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DWI-ADC值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 检索1998年至今公开发表的良、恶性淋巴结DWI-ADC值差别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特征信息.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量合并模型.合并效应量为ADC值差别的加权平均差和诊断性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计算验前、验后概率,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良、恶性淋巴结DWI-ADC值差别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5篇,研究对象735例,淋巴结1963个.Meta回归分析、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显示,2项良性淋巴结来自健康对照和1项采用化学位移选择法压脂技术的研究,对汇总结果影响较大,合并效应量时予以剔除.恶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的ADC值的加权均数差值为-0.355×10-3mm2/s[95%可信区间(CI) -0.423×10-3~-0.288×10-3mm2/s].虽然各研究鉴别良、恶性淋巴结采用的ADC界值不同,但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指标稳定,汇总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和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5% CI:0.79~0.92)、0.87 (95% CI:0.82~0.90)、6.5 (95% CI:4.7~9.2)、0.15(95% CI:0.09~0.25)、43 (95% CI:21~87)、0.93 (95% CI:0.90~0.95),ADC提示良性的淋巴结验后恶性率为6%,ADC提示恶性的淋巴结验后恶性率为72%.结论 恶性淋巴结ADC值低于良性淋巴结,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凤英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1):50-51
目的:评价低场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H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起病时间6h内临床拟诊脑梗死的16例患者使用0.35T磁共振仪行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DWI诊断HCI12例,DWI阴性4例;常规MRI扫描3例符合脑梗死诊断,9例不符合,最终临床诊断为HCI12例。DWI所见异常高信号区在以后的CT或MR随访中均见明显梗死病灶。结论:低场DWI在HCI诊断中能得到成功运用,且诊断高度准确。能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患者梗塞部位,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和总结MR DWI扫描试验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现特征.方法 术前经MRI常规检查和DWI检查的甲状腺占位病变患者42例,男10例,女32例.年龄20 ~72岁,平均(42±13)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利用美国GE公司图像后处理软件Functool,根据不同的b值(300、500、800 s/mm2)产生ADC值,比较良、恶性病变部位的ADC值,对其进行独立样本的£检验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试验的诊断效能.结果 42例甲状腺占位病变样本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的28例,包括甲状腺腺瘤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桥本甲状腺炎2例;恶性肿瘤14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滤泡样甲状腺癌2例、不典型增生1例.b值为300 s/mm2时,甲状腺良性病变的ADC值为(2.39±0.38)×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60 +0.5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P<0.05).b值为5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为(1.85±0.33)×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65±0.42)×10-3mm2/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70,P>0.05).b值为8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为(1.61±0.30)×10.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44±0.29)×10-3mm2/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7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b值为300 s/mm2时,以1.98×10-3mm2/s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临界值,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8.6%.结论 b值为300 s/mm2时,DWI图像质量好,甲状腺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的ADC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全身DWI(WB-DWI)上的骨髓正常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98名健康志愿者(男47名,女51名)进行WB-DWI扫描,测量胸椎、腰椎、双侧股骨(头、颈、上段、远端)、髂骨、肱骨头、肩胛骨的ADC值、DWI(b=800 s/mm2)及STIR信号值.采用秩相关性检验分析骨髓DWI信号值与ADC值及STIR信号值的关系,不同部位骨髓ADC值比较采用ANOVA法,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 Keuls检验,男女不同部位骨髓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秩相关检验.结果 (1)98名志愿者中,69名骨髓呈低至中等信号,其中女24名、男45名;29名骨髓呈高信号,其中女27名、男2名.(2)胸椎、腰椎、股骨头、股骨颈、股骨上段、髂骨、肱骨头、肩胛骨骨髓DWI信号值(M值分别为44.54、35.01、13.61、16.00、21.45、25.77、18.35、36.12)与ADC值[(0.55±0.08)×10-3、(0.53±0.08) ×10- 3、(0.30 ±0.10)×10- 3、(0.42 ±0.16)×10-3、(0.74±0.14)×10-3、(0.49±0.10)×10-3、(0.36±0.13)× 10-3、(0.49±0.11)×10 -3mm2/s]及STIR信号值(M值分别为61.81、64.99、53.27、69.08、73.10、66.35、73.16、79.81)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3、0.695,0.741、0.764,0.443、0.489,0.641、0.656,0.510、0.648,0.475、0.715,0.366、0.446,0.437、0.739,P值均<0.01.