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情况。方法:2011年9月~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48例,都给予去大骨瓣减压术,观察预后情况与颅内血肿发病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4~5分(预后优良率)的占比72.9%。术后发生进展性颅内血肿28例,发生率为58.3%,不同GOS组间的术后进展性颅内血肿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容易发生进展性颅内血肿,但其发生率与GOS评分尚不能被认为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收集184例急性颅脑外伤病例进行头颅CT扫描,根据Glasgow昏迷分级作临床分级评定,就其CT表现与临床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部分轻、中度颅脑外伤CT未见异常;异灶性与弥散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差异较为明显(P<0.05),且局灶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因颅内出血量及脑中线移位距离不同有所差异(P<0.01);单纯性与复合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差异显(P<0.01),但单纯性外伤的损伤类型与临床分级无明显关联,复合性外伤是否合并颅骨骨折与临床分级无关联。结论:颅脑外伤的病变分布方式、损伤的类型、颅内出血量及脑中线移位距离与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超声与 CT 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确诊为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给予观察组新生儿临床超声检查,给予对照组新生儿 CT 诊断,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新生儿经超声诊断共检测出26例患儿颅内出血症状,准确率达到86.7%,漏诊率达到13.3%,明显优于对照组22例颅内出血诊断数,以及73.3%的准确率和16.7%的漏诊率,两组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诊断中,超声检测的准确率高于 CT 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支持,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诊断率,为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于手术前行B超检查,对照组30例患者行CT检查,比较两组临床确诊率。结果:观察组确诊18例,确诊率为60.0%;胆管内乳头状癌4例,诊出率为66.7%;胆管壁狭窄型癌2例,诊出率为50%;对照组确诊22例,确诊率为73.3%;胆管内乳头状癌3例,诊出率为50%;未诊出胆管壁狭窄型癌病例。对照组确诊率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意义( P<0.05)。观察组胆管内乳头状癌及胆管壁狭窄型癌的诊出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超和CT在临床上均可诊断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但B超的临床确诊率优于CT,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按血肿发生的部位、发生的时间、与GCS及原发颅脑损伤的关系、对收集本院脑外科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其中硬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29例,多发性血肿7例。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h内76%(48/63)。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分级(GCS)评分以9~12分为多57%(36/63);伤后低血压,缺氧,凝血障碍,术后颅压下降失去填塞效应、是进展性出血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首次CT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均有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可能,GCS评分9~12分为多(57%)。大多发生在伤后24h内,细致观察及颅内压监测,每4~6h复查CT多能早期发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梁金瑞 《中外医疗》2014,(33):187-18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与CT技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7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MRI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CT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和预后、患者头部特殊部位(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延髓、脑桥、中后颅窝等)病变的检出率。结果检查后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为88.57%,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为74.29%,观察组患者头部特殊部位病变检出率为80%,明显大于对照组的检出率54.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技术检查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技术,但两者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在临床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效果较好的成像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颅脑外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患者颅脑损伤的CT表现及其预后。结果: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21例,脑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挫裂伤12例。预后差的患者中,基底池受压及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可以清晰的显示老年人颅脑损伤,并可以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与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记录我院接诊的7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颅脑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病变检出情况、检查基本情况(病灶检出数、检查时间、病灶大小、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以及对不同位置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CT检查24h以内病变检出率、24-72h病变检出率以及总病变检出率均低于MRI检查,误诊率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病灶平均检出数低于MRI检查,平均检查时间、平均病灶大小、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对基底节区、额叶、丘脑、顶叶、脑干位置病灶检出率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MRI在多发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效果优于颅脑CT,在发现微小病灶、缩短检查时间、提高病变检出率等方面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收治的11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体格检查等手段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心脏病变组63例和大血管病变组患者53例,使用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结果:心脏病变组63例患者采用磁共振与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符合率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病变组53例患者采用磁共振检测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多普勒超声,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大血管病变的诊断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CT在克罗恩病(CD)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62例确诊为C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腹部CT、口服法小肠造影(SBFT)及结肠镜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CD时完成情况、肠内外病变及并发症的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44例完成结肠镜(71.0%)、39例完成了SBFT(62.9%)、59例完成了CT(95.2%)。节段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结肠镜11.4%(5/44),SBFT28.2%(11/39),CT54.2%(32/59),P〈0.05;对结肠及末段回肠病变检出率比较,CT85.7%(38/42),结肠镜68.2%(30/44)。P〈0.05;对小肠病变检出率比较,CT84.2%(32/38),SBFT59.0%(23/39),P〈0.05。