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阻断可诱导性共刺激分子及其配体(ICOS-ICOSL)或CD28-B7共刺激信号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制备腺病毒载体介导的诱导性共刺激分子融合蛋白(AdICOSIg)和腺病毒介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融合蛋白(AdCTLA4Ig).以DA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进行角膜移植:受者分别接受经Adβ-Gal、AdICOSIg和AdCTLA4Ig转染的角膜移植,分别为局部Adβ-Gal组、局部AdICOSIg组和局部AdCTLA4Ig组;受者分别接受未经处理的角膜移植,并于移植前24 h腹腔注射Adβ-Gal、移植后48 h腹腔注射AdICOSIg或移植前24 h腹腔注射AdCTLA4Ig,分别为全身Adβ-Gal组、全身AdICOSIg组和全身AdCTLA4Ig组;以接受未经处理的角膜移植者为空白对照.术后每日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移植角膜的透明度,以判断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基因转染后7 d,检测受者血清ICOSIg和CTLA4Ig的浓度以及抗腺病毒抗体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移植角膜存活时间为(13.1±0.3)d,局部AdICOSIg组、局部AdCTLA4Ig组和全身AdCTLA4Ig组移植角膜的存活时间长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4.2±0.8)d(P<0.05)、(15.8±0.6)d(P<0.01)和(22.7±4.3)d(P<0.01),局部AdCTLA4Ig组和全身AdCTLA4Ig组各有1例未发生排斥反应.全身AdCTLA4Ig组受者的血清CTLA4Ig浓度较高,其抗腺病毒载体抗体水平则较低.结论 CD28-B7与ICOS-ICOSL共刺激信号在免疫调节效应上存在差异,阻断CD28-B7信号所获得的延长移植角膜存活时间的效果优于阻断ICOS-ICOSL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内注射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质粒对小鼠移植皮肤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IL-10和TGF-β1基因的质粒,以Balb/c小鼠为受者、Balb/c小鼠与C57BL/6小鼠杂交的F1代小鼠为供者,行皮片移植.移植当天,经尾静脉分别给受者快速注射不含基因的空白质粒(空白组)、含IL-10基因质粒(IL-10组)、含TGF-β1基因质粒(TGF-β1组)以及含IL-10和TGF-β1双基因的质粒(联合组),以后每2天注射1次,20 μg/次,共注射6次,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时间.另取Balb/c小鼠,在输注C57BL/6小鼠脾细胞后,按前述分组及方法接受质粒快速注射,注射5次后,分离其脾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含量.结果 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空白组为(13.50±1.04)d,IL-10组为(13.83±1.16)d,TGF-β1组为(15.33±1.50)d,联合组为(21.33±3.20)d,联合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1).脾细胞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的含量,空白组为(6.58±1.86)%,IL-10组为(10.52±1.13)%,TGF-β1组为(14.44±0.42)%,联合组为(14.25±1.24)%,TGF-β1组和联合组的CD4+ CD25+ T淋巴细胞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和IL-10组(P<0.01).结论 体内注射IL-10和TGF-β1质粒可延长小鼠移植皮肤存活时间,并能提高CD4+ CD25+ T淋巴细胞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 CD25 T细胞联合应用CD154单抗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Lewis大鼠脾脏CD4 _CD25 T细胞后与DA大鼠脾细胞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行体外激活。用"二袖套法"行DA到Lewis的原位肝移植48例。A组为对照组;B、C组单独术前回输体外激活的CD4 CD25 T细胞或术后腹腔注射抗CD154单抗;D组联合应用CD4 CD25 T细胞和CD154单抗。每组大鼠12对。术后7 d各组处死6只受体,检测移植肝内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死亡大鼠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结果D组受体生存期(52.00±10.64)d明显长于B、C组(P<0.01);移植肝内CD4 CD25 T细胞比例(16.43±4.28)%明显高于B、C组(P<0.05、P<0.01),而淋巴细胞浸润数量[(3.47±1.21)%×106]和(CD8 T细胞百分比(14.19±3.02)%明显低于B、C组(P<0.05、P<0.01);移植肝内白细胞介素- 2(IL-2)水平(6.44±1.83)ng/L低于B、C组(P<0.05),IL-10(43.72±7.55)ng/L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270.06±46.91)ng/L明显高于B、C组(P<0.05、P<0.01)。结论联合应用CD154单抗能明显增强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经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制备的肝纤维化Wistar大鼠接受正常Wistar大鼠肝细胞移植(实验组),另以不接受肝细胞移植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纤维化组)和接受肝细胞移植的正常Wistar大鼠(移植对照组)为对照.肝细胞移植于注射四氯化碳后21 d进行.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第1、2、7和14天采集抗凝血(肝纤维化组同步采集),测定血浆总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活性TGF-β1、纤溶酶及α2-巨球蛋白(α2M)水平,并取其肝脏,进行肝脏的纤维成像和定量分析,检测肝脏星形细胞活性.