(3)不同部位骨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69,P<0.01).胸椎与腰椎、髂骨与肩胛骨,股骨头与股骨远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任意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4)女性胸椎[(0.59±0.07) ×10-3 mm2/s]、腰椎[(0.58 ±0.06)×10-3 mm2/s]、股骨头(M值0.33×10-3 mm2/s)、股骨颈(M值0.53×10-3 mm2/s)、股骨上段(M值0.81×10-3mm2/s)、股骨远端(M值0.32×10-3 mm2/s)、髂骨[(0.52 ±0.09)×10-3 mm2/s]、肱骨头(M值0.42×10-3mm2/s)、肩胛骨[(0.53±0.09)×10-3 mm2/s]骨髓ADC值均高于男性[(0.51 ±0.07)×10-3、(0.48±0.07)×10-3、M值0.23×10-3、M值0.31×10-3、M值0.66×10-3、M值0.23×10-3、(0.46±0.10)×10-3、M值0.27×10-3、(0.45 ±0.11)×10-3mm2/s].(5)女性胸椎、腰椎、股骨(头、颈、上段)、髂骨、肱骨头骨髓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 0.549、- 0.629、- 0.329、-0.524、-0.338、-0.548和-0.416,P值均<0.05),而女性股骨远端、肩胛骨和男性各部位骨髓ADC值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骨髓ADC值及STIR信号值越高,其DWI(b=800 s/mm2)信号值越高;骨髓ADC值受年龄和性别影响,不同部位骨髓ADC值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MR DWI评价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涎腺功能正常的鼻咽癌患者行DWI EPI扫描,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先于静息状态下对腮腺及颌下腺各扫描1次,然后给患者含服维生素C 100 mg×6片,于酸刺激状态下重复对腮腺扫描7次,每次间隔18 s.比较静息状态下腮腺和颌下腺ADC值的差别,以及酸刺激前后腮腺ADC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下,腮腺的ADC值[(1.23±0.12)×10-3mm2/s]显著低于颌下腺[(1.34 ±0.07)×10-3mm2/s,t=4.545,P<0.01].酸刺激后第1次扫描腮腺ADC值为(1.41±0.19)×10-3 mm2/s,高于静息时基值(t=10.254,P<0.01).随后ADC值在基值上波动,酸刺激后ADC的最小值为(1.24±0.14)×10-3 mm2/s,与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05);最大值为(1.49±0.20)×10-3mm2/s,7次扫描的平均值为(1.36±0.17)×10-3 mm2/s,均与基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27、l1.905,P值均<0.01).结论 MR DWI通过ADC值的量化,可观察到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MR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疑有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DWI检查并分析其ADC图 ,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MRI、DWI及ADC图显示所有 18例脑梗死患者的 42个急性梗死病灶 ,而常规MRI只显示了其中 19个病灶。 18例患者中有 3例于MRI检查前行CT扫描 ,仅1例提示急性脑梗死 ,且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MRDW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优于CT及常规MRI,并且能够鉴别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MR扩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MR扩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韩鸿宾谢敬霞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由此而引起的瘫痪、失语、痴呆更是社会的沉重负担。如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死亡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MR扩散加权成像是活体状态下评价组织水分子与微循环的扩散运动的一种无创性手段,为肿瘤诊断、分期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重要信息。扩散加权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放射学定量指标,应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分期、分级,预测放化疗疗效及评估治疗效果。就扩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在乳腺结节病灶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66个乳腺结节病灶行MR DWI扫描,b值分别为0、800、1000 s/mm2,测量乳腺结节及同侧、对侧乳头层面未受累乳腺实质组织ADC值,计算rADC1(病灶ADC值/同侧未受累乳腺实质ADC值)及rADC2(病灶ADC值/对侧未受累乳腺实质ADC值),对所获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灶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52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18例,纤维腺瘤34例,DWI显示50例,共64个病灶.b=800s/mm2时,良、恶性结节平均ADC值、同侧rADC800-1及对侧rADC800-2分别为(1.54±0.28)×10-3、(1.01±0.09)×10-3 mm2/s和0.77±0.15、0.52±0.07,0.76±0.14、0.51±0.06;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17、9.339、10.394,P值均<0.01);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界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ADC值、rADC8o0-1及rADC800-2分别为1.05×10-3 mm2/s、0.55、0.53,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5.0%、65.0%、6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5.7%、97.