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卫红 《中国医刊》2006,41(10):17-19
儿童脑性瘫痪(以下简称儿童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脑瘫是目前造成儿童肢体伤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范星 《当代医学》2011,17(17):93-94
目的降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脑性瘫痪发生率。方法将140例早产儿根据研究时间与家长意愿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早产儿在接受常规育儿训练外,要接受针对性地康复训练。结果干预组早产儿在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及适应行为等方面的测试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在家长配合下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护理徐瑞琴脑性瘫痪是由于儿童产前期、围产期和产后期尚未成熟的大脑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损害或损伤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视觉及语言、行为、情感等障碍。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大多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80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44例,未干预组36例。干预组自早产儿出院后除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还接受视、听、触觉剌激及按摩、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出现运动异常者做相应康复训练。未干预组只接受与干预组相同的常规育儿指导。结果6、12月龄时干预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明显高于未干预组(P〈0.01);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2%(1/44),运动发育落后发生率为4%(2/44),未干预组为5%(2/36)和11%(4/36),P均〈0.01。结论早期干预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  相似文献   

7.
早期干预降低高危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降低高危儿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 从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8年9月到2011年1月就诊的高危儿中选人170例,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早期干预和晚期干预.干预措施包括运用婴儿游泳及抚触、引导式教育、智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高压氧、针灸理疗、脑细胞活性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并制定个体...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儿童脑CT与脑电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脑瘫患儿的脑CT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54例脑瘫患儿同时期进行脑CT及脑电图检查。结果 脑CT异常率为59.3%,主要表现为脑室扩大、皮质萎缩、脑软化;脑电图异常率为72.2%,多表现为低电压、慢波节律异常、睡眠纺锤波缺失及发作波。二者符合率为46.3%,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CT和脑电图二者结合对脑瘫的诊断治疗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闫芳 《中外医疗》2013,32(4):47-47,49
目的探讨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治疗的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88例,其中54例患儿给予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SPN)进行治疗,34例患儿给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进行治疗。结果接受SPN手术的患儿,术后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为57.14%和69.33%,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远期改善率为85.71%和76.00%,术后上、下肢的痉挛改善率为76.19%和86.67%;接受SPR手术的患儿,术后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为41.67%和73.08%,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远期改善率为58.33%和80.77%,术后上、下肢的痉挛改善率为75.00%和92.31%。结论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采用神经外科治疗,具有十分确切的疗效,术前进行恰当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在妊娠至新生儿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智力低下、语言落后、癫痫、视听觉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多种功能障碍,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上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实施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减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164例儿童脑瘫(CP)的脑部CT表现,发现异常者151例,占93%。CT异常表现;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容量减少(124/137);②脑室扩大,变形(114/137);③脑室外脑脊液(CSF)间隙增宽(87/137);④脑实质内低密度区(12/137)。⑤其它如先天性脑畸形(27/137)等。这些异常所见与患者临床表现关系密切。本研究显示了影像学检查对CP的诊断价值.突出了PVL及其后遗改变在CP发病学中的作用。文中资料表明,早产可能是重度脑白质丧失的最重要因素;大脑纵裂中后份增宽是重度脑组织丧失的征象;出生后脑缺血缺氧可能是CP患儿重度脑室扩大的主要原因;CP患儿脑部病变以一侧为主者常表现为对侧肢体不同程度中枢性瘫痪。  相似文献   