结果 肝细胞移植后的第14天,实验组肝脏内成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为(3.69±0.44)%,低于肝纤维化组的(8.25±0.69)%(P<0.01);实验组肝内α-SMA阳性信号面积百分比为(0.43±0.03)%,明显低于肝纤维化组同期的(2.79±0.40)%(P<0.01).移植前实验组大鼠血浆中总TGF-β1和活性TGF-β1水平分别为(4543.2±307.2)μg/ml和(2380.7±150.8)μg/ml,移植后1 d,二者均显著下降,分别为(2109.9±425.2)μg/ml(P<0.01)和(1758.9±429.2)μg/ml(P<0.05).实验组肝细胞移植前血浆纤溶酶水平为(5.16±0.42)μg/ml,移植后下降至(2.96±0.11)μg/ml(P<0.01).实验组肝细胞移植前血浆α2M水平为(152.4±27.6)mg/ml,移植后升高至(343.0±48.8)mg/ml,为移植前的2倍,而移植对照组的α2M水平移植后升高30余倍.结论 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大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肝内活性星形细胞减少及TGF-β1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对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为对照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RPMI1640培养基0.5ml,术后不注射环孢素A(CsA);B组为骨髓细胞输注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供者的骨髓细胞5×107个,术后不用CsA;C组为凋亡细胞输注组,受者术前6d经门静脉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5×107个,术后不用CsA;D组为CsA组,受者术前3d起腹腔注射CsA5mg/kg,直至术后10d。60Coγ射线照射诱导骨髓细胞凋亡,各组大鼠建立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受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及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结果。结果C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为(14.00±0.95)d,较A组明显延长(P<0.01),但仍未达到长期存活(存活时间短于CsA组)。术后7d,C组移植心组织切片呈现中度急性排斥反应,心肌细胞损害不明显,但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除术后7d的TGF-β1外,C组其它各测定时点的血清IL-10及TGF-β1均高于其它3个组。C组大鼠的脾细胞在供鼠脾细胞的刺激下,细胞增殖反应明显低于A组、B组(P<0.01),而对第三品系大鼠的脾细胞仍有较强的增殖反应,具有明显的抗原特异性;CsA组的细胞增殖均被抑制。结论门静脉预输注供者的凋亡骨髓细胞,可明显延长大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但单纯单剂量的输注凋亡细胞并不足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来氟米特(LeD和环孢素A(CsA)对大鼠异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核因子kB(NF-kB)信号传导通路中核因子出抑制因子激酶α/β(IKKα/β)、NF-kB P65、核因子kB抑制因子α(IkBα)、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表达以及NF-kB 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NIH小鼠为供者,Wismr大鼠为受者,施行颈部心脏移植,CsA组受者术后接受CsA腹腔注射,Lef组受者术后接受Lef灌胃,联合用药组受者术后接受CSA和Lef治疗,另设术后不接受任何药物处理的空白对照组.术后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发生排斥反应时,切取移植心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移植心肌组织中IKKα/β、NF-kB P65、IkBa和ICAM-1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率法检测NF-kBDNA结合活性.结果 空白对照组、CsA组、Lef组及联合用药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17±0.41)d、(2.50±1.05)d、(4.17±1.33)d和(6.50±2.56)d,联合用药组明显长于其它3组(P<0.05),Lef组明显长于空白对照组(P<0.05).4个组心肌组织中IKKα/β、NF-KB P65、IKBα和ICAM-1的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空白对照组、CsA组、Lef组、联合用药组,其电泳条带积分吸光度值显示,Lef组的IKKα/β、NF-kB P65、IkBα和I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CsA组(P<0.05),而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其它3组(P<0.05).Lef组的NF-kBDNA结合活性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CsA组,联合用药组的NF-kDNA结合活性明显低于其它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Lef和CsA可显著延长大鼠移植的异种(小鼠)心脏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NF-kB信号通路中的IKKα/β、NFkB P65、IkBα、ICAM-1表达及NF-kB DNA结合活性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细胞因子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同种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局部细胞因子网络的变化及其机理.