、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MSCT的多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PDDU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对PDDU癌临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反映出急性胰腺炎不同的病理变化,认识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螺旋CT对41例急性胰腺炎进行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水肿型与坏死型胰腺炎的不同CT表现。结果:19例水肿型胰腺炎4例表现为动静脉期均匀强化,15例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22例坏死型胰腺炎的坏死区于动、静脉期均未见强化。同时清晰显示炎症产生的胰周病变范围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还可发现产生胰腺炎的部分原因。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度,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赖海平  张广源 《海南医学》2012,23(17):87-88
目的 分析多例胆总管下端梗阻病例的CT表现,探讨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胆总管下端梗阻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胆总管下端梗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或病理等结果对照.采用螺旋CT行上腹部增强双期扫描,局部病灶加扫薄层.结果 胰头癌8例,均表现为胰头肿块,动脉期无明显强化,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壶腹周围癌11例(其中壶腹癌5例),5例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至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区结节状充盈缺损,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有“双环征”,1例未见胰管扩张,增强扫描见胰管胆管分开进入十二指肠;胆总管下端癌4例,表现为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管壁不均匀增厚,轻度强化;十二指肠腺癌2例,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区及附近十二指肠壁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局部边缘模糊.华支睾吸虫致胆道下段梗阻1例,CT考虑阴性结石或炎性狭窄,B超提示胆管下段结石可能.胆总管下端结石梗阻10例,表现为胆管内环形或圆形致密影,CT、B超均诊断胆管下段结石.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及薄层扫描,能较好显示胆管下端梗阻病变影像特点,结合B超等其他检查可使鉴别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临床上双排螺旋CT双期扫描结果报告对胰头癌的诊断效果,进而提高胰腺癌的诊断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05月至2012年05月就诊经各种检查诊断属于胰头癌的28例病例,收集双排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图文报告.结果:本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的约占71%,有20例;不同程度主胰管扩张占42.9%,胰头肿块:可见局限性实质肿块占68%,胰管呈串珠样扩张,即“双管征”的占64.3%.胰周脂肪层消失占60.7%,合并胰腺炎占28.6%.结论:双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可以做到对胰腺病变密度变化的更好观察,从而做到对胰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胰头癌并肝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收集的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患有胰腺癌并肝转移患者的CT检查资料,针对性分析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并肝转移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43例患者通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39例患者被检出胰腺癌并肝转移瘤,检出率达90.70%。胰头癌并肝转移瘤的病灶部位在CT图像上显示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且病灶边缘显示不清,增强扫描时病灶边缘可见不规则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胰头癌并肝转移诊断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临床医生实施外科干预,因此,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首选为胰头癌并肝转移的检查方法,为临床手术提供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刘辉 《西部医学》2012,24(7):1368-136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急性胰腺炎的59例患者行螺旋CT扫查,取层厚5mm,层距5ram;先行平扫后静脉注射碘海醇行增强扫描,重点观察胰腺大小、形态、胰周肾旁筋膜、间隙、胸腹腔情况。结果5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螺旋CT全部准确诊断,准确率100%(59/59)。在59例病人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2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17例;有5例合并感染。CT征象出现率高低依次为:胰腺体积增大、肾周筋膜水肿增厚、胰外积液、胰腺坏死。结论螺旋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简便、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增强扫描对鉴别急性胰腺炎的病变类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CT的普及和检查方法的不断完善,CT已成为胰腺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胰头部周围肿块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与胰头癌酷似,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胰头区较大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是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还是周围病变累及胰头,对临床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笔者搜集我院自2004年2月—2008年12月经临床、手术、病理、CT诊断证实的13例胰头部周围肿块和11例胰头癌,对其CT资料做一综合性分析,旨在提高其CT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累及胰头部周围肿块的病例中,为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9例,胰头变异2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病2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壶腹癌螺旋CT双期增强的影像特点,探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检查技术的合理运用. 方法 18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壶腹癌患者,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完整.增强扫描均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欧苏注射液90ml,注射流率3ml/s,层厚 5mm,螺距1.0,动脉期延时25秒,门脉期延时70秒.结果 8例平扫在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壁见到软组织密度的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10例见局部软组织影增多,境界不清;动脉期18例均见类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肿块,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 结论壶腹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点,合理使用CT扫描技术,对术前判断壶腹区肿瘤的侵犯范围及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32例胰腺癌患者行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时时间分别定位30S(胰腺期)和70S(门脉期),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用量60ml,盐水20ml,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4.0-4.5ml/s.结果 32例肿瘤位于胰头颈20例,钩突9例,体部3例.其中直径小于2.0cm病灶3例.肿瘤与胰腺对比胰腺期与门脉期相比差异显著(P〈0.01).胰腺期肿瘤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为特征性CT表现.胰周大血管受侵多见,表明肿瘤不可手术切除,胰腺周围小静脉迂曲扩张及肝脏、淋巴结转移常见.结论 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腺结核及胰周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胰腺结核和胰周淋巴结结核患者5例,2例为手术病理学证实,3例为经抗结核治疗追踪临床证实;其中2例为胰头部结核伴胰周淋巴结结核,3例为胰头周围淋巴结结核(伴脾脏结核1例).5例均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行MRI平扫,1例行MRI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MSCT和MRI表现.结果 2例胰头部结核伴胰周淋巴结核,1例伴钙化,CT表现为多发结节状混杂密度灶,轻度-中度蜂窝样强化,并伴有胰周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呈环形强化.3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结核CT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向上延伸至肝门部,部分融合,1例合并脾脏粟粒样结核灶,增强扫描显示肿大淋巴结呈环状强化.2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结核MRI表现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边缘环形强化.结论 胰腺结核和胰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为胰腺局灶蜂窝状轻中度强化,肿块及胰周淋巴结肿大伴边缘环状强化,可合并脾脏等腹腔结核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胰胆管十二指肠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螺旋CT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法连接区癌18例,包括胰头癌10例(其中6例位于胰钩突),胆总管下端癌4例,vater氏壶腹癌4例;另外3例胰头区炎症,作为对照。所有病例均经病检证实。结果连接区癌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增大变形、密度不均,胆总管壁不规则增厚或下端软组织结节,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胰头癌、vater氏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的密度变化与肿瘤的病理相关;大部分病例有胰胆管扩张,胰胆管是否扩张与肿瘤的大小及生长位置有关。胰头区炎症亦表现为胰头增大、胰胆管扩张,但增大的胰头密度均匀,明显均匀强化,周围结构模糊,胰体多肿大,胆管积气,此点可与肿瘤鉴别。结论螺旋CT对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对连接区早期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1例壶腹周围癌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判定肿块是否为胰头癌,再做出具体诊断,并与病理、手术对照。结果30例胰头癌CT诊断29例,无非胰头癌误诊为胰头癌。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者56例(91.8%),不一致者3例(4.9%),未明确诊断者2例(3.3%)。胰头癌、壶腹癌、远端胆管癌及十二指肠癌均有较典型的CT征象,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7%、88.9%、85.7%、83.3%。结论 64层螺旋CT及其三维后处理阴性法CT胰胆管造影技术对于壶腹周围癌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甲状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理证实乳头状癌27例,滤泡状癌3例,未分化癌1例,低分化癌1例,中分化癌1例,髓样癌1例。CT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30例,出现坏死18例,囊变12例,钙化18例,突破甲状腺包膜向周围组织器官浸润8例,淋巴结转移5例。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性强化。结论螺旋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周围组织器官有无侵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