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汉市975名4-14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为了解城市儿童心理发育状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调查了武汉市975名4-14岁儿童,结果 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5%。儿童行为总理2影响因素为父母间关系,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对期望、管教方法、教育态度、居住地区社会风气、居住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成绩、父母是否给孩子购图书等10个因素有关,对其中居住条件,学习、父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南京市区9所托幼机构1 141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心理调查问卷,调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20%,儿童行为问题男女检出比例为1: 2,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男童,5岁以下女童心理异常发生率高于5岁以上女童.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与母亲孕期精神紧张、孕期有过精神刺激、父母有神经精神疾患、父、母经常责骂孩子、父亲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有关;搬家、入园等生活事件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母亲学历、家庭关系融洽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环境、社会、家庭、教养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有针对性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4~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I。)及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735名4~14岁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7%.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学龄期儿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居住条件、社会风气、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对子女期望、子女在家劳动情况共7个因素影响着儿童行为发育。【结论】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必须联合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影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主要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检索并纳入的12篇研究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一致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OR值95%CI。结果各因素合并OR值分别为:父母文化程度(0.516,0.547)、父母职业(0.991,0.447)、亲子关系差(1.380)、父母关系差(1.199)、父母期望过高(0.954)、教育方式不当(1.025)、教育方式不一致(1.916)、打骂孩子(2.045)、性别(1.693)、居住条件差(1.610)、学习压力大(1.790)、城乡(0.566)、血铅值超标(14.771)。结论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文化程度、母亲职业、父母关系差、亲子关系差、教育方式不一致、学习压力大、性别、打骂孩子、城乡、居住条件差、血铅值超标等。  相似文献   

5.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健康教育状况。【方法】随机抽取二个区九所托幼机构1 141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托幼机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状况问卷,了解儿童行为问题及健康教育状况。【结果】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20%,儿童行为问题男女检出比例为1∶2,女童行为问题发生高于男童,5岁以下女童行为异常高于5岁以上女童。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有心理卫生培训证书、父母经常责骂子女、父亲对儿童的关心程度、家长较凶、家庭和睦密切相关。家长希望通过专业人员、报纸(电视)获得心理卫生知识,希望在医院、托幼机构、保健部门得到心理卫生服务。托幼机构儿童心理卫生服务较薄弱。【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环境、社会、家庭、教养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对学校、家长、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家长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1 800名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4~16岁儿童行为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8%,男女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各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受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父母间关系和社区环境等有关等因素影响。 结论 降低儿童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案例及文献资料呈现我国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论述心理问题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且会延及成年后生活,阐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探讨了我国儿童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如学习相关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家庭不和睦,过重的学习压力、教师不科学教育方式、同伴矛盾,社会媒体低俗、不良信息的传播等,并提出建设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学校因素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合肥市城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现状,分析儿童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及学校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对合肥市6~18岁的1978名儿童少年及其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少年194名,检出率为9.8%。其中中学组检出率为10.5%,小学组为8.7%;男生检出率为10.1%,女生为9.4%,中、小学及男、女生间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率较高的行为是分裂样、交往不良、攻击性、违纪、多动等。影响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危险因素主要有:单亲抚养,家庭中其他孩子有行为、学业问题,父母有心理问题,家庭氛围差,家长对孩子学业不满意等;学校危险因素主要为:不喜欢上学、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与成人相处有问题、孩子完成作业有困难等。结论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0.