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受体)和SD大鼠各48只,将接受移植心脏的Wistar大鼠分4组,每组12只.A组对照组;B组抗白介素2单克隆抗体(IL-2Mab)组;C组环孢菌素A(CsA)组;D组IL-2Mab加CsA组.4组大鼠分别静脉给予生理盐水、抗白介素2单克隆抗体及口服CsA、静脉给予抗白介素2单克隆抗体加口服CsA,采用改良的移植术式建立移植模型.常规监测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应用RT-PCR的方法于术后第1、3、5、7、9、11、14天动态检测移植物局部细胞因子IL-1β、IL-2、CD25、IL-4、IL-5、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移植心脏存活时间,A组为(8.3±1.7)d;B组为(29.2±7.1)d;C组为(26.4±5.7)d;D组为(55.0±11.6)d.B、C、D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与A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存活时间较长的移植心脏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心肌坏死的程度比存活时间较短的心脏明显减轻.IL-1β的表达在各组均较高;IL-4、IL-5、IL-6、IL-10的表达水平在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长的组较高;而IL-2、CD25、IFN-γ、TNFα的表达则相对较低;4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网络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与干预的因素及移植物存活时间有密切的关系.IL-2Mab、CsA联合用药促使TH1类细胞因子向TH2类细胞因子整体偏离,这种免疫偏离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和低剂量环孢素A(CsA)联合使用对同种异基因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近交系雄性Lewis(RT11)大鼠和BN(RT1n)大鼠为供、受者,将接受心脏移植后的BN大鼠随机分为5组,术后开始连续每天腹腔注射给药.A组:给予生理盐水1 ml/d;B组:给予CsA 3.2 mg·kg-1·d-1;C组:给予Tet 40 mg·kg-1·d-1;D组:给予Tet 40 mg·kg-1·d-1和CsA 3.2 mg·kg-1·d-1;E组:给予CsA 6 mg·kg-1·d-1.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并进行病理检查,测定受者外周血CD3+CD25+ T淋巴细胞数量、体外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及受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等.结果 A、B、C、D、E组大鼠的移植心平均存活分别为(7.2±0.45)d、(10.8±1.48)d、(9±1.0)d、(15.6±3.05)d和(15.2±2.28)d,D、E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比A组显著延长(P<0.05),术后6 d D组外周血CD3+CD25+ T淋巴细胞数量、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刺激指数、血清 IL-2浓度较A组显著降低(P<0.05),D组移植心排斥反应程度最轻.结论 Tet和低剂量CsA联合应用能显著延长同种异基因大鼠移植心的存活时间,其机理可能与抑制反应性T淋巴细胞活化以及抑制外周血清IL-2产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受者体内注射转FasL基因垢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前5d给受者腹腔注射转染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DC细胞或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和环孢素A(CsA)对照组。术后3d和7d测定移植肝功能,册时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肝组织中Fas,Fas配体(FasL)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并观察受鼠的存活时间。结果 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术后9-15d全部死亡,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及转mdr1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表达增高,而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 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能有效地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理可能与诱导了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及抑制I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大黄素预防大鼠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者, SD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1)将肝移植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其中3组分别腹腔注射大黄素2.0、10.0和50.0mg·kg-1·d-1,另外2组分别给予CsA(10.0mg·kg-1·d-1)和生理盐水(0.5 ml/d)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2)另取肝移植大鼠模型,按给予大黄素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前8 d至手术当天、术前4 d至术后4 d、术后第1~8天及术后第8~16天腹腔注射大黄素50.0 mg·kg-1·d-1,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3)另取肝移植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CsA、大黄素以及CsA 大黄素,CsA的用量为10.0mg·kg-1·d-1,大黄素的用量为50.0mg·kg-1·d-1,各组于手术当天至术后第8天连续给药,停药后1周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根据Banff分级方案确定排斥活动指数。