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方法:将5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83.3%(P<0.05);观察组肺复张时间、术后胸痛时间、操作时间、切口大小及患者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损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反复胸腔穿刺术治疗大量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量结核性胸腔积液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组)50例,对照组(反复胸腔穿刺术治疗组)50例。比较两纽间胸水吸收所需时间、胸膜肥厚发生例数以及应用激素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纽较对照纽胸水吸收所需时间短,胸膜肥厚发生例数少,应用激素时间短。两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大量结核性胸腔积液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可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中大量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松 《当代医学》2011,17(16):66-67
目的 评价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中大量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0年8月中大量胸腔积液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胸水平均吸收时间与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组患者胸腔积液平均吸收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中有1例皮下气肿,经治疗后自我吸收;对照组出现3例气胸、8例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结论 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中大量胸腔积液治愈率高,副作用少,操作简单、易行,创伤性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操作要点。方法: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75例,液胸(包括血胸、脓胸)46例,液气胸39例(含经胸腔手术术后.另有9例为于基层医院行细管胸腔闭式引流未愈)。结果:153例经胸腔闭式引流术一次性治愈,7例胸腔闭式引流术后须剖胸手术,均治愈出院,随访结果满意。结论: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液气胸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8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42例,使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41例,使用常规大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在肺复张时间、治愈率两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某些并发症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疗效等同于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并且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实用、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孔华玮  刘雪慧 《医学综述》2012,(20):3492-349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32例应用传统胸腔穿刺抽液术,每周2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热退时间、气促缓解时间和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优于传统胸腔穿刺抽液术,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还能降低胸膜肥厚和胸膜粘连的发生,值得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探讨结核性胸膜炎致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7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36例患者实施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观察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退热时间、胸水消失时间、胸闷症状改善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为(4.94±1.63)d,胸闷消失时间为(1.60±0.43)d,胸水消失时间为(4.22±1.42)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胸膜增厚10.0%,包裹性积液2.5%,无气胸、血胸与胸膜反应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性胸膜炎致胸腔积液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实施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效果显著,与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相比显著更优,患者症状改善较快,依从性较好,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段涛  邱风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629-4630
为了研究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改进,本文从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以改良的方法治疗94例单纯气胸患者为治疗组,以采用常规方法,间断穿刺排气治疗的94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治疗组操作简捷,并发症发生率、疗程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丁理星  夏俊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80-2781
目的比较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肺大泡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颐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6例肺大泡自发性气胸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组(23例)和静脉导管组(23例)。改良组给予患者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静脉导管组给予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康复指标(症状缓解时间、带管时间、气胸闭合时间、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总有效率为73.91%(17/23),静脉导管组为82.61%(1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带管时间、气胸闭合时间、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静脉导管组[21.74%(5/23)]低于改良组[52.17%(12/23)](P<0.05)。结论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肺大泡自发性气胸临床效果好,但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0.
夏敏 《西部医学》2011,23(8):1540-1541,1544
目的对比观察双腔气囊尿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和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收治的自发性气胸病人8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使用双腔气囊尿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41例病人采用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治疗组肺复张时间8小时~22天,平均为3~5天,治愈36例,对照组肺复张时间7小时~21天,平均为3~5天,治愈37例,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皮下气肿和堵管分别为0、1例,对照组皮下气肿和堵管分别为10、12例,两组相比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使用双腔气囊尿管胸腔闭式引流术与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疗效同,还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实用,脱管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在渗出性胸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内科胸腔镜检查术前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术(即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前注入适量注射用灭菌用水,术后持续微创胸腔闭式引流;而对照组则内科胸腔镜检查术前先行人工气胸,术后予以普通胸腔闭式引流术。比较两者术前准备时间。结果:治疗组在节约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在常规内科胸腔镜检查基础上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中号气管插管做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气胸需经闭式引流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中号硅胶气管插管作为引流导管进行闭式引流治疗;外科及内科同期收治的气胸需经闭式引流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传统大口径胸腔引流导管进行闭式引流。观察两组治愈率、置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应用中号气管插管做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缩短治疗时间,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负压吸引辅助自体血胸腔注射治疗顽固性气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顽固性气胸患者12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胸腔闭式引流管行持续负压吸引,对照组在引流管胸腔内注射5%葡萄糖100 ml加红霉素0.75~1 g;观察组经引流管胸腔内注射自体血5O~100 ml。结果:对照组治疗成功48例,成功率为77.4%(48/62);观察组共治疗成功56例,成功率为90.3%(56/62)。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胸痛等不良反应14例,发热3例,观察组则分别为5例、2例。术后3~12个月进行随访调查,对照组病情复发11例,高于观察组的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吸引辅助自体血胸腔注射治疗顽固性气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预后良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降低气胸的复发率,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持续及间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单纯结核性胸膜炎临床疗效。方法 以中等及以上积液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2组均先行间断胸腔闭式引流至引流量小于500 mL/d;实验组开始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则行间断胸腔闭式引流,观察2组的疗效及远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89.58%优于对照组有效率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胸膜肥厚、粘连、包裹性脓胸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少量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疗效显著,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15.
林滔  张玮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149-15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引流与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首发单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2003~2010年我们收治的60例首发单侧自发性气胸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2例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对照组28例行常规胸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93.8%;对照组治愈率92.9%;两组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8.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4.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首发单侧自发性气胸与常规胸管引流比较,具有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微创、符合美容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红霉素胸膜粘连术对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红霉素胸膜粘连术对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价值。方法经胸腔闭式引流管注入红霉素到胸膜腔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28例为治疗组,以同期28例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为对照组。结果以红霉素为硬化剂的胸膜粘连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组28例复发3例,复发率约为10%。对照组28例复发11例,复发率约为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胸腔引流管注入红霉素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是简便易行,安全、费用低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洪波  杨杰先  吴春  潘征夏  王刚  李勇刚 《重庆医学》2007,36(15):1479-1480
目的 总结小儿脓胸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小儿脓胸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时机.方法 对1993年6月~200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脓胸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病程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行单纯胸腔穿刺治疗1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8例,行肋床引流术43例,行胸膜纤维板剥脱7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其中10例单纯行胸腔穿刺患儿中3例效果不佳再次行肋床引流,4例患儿胸腔闭式引流效果不佳改行肋床引流,2例患儿肋床引流后3个月再次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各组患者远期疗效良好.结论 小儿脓胸一经诊断,尽早选择有效的方法充分引流脓液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不同治疗方法应用时机不同,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各种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胸外科治疗创伤性气胸的疗效,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2年本院胸外科收治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确诊均为创伤性气胸,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治疗组则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胸外科在创伤性气胸的治疗上,采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有更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发性气胸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用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4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闭合性气胸15例,8例予吸氧等一般治疗,6例行单纯抽气,另1例予胸腔闭式引流;开放型16例,14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另2例外科手术治疗;张力型9例,7例行胸腔闭式引流,2例行胸膜粘着术。结论 选择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前应进行充分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