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区血脂异常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他汀类药物在社区血脂异常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方法于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血脂复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需用药物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调查其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并分析其不使用的原因。结果50例患者中,有11例(22%)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24例(48%)使用其他药物治疗,15例(30%)未使用降脂药物。不使用他汀类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对降脂治疗知识缺乏,社区医生指导有误,对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有顾虑,经济上难以承受。结论在社区医院存在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低的情况,社区医生应积极推广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他汀类药物在社区血脂异常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方法于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血脂复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需用药物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调查其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并分析其不使用的原因.结果100例患者中,有22例(22%)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48例(48%)使用其他药物治疗,30例(3O%)未使用降脂药物.不使用他汀类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对降脂治疗知识缺乏,社区医生指导有误,对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有顾虑,经济上难以承受.结论在社区医院存在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低的情况,社区医生应积极推广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范玲玲 《大家健康》2016,(5):125-125
目的:探析老年冠心病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予以研究,通过对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检测,计算患者出现脂代谢异常的概率。结果:80例患者中,单独口服他汀类药物76例(95.0%),他汀类药物联合贝特类药物4例(5.0%)。其中高胆固醇血症7例(8.8%),高三酰甘油血症16例(20.0%),对比差异明显(P <0.0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4例(5.0%),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3例(16.3%),对比差异明显(P <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应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血脂异常代谢的剩留风险,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157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根据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2个月后检测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他汀类可通过调整血脂水平影响冠心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背景:此项观察性研究旨在探讨术前使用或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搭桥手术患者的术后房颤(AF)发生率。方法和结果:研究对象由362例连续患者组成(267例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95例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中糖尿病更为常见(P=0.03)。两组之间其他人口统计学及手术操作变量相似(所有P〉0.05)。与未用他汀类药物组比较,使用他汀类药物组的术后AF较少,持续时间也更短(分别为P=0.03和P=0.0001)。Ka.plan-Meier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对AF发生风险具有保护作用(P=0.01)。结论:搭桥手术前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术后AF的发生率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a) 〔Lp(a)〕水平与稳定性冠心病的关系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患者Lp(a)水平及血脂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4月-2014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期就诊,经临床确诊符合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需要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144例为血脂异常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99例为稳定性冠心病组,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本社区中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且未接受过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体检健康者136例为对照组,血脂异常组和稳定性冠心病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规则治疗1年,血脂异常组和稳定性冠心病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1年和对照组受试者于体检时及1年后检测血清 Lp(a)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 3组间性别、年龄、腰臀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冠心病组患者体质指数(BMI)高于对照组(P<0.05);血脂异常组和稳定性冠心病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血脂异常组和稳定性冠心病组患者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性冠心病组患者Lp(a)水平高于血脂异常组,TC、LDL-C水平低于血脂异常组(P<0.05);稳定性冠心病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血脂异常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1年后Lp(a)水平与基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与稳定性冠心病组患者治疗前后Lp(a)、LDL-C水平比较,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TC、HDL-C、TG水平比较,治疗方法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Lp(a)、TC、LDL-C、TG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a)、TC、LDL-C水平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血脂异常组、稳定性冠心病组Lp(a)水平与TC、LDL-C、HDL-C、TG水平均无直线相关关系(r<0.300);对照组、血脂异常组、稳定性冠心病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Lp(a)水平变化与TC、LDL-C、HDL-C、TG水平变化均无直线相关关系(r<0.300)。结论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p(a)水平高于血脂异常患者和体检健康者,Lp(a)水平与冠心病关系密切;Lp(a)与其他血脂指标无相关性;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Lp(a)水平未明显下降,他汀类药物对Lp(a)水平无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恋  王为珍 《海南医学》2010,21(15):12-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血清CRP、血脂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60例他汀类治疗者,60例常规治疗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他汀组较常规组更能降低血清CRP以及血脂水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CRP水平的作用,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他汀类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防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作用。方法选择事先无心房颤动的549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队列研究,分成治疗组(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和对照组,随访5年,主要观察两组房颤发生率。结果75例(13.7%)发生了心房颤动。治疗组发生房颤29例(10.1%)明显低于对照组46例(17.9%)。男性与女性房颤发生率分别为17例(10.24%)和12例(1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使用他汀类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明显减少,可能涉及阻止冠状动脉疾病进展效应和其他多种效应如他汀类对CRP、炎症或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8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48例):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服用一次。比较治疗8周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脂水平,同时观察血压变化。结果经8周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内皮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可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溶栓患者187例,预后评价标准:短期有效(脑卒中时与1周NIHSS评分差值≥4或8分)、长期有效(3个月mRS评分≤2或1分)、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筛选Pubmed和Embase中包含以上评价标准的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2.6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在短期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2.01,95% CI:1.06~3.90,P=0.030)。多因素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与各项预后评价指标无关。荟萃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与症状性颅内出血(OR=1.49,95%CI:1.16~1.90,P=0.001)相关,与长期预后良好、死亡无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与预后关系不大,脑卒中前他汀类药物服用与静脉溶栓的联合治疗可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对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者分为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A组)及使用他汀类药物组(B组);并将A组分为:有发生无复流组(A1组)及未发生无复流组(A2组),将B组分为:有发生无复流组(B1组)及未发生无复流组(B2组),对各组的IL-6、高敏C反应蛋白及无复流现象进行分析.结果:A组53例(67.95%),A1组15例(19.23%),A2组38例(48.72%),B组25例(32.05%),B1组4例(5.13%),B2组21例(26.92%).使用他汀类药物组发生无复流现象比例显著低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P=0.027).未发生无复流现象组患者(A2组、B2组)IL-6、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发生无复流现象组患者(P=0.015,P=0.027);1B2组患者IL-6、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A2组(P=0.001,P=0.012);B1组患者IL-6、高敏C反应蛋白同A1组差异无显著性(P=0.147,P=0.178).结论:无复流现象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明显减少,且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IL-6、高敏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2.