结果接受大黄素10.0和50.0 mg·kg-1·d-1腹腔注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25.1±2.1)d、(27.1±7.3)d,明显长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使用50.0mg·kg-1·d-1者的存活时间与CsA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8 d至手术当天、术前4 d至术后4 d用药者,术后受者存活时间分别为(15.3±1.6)d、(15.8±1.9)d,二者的存活时间明显短于术后第1~8天用药者的(25.3±3.7)d和术后第8~16天用药者的(23.1±3.8)d(P<0.01)。采用CsA与大黄素联合用药者,移植肝的排斥活动指数为2.11±0.78,明显低于单用CsA或大黄素者(P<0.05),单用CsA者(6.56±0.88)与单用大黄素者(6.33±1.00)比较,排斥活动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2-Bl基因诱导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和效果.方法 建立小鼠颈部心脏异位移植模型,供体心脏经主动脉根部灌注H2-Bl质粒真核表达载体后进行心脏移植.实验分4组:对照组、环孢素A(CsA)组、H2-Bl质粒转染组、H2-Bl质粒转染+CsA组.各组于术后1、3和7天各动态枪测供心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供心CD40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供心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记录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结果 对照组移植后排斥反应最重,其余组与之比较均有所减轻,以H2-Bl质粒转染+CsA组排斥反应最轻.免疫组化显示术后7天时H2-Bl质粒转染组CD4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H2-Bl+CsA组CD4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2-Bl+CsA组Th2细胞因子表达较其余组增加而Th1细胞因子则减少,到术后7天时各组Th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小鼠供心存活天数均延长(P<0.05).结论 H2-Bl基因干预可一定程度诱导移植心脏免疫耐受,延长同种异体小鼠颈部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lastocyst MHC基因经供心冠状动脉转染对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以近交系健康雄性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为供、受者,制备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对照组供心以0~4℃托马斯Ⅱ溶液灌注;环孢素A(CsA)组供心用前述方法灌注,术后受者腹腔注射CsA 5 mg·g1·d-1;转染组供心以含Blastocyst MHC基因转染质粒的托马斯Ⅱ溶液灌注;联合处理组供心以含Blastocyst MHC基因转染质粒的托马斯Ⅱ溶液灌注,术后腹腔内注射CsA.观察各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和组织学变化,测定移植心脏组织中Blastocyst MHC基因mRNA表达以及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及CD3+ 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 结果 CsA组、转染组和联合处理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115),其中以联合处理组最为显著,达(20.50±5.61)d.转染组术后1、3 d的Blastocyst MHC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7 d,联合处理组的排斥反应程度最轻,其冠状动脉内膜增生也最轻.术后7 d,CsA组和联合处理组Treg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CD3+ CD8+ T淋巴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移植前转染Blastocyst MHC基因能够通过上调Treg细胞、抑制CD3+ CD8+ T淋巴细胞而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与CsA联合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免疫隔离技术在异种肝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菲  刘雁冰  熊伍军  钟岚  赵中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2):1450-1451,i0020
目的探讨微囊化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药物性肝衰大鼠的治疗作用,观察移植大鼠存活率、肝功能的变化。方法以海藻酸钠体外包裹经胶原酶灌注法分离的乳猪肝细胞,以SD大鼠为受体,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48h后将微囊化的猪肝细胞移植于大鼠腹腔内,观察移植大鼠存活率、绘制生存曲线,并测定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腹腔内肝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大鼠肝功能,转氨酶及胆红素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裸肝细胞移植组相比.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1周存活率(78.6% vs 66.7%)及2周存活率(42.9% vs 25.0%)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异种肝细胞经微囊化处理后移植治疗急性肝衰大鼠,可给予肝功能代谢支持,提高移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骨化三醇(1,25-二羟维生素D;简称:VD5)在抑制肢体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肢体移植模型.