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6.7%、9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2%、86.3%、84.9%,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4%、86.4%、86.4%.b=10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平均ADC值、rADC1000-1及rADC1000-2分别为(1.45±0.28)×10-3、(0.93±0.08)×10-3mm2/s和0.75±0.16、0.53±0.09,0.74±0.15、0.52±0.0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为11.844、5.820、8.082;P值均<0.01);ADC值、rADC1ooo-1及rADC1000-2阈值点分别为0.97×10-3 mm2/s、0.58、0.55,诊断的敏感度均为7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5.7%、9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7.5%、8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88.0%、87.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87.9%、86.5%.以上6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及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2、2.263,P值分别为0.942、0.812).结论 ADC值与rADC值均为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重要参数,尤其是b= 800 s/mm2时的ADC值临床应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后MR弥散加权成像上信号强度变化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随访观察脑梗死后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上信号强度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对81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在梗死后不同时间行常规MRI和DWI。81例均有明确的发病时间,脑梗死的典型症状,体征,并持续48h以上。其中8例分别在不同时间作了2次MR扫描,3例在2个不同的解剖部位各出现一个梗死灶,因此,共有92个病灶用于分析,以邻近或对侧正常脑组织的MR信号强度作对照,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间在DWI上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 发病后3天内作MRI检查的43例患者的47个病灶,在DWI上均显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后4-7天内作MRI检查的17例患者的19个病灶中,18个病灶在DWI上显示异常高信号,阳性率为94.7%;在发病后8-14天和15-20天内检查的患者中,DWI的阳性率分别为66.7%和28.6%;梗死后20天以后检查的患者,在DWI上均未显示异常高信号,结论 脑梗死后3天内,在DWI上均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在发病后4-7天内,DWI的阳性率为94.7%。以后逐渐下降,大约在3周后,DWI上的异常信号可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图像对脑梗死的病情进展和恢复状态的评估作用。方法:对一组超急性期(8例)和急性期(10例)脑梗死患者连续追踪行T_1-FLAIR、FSE-T_2WI、T_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观察不同期相脑梗死灶的图像特征,计算其固定层面病灶区域残余弥散积(MSAFSS):面积×(3.0-1 000×ADC),并使其与相应的脑功能损害评分相对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超急性期病灶,T_1-FLAIR、T_2WI均无明显信号改变,T_2-FLAIR偶可见等或稍高信号,DWI则可见明显的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急性期梗死灶,T_1-FLAIR基本都呈低信号改变,T_2WI表现为高信号,T_2-FLAIR为高信号,DWI仍为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亚急性期病灶,T_1-FLAIR信号较前都明显降低,T_2WI、T_2-FLAIR、DWI均为高信号表现,ADC图为稍低或等信号表现;慢性期病灶,T_1-FLAIR为低信号,T_2WI为高信号,T_2-FLAIR、DWI呈低或等信号,而ADC图为高信号。②对12例全程追踪的观察结果显示,病灶全过程的MSAFSS与评分分值之间无相关(P0.05);而亚急性早期前10例的MSAFSS与分值间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各期脑梗死在DWI及ADC图上都有其不同的图像特征,并可据此大体判断脑梗死所处期相;通过计算MSAFSS可以对亚急性早期以前的脑梗死病情进展与功能恢复状态给予一定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进行MRI常规检查、扩散加权成像(DWI)及DTI检查,重建平均扩散系数(DCavg)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以T2WI与DWI图像为参照,测定各期脑梗死灶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DCavg值、平均FA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脑梗死平均DCavg值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显著减低(P〈0.01),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恢复升高的变化趋势;脑梗死平均FA值在超急性期无一致性变化,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轻度升高或轻度降低,随着病程进展呈不可恢复持续减低规律。结论:联合DCavg值与FA值可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有助于及时准确了解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在脑梗死演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图)在脑梗死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脑梗死患者共作了81例次(超急性期15例次、急性期15例次、亚急性期31例次、稳定期12例次及慢性期8例次)DWI及常规MRI检查。测定各期梗死灶ADC值及对侧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分析判断rADC在各期脑梗死中的演变情况。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为(4.96±0.98)×10-4mm2/s,低于对侧相应区域(8.18±1.07)×10-4mm2/s。(t=2.22,P<0.05);rADC以超急性期最低,随时间延长由低到高,于8~14天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时间具有相关性(rs=1.00,P<0.05)。