与SBFT相比,CT在对CD并发症诊断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于跳跃性病变,肠壁本身及肠外病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CD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影像表现,总结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09年6月收治并经过临床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3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30例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X线检查确诊17例,确诊率为56.7%;CT检查确诊25例,确诊率为83.3%。两组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够早期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变形态,早期诊断效果优于常规X线检查,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是导致颅脑外伤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尤其伤后首次CT检查伤后2h以内者,要在之后的6h内行CT复查,以便及时发现PHI,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本院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外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58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关节病变诊断中螺旋CT二维重建及三维重建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平片检查,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并观察两组患者检查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7.5%,观察组的检出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关节病变患者诊断中螺旋CT二维重建及三维重建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常规X线摄片与CT扫描在诊断脊椎损伤疾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系统性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本科脊椎骨折患者78例,所有患者同时使用X线摄片和CT扫描诊断,CT扫描是根据X线摄片及临床定位确定扫描范围,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骨折片突入椎管、椎管狭窄检出率、脊柱曲度改变显示情况。结果:X线摄片的脊柱曲度改变显示情况较CT好,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的椎体骨折线和骨折片的移位、椎管容积改变、骨折片突人椎管、椎管狭窄显示明显高于X线摄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T扫描的确诊率96.15%明显高于x线摄片的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X线摄片与CT扫描对脊椎损伤诊断及疗效评价都有重要价值,应两种方法相结合或者视患者严重情况选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对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 ICU监护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急救门诊接收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在进行紧急开颅手术之后,观察组患者立即入住ICU病房进行监护观测;而对照组患者则进入普通病房进行观察检测,当有剧烈不良现象产生时再转入ICU病房进行监护观察。统计2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32%相对观察组的死亡率16%,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恢复率为32%,而对照组恢复率为16%,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对病情早日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减少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尽量争取入住ICU病房以得到更好地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在疲劳性跖骨骨折诊断及随访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跖骨疲劳性骨折患者的X线、CT及超声检查资料,200例患者均经辅助检查或随访证实为疲劳性跖骨骨折;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比较超声在诊断跖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声像表现。结果:首次超声检查确诊191例跖骨骨折患者,其中第二跖骨干骨折118例、第3跖骨干骨折73例,首次检出率为95.50%;X线首次检查确诊第二跖骨干骨折78例、第3跖骨干骨折49例,首次检出率为63.50%;CT首次检查确诊第二跖骨干骨折96例、第3跖骨干骨折61例,首次检出率为78.50%;三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检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和CT(P<0.05),CT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片(P<0.05)。随访中骨皮质由“菜花样”或“蘑菇样”突起改变转变为第12周的“环形”或“丘状”突起改变处回声增强,骨表面光滑、边缘锐利,患足周围软组织及血流信号0级。结论:超声检查能够对较为隐匿的跖骨骨折进行较为准确的早期诊断,并能够对骨折愈合过程的骨痂动态变化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与CT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颅内出血的新生儿127例,所有患儿均行头颅超声及 CT 检查。结果127例颅内出血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实质出血5例,硬膜下出血4例。127例颅内出血患儿超声诊断88例,CT 诊断55例,超声的检出率(69.29%)高于 CT 的检出率(43.3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时超声的准确性高于 CT,但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时 CT 优于超声。结论超声、CT 诊断新生儿期不同部位的颅内出血准确性不同,由于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所占比例最高,超声在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时准确性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把100例经病理证实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收治时间在2015年2月21日至2016年2月21日期间,所有患者均采取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以此作为MRI组和CT组,并在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检出符合率。结果 MRI组的检出符合率为99.00%(99/100),CT组的检出符合率为80.00%(80/10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较,核磁共振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功效,其临床确诊率较高,可有效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为临床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20例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角肌皮褶厚度、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糖(bloodglucose,BG)、乳酸(1acticacid,LAC)、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死亡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Hb与AL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AC与B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BMI和三角肌皮褶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MODS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肺部CT检查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应用价值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4月-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高度胸部病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剂量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观察组患者行低剂量检查,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肺部CT检查扫描图像高度对比分辨率、均匀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扫描图像低对比分辨率下降幅度以及跳跃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CT检查图像质量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患者肺部CT扫描噪声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吸收剂量远远超过观察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度胸部病变患者进行肺部CT低剂量检查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图像质量,使群体辐射剂量过大造成的不良影响获得缓解,有效保护患者胸部免受辐射影响,并降低成本,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