随机将受者分为4组,每组12只.(1)对照组: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仅以15 ml·kg-1·d-1.生理盐水灌服.(2)他克莫司(FK506)组:将FK506用生理盐水稀释为0.5 mg/ml,术后前2周的用量为1.0 mg·kg-1·d-1,术后第3周起,每周灌服2次.(3)VD3组:将骨化三醇用生理盐水稀释为0.125 μg/ml,术后用量为2.5μg·kg-1·d-1,连续灌服4周.(4)VD3+FK506组:术后联合应用骨化三醇及FK506,用药方法和用量与FK506组和VD3组相同.术后观察各组受者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和存活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对照组、FK506组、VD3组以及VD3+FK506组肢体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分别为:(3.50±0.50)d、(13.13±1.50)d、(10.63±0.38)d和(29.25±0.63)d;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分别为:(8.50±0.50)d、(26.25±1.50)d、(17.25±0.38)d和(62.00±0.63)d;与对照组比较,VD3组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和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D3+FK506组抗排斥反应效果更佳,与FK506组和V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D3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VD3+FK506组又明显低于VD3组和FK506组(P<0.01).结论 骨化三醇能明显减轻同种肢体移植排斥反应,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骨化三醇与FK506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使用外源性药物麦角新碱预处理对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的门静脉-左肾静脉搭桥、肝后下腔静脉内置管分流法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中,于肝门阻断前10 min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麦角新碱;观察移植肝缺血前和再灌注后5 min、30 min、2 h时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NO/ET1的比值变化;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酶学差异和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再灌注2 h取肝组织检测肝细胞、肝小叶超微结构.结果 应用麦角新碱预处理的大鼠移植肝缺血前门脉血浆中ET1升高(P<0.01),但再灌注后5 min、30 min时,血浆中ET1水平降低(P<0.05);而缺血前NO/ET1比值降低(P<0.01),再灌注后5 min时,NO/ET1比值升高(P<0.01);再灌注后ALT的升高有逐渐降低趋势;再灌注后2 h肝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损害程度减轻.结论 使用麦角新碱预处理能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细胞是肝血窦内皮细胞,NO/ET1比值平衡可能是影响移植肝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供体骨髓细胞(DBMC)输注诱导大鼠肢体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5只雄性Wistar大鼠、25只雌性SD大鼠分别作为肢体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实验分为五组:A组:无处理对照组,B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预处理;C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CP预处理,D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加CP预处理,E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DBMC输注加CP预处理,每组5只.建立肢体移植动物模型,诱导耐受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存活时间,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确定耐受状态,采用PCR检测嵌合体的形成.结果 E组肢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27.6±1.1)d]较A组[(6.8±0.4)d]、B组[(7.2±0.8)d]、C组[(7.8±1.3)d]、D组[(17.8±0.8)d]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组特异性抑制率[(88.00±1.06)%]显著高于B组[(36.90±1.08)%]、C组[(37.90±0.95)%]和D组[(67.2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嵌合体呈阳性.结论联合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及DBMC输注可一定程度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嵌合体的形成可能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及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泡状棘球蚴感染对纯系大鼠异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建立Brwon norway(BN)大鼠到Lewis (LEW)大鼠的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对照组(n=12)以健康的LEW大鼠为受者;实验组(n=12)以感染泡状棘球蚴的LEW大鼠为受者.