结论:各期脑梗死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对早期脑梗死的检出和准确分期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MR成像及其扩散加权成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儿乙型脑炎的MRI表现及其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方法16例临床诊断符合小儿乙型脑炎的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和轴面DWI,其中7例在发病10d内检查,9例在10d后检查。观察患者脑DWI、T2WI序列的表现;同时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将病灶的ADC值与其对应的发病持续时间作相关分析。结果脑部病变区主要呈稍长T1、长T2信号,丘脑受累最常见。16例患者中,15例丘脑受累,其中6例病变仅累及丘脑。7例10d内行MR检查者,病灶在DWI较T2WI信号高,而且病变范围更清楚,其中2例在DWI还显示了T2WI未能显示的病灶;9例发病10d后行MR检查者,T2WI显示病变较DWI清晰。丘脑病灶的ADC值与其病程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 小儿乙型脑炎在MRI上常表现为较特征的丘脑受累,结合临床,DWI对乙型脑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各期相脑梗死DTI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Osborn分类方法,分为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8例),急性晚期(15例),亚急性早期(12例),亚急性晚期(15例)以及慢性期(14例)。对每例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在所生成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容积比各向异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各向同性(isotropy,Iso)、衰减指数(exponential attenuation,Exat)、T2加权迹线(T2-weighted Trace,T2-WT)等参数图像中测量病灶中心值,并取对称区域作为正常对照;观察病灶与正常对照的6项参数在脑梗死6期演变中的变化。结果:①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其DCavg明显低于对侧正常组织(P0.05),Iso、Exat及T2-WT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P0.05),FA及VRA和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急性晚期及亚急性早期病灶DCavg、FA及VRA均低于对侧正常组织(P0.05),Iso、Exat及T2-WT值均高于对侧(P0.05);亚急性晚期病灶DCavg值较对侧增高(P0.05),FA、VRA及Exat值则较对侧减低(P0.05),Iso及T2-WT值和对侧变化不大(P0.05);慢性期病灶DCavg明显增高(P0.05),FA、VRA、Iso、Exat及T2-WT值呈减低改变(P0.05)。②DCavg、Iso、Exat及T2-WT在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急性晚期及亚急性早期中的变化不明显(P0.05),而其DCavg均明显低于慢性期(P0.05),Iso、Exat及T2-WT均明显高于慢性期(P0.05);FA及VRA于超急性期、急性晚期、慢性期逐渐变小(P0.05)。结论:通过DTI参数测量比较及诸功能图观察,不仅可以诊断脑梗死,还可以判断其期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含软骨基质型肉瘤的MR Gd-DTPA增强和DWI特点.方法 在1.5 T MR机上对14例含软骨基质型肉瘤(10例软骨肉瘤和4例成软骨型骨肉瘤)和13例其他类型骨肉瘤行MR Gd-DTPA增强和DWI.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序列,b值分别取0、700 s/mm2,在GE Functool后处理软件上测定肿瘤的ADC值.评价肿瘤的MRI对比强化特点,并比较ADC值差异.含软骨基质型肉瘤与其他类型骨肉瘤的ADC值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软骨肉瘤与成软骨型骨肉瘤的ADC值两组间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在14例含软骨基质型肉瘤中,间隔结节状强化者有12例,边缘强化有14例.13例其他类型骨肉瘤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含软骨基质型肉瘤的平均ADC值[(2.56±0.35)×10-3mm2/s]高于其他类型骨肉瘤的平均ADC值[(1.16±0.20)×10-3 mm2/s](t=12.704,P<0.01);软骨肉瘤的ADC值与成软骨型骨肉瘤的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7,P=0.959).结论 Gd-DTPA增强MRI和DWI对区别含软骨基质型肉瘤与其他类型骨肉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MR表观扩散系数图在脑梗死演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 (DWI)表观扩散系数图 (ADCmapping)在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死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DWI和常规MRI对 70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 86次检查。其中超急性期 8次 ,急性期 13次 ,亚急性期32次 ,稳定期 11次 ,慢性期 2 2次。测定各期病灶平均ADC值、相对ADC(rADC)值及中心 边缘ADC值。结果 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 ,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 ,平均ADC值为 (0 6 98± 0 10 4 )× 10 -3 mm2 /s ,对侧为 (0 990± 0 16 1)× 10 -3 mm2 /s(t=- 14 372 ,P <0 0 0 1) ;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rADC最低 ,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 ;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 ,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 ,于 8~ 14d出现假性正常化 ,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 ,rADC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r =0 92 8,P <0 0 0 1)。结论 梗死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 ,结合DWI及T2 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 ,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帮助。DWI、ADC图与T2 WI相结合对判断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有价值 ,动态观察可以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