12.
13.
对72例脑瘫患儿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8.8%的患儿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30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16例,先天畸形10例,脑梗塞8例,和/或髓鞘发育延迟9例,分析了临床表现和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RI对儿童脑瘫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164例儿童脑瘫(CP)的脑部CT表现,发现异常者151例,占93%,CT异常表现: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容量减少(124/137);②脑室扩大,变形(114/137);③脑室外脑脊液(CSF)间隙增宽(87/137);④脑实质内低密度区(12/137);⑤其它如先天性脑畸形(27/137)等,这些异常所见与患者临床表现关系密切。本研究显示了影像学检查对CP的诊断价值,突出了PVL及其后遗改变在CP发病学中的作用。文中资料表明,早产可能是重度脑白质丧失的最重要因素;大脑纵裂中后份增宽是重度脑组织丧失的征象;出生后脑缺血缺氧可能是CP患儿重度脑室扩大的主要原因,CP患儿脑部病变以一侧为主者常表现为对侧肢体不同程度中枢性瘫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儿童MRI的预期特征。方法以诊断为依据,回顾性纳入了符合标准的991例脑性瘫痪患儿的头颅MRI,并分为2类:正常和异常磁共振成像。然后比较两组之间的6个因素:早产、围产期高危因素、共患病、CP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手功能分级(MACS)。结果大约10%的脑瘫儿童有正常的MRI,无围产期高危因素的受试者拥有正常磁共振的可能性是有高危因素史的5.518倍,痉挛性双瘫、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的受试者MRI正常率是痉挛性偏瘫、痉挛性四肢瘫、混合型受试者的2.045倍,GMFCSⅠ-Ⅲ的受试者MRI正常率是GMFCSⅣ-Ⅴ的1.610倍,共患病≤1的受试者MRI正常率是共患病>1的2.131倍,与早产、手功能分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围产期高危因素、共患病、CP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可用于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颅MRI预测,早产和手功能分级(MACS)在此方面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手段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脑性瘫痪儿童60例,然后采用超声波、按摩、运动疗法等方式对这60例脑性瘫痪儿童进行康复干预,并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在进行相关的治疗之前,该60例脑性瘫痪儿童的Brunnstrom属于一级的为38例,Brunnstrom属于二级的为15例,Brunnstrom属于三级的为7例。在进行相关的治疗以后,该60例脑性瘫痪儿童的Brunnstrom属于二级的为20例,Brunnstrom属于三级的为23例,Brunnstrom属于三级的为8例,Brunnstrom属于五级的为9例。经过相关的治疗,该60例脑性瘫痪儿童显效31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积极加强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采取超声波、按摩、运动疗法等方式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悦  曲丹  张玉杰  常俊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26-4027
对1例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P)的患儿,在家长参与下进行了康复训练。在对该患儿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语言交往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强调家长参与(在家中坚持治疗),进行了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语言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通过12个月的训练,患儿在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脑性瘫痪( CP)患儿磁共振表现与其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GMFCS)及出生胎龄的关系,探讨MRI在小儿CP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43例CP患儿的临床和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间相关性。结果MRI表现为室周白质损伤(PWMI)52例,弥漫性脑损伤31例,脑发育异常19例,局灶性脑血管意外11例,正常24例,无法分类性病变6例。不同类型MRI表现的GMFCS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74,P =0.000, Fisher 精确检验)。 PWMI的患儿中,早产儿多见,且主要为双瘫及偏瘫, GMFCSⅠ~Ⅲ级较多。弥漫性脑损伤中,四肢瘫及不随意运动型常见,GMFCS多为重度障碍。脑发育异常及局灶性脑血管意外足月儿多见,GMFCS显示为前者重度障碍多见,后者轻度障碍多见。结论 CP患儿MRI表现与CP类型、GM-FCS、出生胎龄有密切关系,对C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廖斌  卢炜  刘丽娟  魏红 《北京医学》2006,28(12):712-714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的屈光异常情况.方法 对38例脑瘫儿童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对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等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在各年龄段中,轻度屈光不正49只眼(64.47%),远视屈光不正48只眼(63.16%).18例(36只眼)可配合视力检查,弱视33只眼(91.67%),斜视28例(73.68%).斜视和弱视是脑瘫儿童最常见的眼部疾病.结论 应重视脑瘫患儿斜视、弱视的早期治疗,及早配镜进行弱视训练.  相似文献   

20.
许金波  韩辉  童光磊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2):2119-2122
  目的  观察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就诊的脑性瘫痪吞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头针组与康复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康复训练,头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头针穴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下2/5,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进食能力分级系统(EDACS)评级、吞咽障碍调查表(DDS)评分。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VDS评分、D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EDACS评级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头针组VDS评分[(29.20±1.99)分]、DDS评分[(10.55±1.63)分]低于康复组[(31.30±3.92)分、(11.80±1.58)分,均P<0.05]。头针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EDACS评级改善程度优于康复组(均P<0.05)。  结论  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针能提高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