术后观察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内白细胞介素-4(IL-4)和y-干扰素(IFN-γ)水平.FACS 流式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脾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的数量水平.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6.17±3.19)d及(7.92±1.9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移植心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平均分级为3.38级)与对照组(平均分级为3.79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排斥反应后,实验组血清内IL-4水平为(152.21 ±45.62) ng/L高于对照组(50.85±22.15) ng/L,而实验组血清内IFN-γ水平为(12.35±1.02) ng/L水平低于对照组(42.63±4.15) 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FACS流式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大鼠脾内CD4+ CD25+ Treg细胞数量为10.8%,高于对照组的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泡状棘球蚴感染造成Th1/Th2向Th2类细胞因子偏移,通过介导CD4+ CD25+ Treg细胞数量增加而导致大鼠异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延长,它可能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D-氨基半乳糖制备的肝衰大鼠随机分为4组:微囊化组,裸肝细胞组、空微囊组及生理盐水组,腹腔内分别植入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裸肝细胞、空微囊及生理盐水.比较各组间1周死亡率.移植后动态检测各组大鼠总胆红素,比较其差异,动态观察移植物的病理变化.结果 移植后1周内微囊化组的存活率较高(57.9%),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48 h,微囊化组总胆红素(6.21±0.86)μmol/L明显较低,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1周,微囊化组可以收集到形态完整,没有粘连的微囊,其内的肝细胞尚部分保持存活.结论 微囊化罗非鱼肝细胞移植能改善肝衰大鼠的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同种大鼠肾移植中输注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以及延长受鼠存活时间的作用.方法 取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和培养其MSC.以Wistar 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大鼠肾移植模型.根据受鼠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MSC组、高剂量MSC组、CsA组及对照组,低剂量MSC组和高剂量MSC组于移植前后分别多次输注1×106个和t×107个供者MSC,CsA组于术后2d开始腹腔内注入CsA 0.5 mg·kg-1 ·d-1,以腹腔内注射PBS作为对照.移植后,比较各组受鼠的存活时间,观察各组移植肾功能及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低剂量MSC组、高剂量MSC组、CsA组及对照组受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1.7±7.2)d、(31.2±14.3)d、(34.9±15.7)d及(9.0±2.3)d;低剂量MSC组、高剂量MSC组和CsA组存活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而低剂量MSC组存活时间明显短于高剂量MSC组和CsA组(P<0.05).术后第4天,高剂量MSC组和CsA组移植肾组织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对照组移植肾组织则表现出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出现广泛间质性浸润,肾小管炎症和片状坏死、出血,肾小球炎症浸润严重;而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MSC组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表现则要明显减轻.结论 同种肾移植大鼠输注供者MSC后,可以达到有效的免疫调节作用,并且可明显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呈MSC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κB的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Lewis大鼠为供者,F344大鼠为受者,建立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将受者分为2组,每组18只.对照组:自术日起腹腔注射环孢素A(CsA)2 mg·kg-1·d-1×10 d;试验组:自术日起除腹腔注射CsA 2 mg·kg-1·d-1×10 d外,另皮下注射PDTC 100 mg·kg-1·d-1×10 d.两组于术后20、40、60 d时分别随机处死受者各6只,取移植心行病理学检查.观察两组冠状动脉内膜的增生程度以及单核细胞的浸润程度;对两组移植心的冠状动脉重塑和炎症反应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在各检查时段,试验组移植心冠状动脉内膜的增生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0 d时,试验组移植心单核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TC对大鼠移植物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的进程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