刘刚 《当代医学》2011,17(30):8-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强化治疗组在介入术前7d使用40mg阿托伐他汀,1次/d,对照组在介入术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其他常规治疗均相同。比较2组患者PGI术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GRP水平均明显增加,但是治疗组在术后5d和术后1周时出血中CFLP水平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还具有降低PCI术后炎症反应的可能,从而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某三甲医院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住院患者共2 561例,收集其疾病诊断、检验结果和住院期间所有用药信息,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预防指南》(“指南”)将研究对象进行危险分层,了解研究临床他汀类药物应用与“指南”的差距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 以心脑血管疾病(以心内科、神经内科计)住院的患者共1 480例(57.79%);具有完整危险分层和血脂指标资料者1 487例(58.06%),其中极高危162例(10.89%),高危852例(57.30%),中危117例(7.89%),低危356例(23.94%);血脂指标符合“指南”药物治疗标准的1 265例(49.3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92 mmol/L的136例(10.75%),≥4.14 mmol/L的271例(21.42%),≥2.60 mmol/L的368例(29.09%),≥2.07 mmol/L的490例(38.74%)。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达到目标值的34例(2.69%),有疑似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458例(17.88%),出现可能为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的2 119例次。结论 该医院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与“指南”存在着较大差距,临床医生应加强调脂知识学习,进一步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过度用药。  相似文献   

14.
卢迎宏 《当代医学》2011,17(30):21-2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89例.分为强化治疗组99例,常规组90例,对两组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1d、3d、7d,进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手术后血脂水平检测并比较。结果两组术前血清中C反应蛋白测定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术后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两组血脂水平术前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术后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的强化治疗能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稳定性、改善内皮功能,减少或避免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以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治疗2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根据两组患者胆固醇、炎症、肝肾功能指标水平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高胆固醇和炎症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C、LDL-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损伤和不良反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LT、U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R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疗效确切,临床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适用于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体检确定为高脂血症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对象在服用药物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干预1年后检测两组对象的血脂并记录两组对象血脂异常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对象干预后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并且观察组对象血脂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同时,观察组对象的血脂异常率为26.04%,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服用药物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纯应用他汀类药物与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及血脂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住院期间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40例)与联合普罗布考组(4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普罗布考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2组病例均在入院后第1日和治疗1周后(入院第8天)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脂联素、血脂。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清脂联素、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甘油三酯下降程度联合普罗布考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而2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值无明显差异(P均〉0.05)。2组脂联素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均〈0.05),联合普罗布考组治疗后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有益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中保护性因素脂联素的升高及血脂水平的改善,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ACEI),观察组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每日1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50.00%,对照组有效率为51.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疗效显著,但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的疗效优于观察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人群的血脂情况,探讨便秘(慢性功能性)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观察组1 为特定时期全部血脂正常合并便秘的健康体检者55 例,对照组1 为55 例同时期血脂正常且无便秘的健康体检者(随机抽取);观察组2 为该时期全部血脂异常合并便秘的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84 例, 对照组2 为同时期84 例血脂异常且无便秘该科老年住院患者(随机抽取);随访观察组2 的人群,针对便秘进行干预,2 周后将便秘明显改善者作为观察组3,将无改善者作为对照组3.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脂检测,将同组的对照组与观察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1 和观察组1 的血脂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2 和观察组2 的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3 和观察组3 的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在未进行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原始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本项研究中血脂正常人群样本中便秘与血脂未发现具有相关性;在老年高脂人群样本中,便秘与血脂有相关性.通过改善排便,试图改善血脂异常,通过改善排便,试图强化自我血脂调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以及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找出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方法将30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A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胶囊组(B组)和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胶囊组(C组),各100例。然后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与C组治疗后6周及12周的血脂水平指标均优于A组(均P〈0.05),但B组与C组的上述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他汀类联合非诺贝特在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和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患者中效果优于单用他汀类药物,且安全性也较高,但是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胶囊的性价比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