1309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银川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设置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表,以问卷形式对1309名2~6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36.97%,性格缺陷检出率15.35%。心理行为问题、性格缺陷检出率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女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不良家庭环境、不同教育方法对儿童行为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是家长、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更为重要,应重视家庭教育方法对儿童时期个性形成与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加强家庭教育智能培训,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表对839名学龄儿童的许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约为20.385,儿童行为问题有交往不良、焦虑、社交退缩、躯体诉述、多动、抑郁及强迫性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父母水平及其职业、父母之间的关系,教育孩子的方式及其教育意见的分歧程度,亲子关系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结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为降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蚌埠市初中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初中生行为问题现状及分布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蚌埠市4所中学的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3559人,以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凋查并评定学生的行为问题,以自编的问卷调查学生父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儿童出生情况、母亲妊娠史等。计算6种行为问题和总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析行为问题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初中生总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0%。初一学生为74%,初二学生为8.6%,差异无显著性(70=1.51,P=0.22);独生子女为8.0%,非独生子女为8.1%,差异无显著性(X^2=0.026,P=0.87);各年龄组(11~16岁)检出率差异亦无显著性(X^2=6.687,P=0.083);男生总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9%,女生为10.1%,差异有显著性(X^2=20.51,P=0.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生行为问题危险因素主要有女孩、母亲文化程度低、教育子女为父亲或母亲一方的、父母的教育态度不一致、采取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式、家庭气氛不和睦、母亲年龄偏大或偏小、母亲人工流产史、母亲孕期贫血、母亲妊娠早期高热、儿童出生时窒息和新生儿期因黄疸住院。结论对青春期学生的行为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女生。家长应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同时应重视围产期保健,以减少青春期学生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保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are at risk of psychiatric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psychosocial outcomes of these children in adulthood or the parental psychiatric history variables that predict resilience. From a sample of 379 mother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es, 157 women who had at least one adult child between the ages of 18 and 30 were interviewed. Mothers reported that about 80 percent of these adult children were working, in school, or in training. However, about one-third had not completed high school, and 54 percent were judged to have a major problem in psychological, drug or alcohol, or legal domains. Although nearly 40 percent were parents of minor children, only about 12 percent we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Mothers' bipolar diagnosis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for number of adult child problems.The results indicate a need for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renting status of adults with mental illnesses and to their parenting concerns and needs.  相似文献   

14.
高鹏  马龙  崔晶  王苗  王哲  朱立婉  王忆军 《中国校医》2018,32(11):809-811
目的 调查哈尔滨市城区4~5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对易感幼儿的家庭提出保护性建议。方法 于2016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哈尔滨市12所幼儿园大、中、小班级4~5岁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900份,有效回收问卷1 722份,回收率为90.6%。其中男幼儿905人(52.6%),女幼儿817人(47.4%)。本次调查采用量表包括一般情况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 本次调查幼儿有心理行为问题者279人,总检出率为16.1%。男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14.5%,女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不同年龄组、是否独生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是否争吵的4岁组、5岁组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是否离婚的4岁组、5岁组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岁组和5岁组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随父亲文化程度降低而升高;4岁组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初中的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5岁组母亲文化程度为本科的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最低。结论 哈尔滨市城市幼儿的心理行为检出率较高,幼儿性别、父母争吵、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沈阳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 060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3.35%)高于女生(7.9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有关;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有关,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等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探索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儿童不良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泉州市城区3所小学1 627名6~11岁的儿童行为问题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6%,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13.6%和9.2%(P=0.006)。男性、既往有高热史、托管/托养、早产、采用打骂为主的教育方式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62、2.359、2.732、2.321、2.702;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0.761)。结论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加强男童与托管/托养儿童的教育,提高父母亲自身文化素养,改变教育方式对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有效的儿童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8个幼儿园735名儿童, 采用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Children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和自行设计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结果 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4.15%。男童的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困难总分的得分均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女童(P<0.01)。由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困难总分得分均低于由非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过去一年活动受限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因素。结论 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沂市农村学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名农村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父母完成有关儿童睡眠问题、家庭及儿童特征的问卷,教师完成包括修订Conner多动指数、是否在课堂上睡觉及学习成绩的问卷。【结果】父母报告的睡眠问题"有时"或"经常"发生者为:说梦话或梦游占14.2%;睡眠过少占14.0%;睡眠过多占12.5%;梦魇占12.0%;睡眠不好占6.1%;夜间遗尿占4.5%。教师报告9.4%的儿童"有时"或"经常"在课堂上睡觉。约11%的儿童"经常"有任何睡眠问题。具有睡眠问题的儿童常报告有多动,亲子关系差,与同学关系差,社会能力及学习成绩差。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睡眠问题与父母关系差、家庭住房拥挤、4岁后停止尿床、慢性躯体疾病、报告有多动及与同学关系差等因素显著相关。【结论】临沂市农村学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与家庭、母孕期及儿童生长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有睡眠问题的儿童常有多动,社会及学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Research has increasingly identified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environment as an influential factor in children's lives. There has been sparse research attention, however, on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par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 environment on child adjustmen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perceptions of school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METHODS: Data were derived from the New Canadian Children and Youth Study, a study of the children (aged 4‐6 and 11‐13) of immigrant parents. Analyses focused on a subsample of Mainland Chinese, Hong Kong Chinese, and Filipino immigrants in a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RESULTS: Parental perception of school environment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ggression in children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child age and gender, parental characteristics,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spects of acculturation. In contrast, parental percep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ymptoms of emotional distress in children. There were some ethnic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school environment. CONCLUSIONS: Parental perception of school environment is important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children of immigrant parents, and reinforces the relevance of initiatives to improve the dynamics between parents and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