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洁  马上吉  李锐 《当代医学》2021,27(8):120-123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在青年人群中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抽取1348名苏州大学大一至大四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对在校本科生性别、专业、健康情况等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348份,回收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率为89.5%。分析在校本科生肠易激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分布、影响因素、就诊情况等。结果1207份有效问卷中,有60例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患病率为5.1%。月经情况、是否有胃肠炎史是女生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有月经不调的女生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是无月经不调女生的2.656倍,既往有肠胃炎病史的女生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是无肠胃炎病史女生的2.538倍。除去月经不调因素后,有无肠胃炎史是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有肠胃炎史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是无肠胃炎病史的2.343倍。结论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为5.1%。月经不调和既往有肠胃炎病史是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黄妙珊 《求医问药》2014,(21):28-2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以腹部不适、腹痛和排便异常为表现的肠功能紊乱综合征。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便秘"、"腹痛"、"泄泻"和"郁证"的范畴。此病的病位在肠,其病因与患者存在肝脾不和、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因素有关。本文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因素和胃肠道动力、脑肠轴、基因、内脏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其中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性被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肠肽的异常表达可以通过影响内脏的感觉、分泌和运动,从而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该文从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神经肽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胃动素、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等脑肠肽入手,探讨脑肠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为明确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5-羟色胺是影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道功能活动的重要脑肠肽。近年来研究发现5-羟色胺的合成、释放、与受体结合及重摄取等信号传导过程中,任一环节发生异常均有可能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发现中医药通过调节5-羟色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因此,本文对5-羟色胺的现代医学认识、5-羟色胺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5-羟色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探索5-羟色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同时也为中医药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理论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2%,现代研究表明,在脑-肠轴环节中脑肠肽的异常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本文从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5-羟色胺、神经肽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囊收缩素等脑肠肽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入手,对近年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王迤凡 《医学综述》1995,1(12):535-538
肠缺血综合征是指因肠道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征。本病临床常见,但因缺乏特异性检测方法,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本人根据经典著作并结合近年来文献报道,就肠缺血综合征的诊治,作一概述。1 肠缺血综合征的分类及病理改变肠缺血综合征根据发病的急缓分为急性肠缺血综合征和慢性肠缺血综合征。前者包括急性肠梗塞和缺血性结肠炎,后者包括肠绞痛和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1]。肠缺血的原因很多,但病理改变基本一致。即肠袢血流受阻后,粘膜层最易受到缺血缺氧的影响,发生充血、水肿、坏死、出血,并向深层发展到肌层及浆膜,同时细菌亦侵入肠壁,使全…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过去曾称之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肠激惹综合征等。因为其没有炎症,而且功能紊乱同时涉及结肠及小肠,故近年称之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mdrome)。现将我们收治的43例肠易激综合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该综合征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在脑力劳动者中发病率较高。关于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认为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学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变化等因素有关。目前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尚无特效药,有些老药在治疗该综合征时有一定的疗效。1.硝苯地平又名硝苯吡啶、心痛定。本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是通过阻滞钙离子内流而解除肠…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惹综合征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易激惹综合征的诊治要点.方法 就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56例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肠易激惹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其特点是肠壁结构无缺陷.结论 肠易激惹综合征病因是多因素的,治疗主要采取针对症状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易激惹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对本人所在科室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76例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肠易激惹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种以平滑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多因素疾病。结论:肠易激惹综合征病因是多因素的,治疗主要采取针对症状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等疾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发病率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分析127例IBS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结果 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总发生率为60.6%,伴抑郁症者68例(53.5%),肠道菌群失调者46例(36.2%),功能性消化不良者46例(36.2%),抑郁症在肠易激综合征各型中普遍存在,而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见于腹泻为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赵志忠  王俊平 《医学综述》2007,13(24):1999-200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及科研诊断标准的回顾性研究,进一步探讨罗马标准的演变过程及不同诊断标准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效果的评价。随着对肠易激综合征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病因、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新近颁布的罗马Ⅲ标准也将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病理机制复杂,临床采用单一治疗模式多难以奏效,部分患者病情迁延成为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并无准确定义和诊断标准,亦无统一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目前国内外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进展做一概述,以期为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使更多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基于1994—2013年期刊文献的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到的486篇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文献录入到Microsoft Access 2010数据库中,运用Microsoft Excel数据透视表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将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治疗分为辨证治疗与专方治疗两大类,每类又分为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型、腹泻型与便秘型3个亚型,分别统计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并与最新中医诊疗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发病以脾虚为核心病机,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发病则以大肠津亏为核心病机,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型兼顾腹泻型与便秘型,但辨证处方用药的针对性不及前两者。肠易激综合征专方治疗文献的辨证分型不全,用药方面可以补充辨证治疗的不足。如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罹病日久,健脾渗湿法多有不应,止泻常用固涩、温阳之品;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用药常酌加种子或果仁类药物,取其润肠通便之效。结论:通过与目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标准比较,辨证分型、处方、用药3个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研究中。多种临床研究证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为研究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方向。虽然还不能从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理论研究中得到证实,但临床研究证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并且有部分研究证明应用抗生素及益生菌可以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除此之外,中药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肠道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名过去一直比较混乱且多,如结肠功能紊乱、黏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激惹性肠综合征、肠应激综合征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肠道易激综合征这一命名.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与舌苔微生物菌群同属于人体菌群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失衡是肠易激综合征重要发病因素,舌苔的形成与舌面微生物菌群密切相关.黄腻苔是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典型表现.本文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黄腻苔的成因及现代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黄腻苔的相关性,为中医舌诊生物学基础与客观化辨证提供...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或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应激是机体受到内外源刺激后,机体的一种适应性自我保护反应。长期慢性应激从多个方面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全文就慢性不良应激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多方面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以及便秘等临床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等带来严重的负担,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无十分清楚的认识,因此也就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疗规范。因此,临床上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往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对症的治疗方法,而不能根治。研究表明,美沙拉嗪肠溶片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疗效显著,因此,本研究对美沙拉嗪治疗中青年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探讨近5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概况.通过搜集整理近5年针灸及相关特色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成果,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方法 使用频率较高的为针刺单用或联合艾灸、中草药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方式,其次是电针疗法、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及耳穴贴压等,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