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以血栓形成为早期临床表现的恶性肿瘤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854例肿瘤合并血栓的住院患者,筛选出43例血栓确诊早于肿瘤的患者,根据血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选取相关临床指标,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另外将43例患者列入A 组(即以血栓为首发症状的肿瘤患者),另将811例患者列入B组(即肿瘤合并血栓患者),分析比较2组患者基线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数据。结果 A 组患者(43例)经 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40~60岁占53.5%,肺癌为例数最多的瘤种,为20例(46.5%);43例患者中,Ⅳ期患者超过半数,为31例(72.1%);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肿瘤确诊时间大多是在确诊血栓1个月内。60.5%患者均为多个部位血栓形成,其中,下肢部位血栓发生率最高,为20.9%。数据分析结果显示,A 组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D-二聚体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如遇不明原因的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尤其是年龄40~60岁,多个部位血栓形成,且红细胞、血小板、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者,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可考虑进行肿瘤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科38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无合并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恶性肿瘤患者38例做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既往病史的统计,测定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有既往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史者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上存在差异(P〈0.05)。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可以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感染、输血、地塞米松可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正确评价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风险,做好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曾福仁 《当代医学》2010,16(19):15-1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并发症形成的原因、治疗策略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2010年已确诊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治疗组进行相应的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结果恶性肿瘤患者最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6.74%,而对照组为51.1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发现治疗组生存率较对照组为低。结论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预后较差;正确诊断,积极治疗,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31例为观察组,同期恶性肿瘤未并发血栓栓塞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析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有糖尿病史者占54.8%,高于对照组的28.1%(P〈0.05);观察组有冠心病史者占38.7%,高于对照组的15.6%(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25.8%,高于对照组的6.3%(P〈0.05);观察组行地塞米松治疗率29.0%,高于对照组的3.1%(P〈0.05);观察组接受输血率61.3%,高于对照组的21.9%(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治疗过程中使用地塞米松、接受输血与并发感染等,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做好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33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化疗前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栓组病例占同期发病的6.1%,且以深部静脉血栓形成(VTE)为主。血栓性疾病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以血栓事件起病的恶性肿瘤中44.4%已发生远处转移。恶性肿瘤血栓组1年及1年半生存时间较非血栓组短(P〈0.05)。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相比,抗肿瘤治疗前血小板、白细胞、凝血酶原时间(PT)及D-D(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伴有血小板、白细胞和DD升高的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血栓事件,预后差,应早期发现并干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血栓性疾病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对策,我们对我院收治的46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钟玉  井水 《广西医学》2020,(18):2385-2388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妇科恶性肿瘤并发VTE患者和同期50例无VTE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常规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的影响因素及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比例、肿瘤分期、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发VTE者的中位生存期、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短于或低于无并发VTE者(均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临床上一旦确诊VTE,应给予早期规范的抗栓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我科1999年4月至2000年10月间确诊的各种恶性肿瘤共199例,其中11例并发血栓性疾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危险因素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49例(39.8%),心血管疾病43例(34.9%),恶性肿瘤31例(25.2%),创伤与骨折23例(18.7%),外科手术18例(14.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7.3%),下肢静脉曲张或静脉炎8例(6.5%),脑卒中3例(2.4%),无明显危险因素3例(2.4%)。其中同时存在≥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54例(43.9%)。(2)治疗及转归:经尿激酶溶栓治疗6例。单纯抗凝治疗117例,肺血栓栓塞症123例好转出院114例,死亡9例(7.32%)。结论:强化对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消除危险因素,减少和避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并发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COPD并发PTE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单纯COPD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的对比中年龄、吸烟史、高血压、胸腔积液等指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在卧床时间≥7 d、下肢静脉血栓、D二聚体、PaO_2以及PaCO_(2 )和FEV_1%指标对比中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由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卧床时间≥7 d、下肢静脉血栓、D二聚体水平上升、PaCO_2指标降低以及FEV_1%水平下降均可能是引发COPD患者并发PTE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COPD并发PTE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患者的卧床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水平、PaCO_(2 )和FEV_1%等,对于临床中的COPD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者需要加强针对性的治疗干预,以降低患者并发PTE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Ji XZ  He Y  Sun CJ  Zhang Q  Jiang Q  Yang CL  Wan Z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4):2424-2426
目的 探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血栓与四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下79例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颈内静脉血栓组(36例)与四肢静脉血栓组(43例),并对两组中血栓形成的诸多因素(PT、APTT、FIB、HCT、PLT、PCT、PDW、MPV、病理类型、血栓发生在疗前或疗后)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APTT、病理类型以及血栓发生在疗前或疗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的PT、FIB、HCT、PLT、PCT、PDW、M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症(VTE)的首选的检查方法,且有助于早期诊断防止肺栓塞(PE),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另外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VTE形成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探究由妇科手术造成的静脉血栓性疾病(VTE)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从而找出快速合理的治疗途径。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例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下肢静脉血栓(DTV)35例,肺栓塞(PE)1例,对其进行总结与研究。结果: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患VTE的总几率约为0.27%,其中患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生VTE的几率(1.59%)明显高于患良性疾病的患者(0.2%);患卵巢癌的患者发生VTE的几率(3.43%)明显高于患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患者(0.71%、0.74%)。患者患VTE的几率在通过盆腔淋巴结清扫后可见明显上升。DTV患者确诊方式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E患者确诊方式为肺血管三维扫描。结论:患者经历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VTE的几率较低,但近年来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卵巢癌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增加VTE的发生几率;及时确诊与迅速的针对性治疗对VTE患者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1~10月行PICC置管的210例脑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置管期间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分析静脉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置管期间发生静脉炎58例,占27.62%;发生静脉血栓2例,占0.9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导管所处位置、活动量、白细胞高是出现静脉炎发生相关因素,统计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导管所处位置、活动量和白细胞是发生静脉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要重视脑肿瘤置管后静脉炎并发症,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良  徐浩  张庆桥  祖茂衡 《当代医学》2010,16(35):650-65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20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5岁)和B组(≥45岁),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非骨科手术)因素A组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创伤及骨折、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史、吸烟、饮酒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其危险因素逐渐增多,中老年患者大多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黄显元  游荔 《河北医学》2014,(5):766-769
目的:探究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是供依据。方法:将16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据周围神经功能紊乱情况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常规指标、生化指标、生活史以及合并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痛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视网膜痴变和糖尿嫡肾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属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多种危险因索,临床上应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综合防治患者高血糖和其他微血管病变等合并症的发生,以降低患者周围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肿瘤患者术后血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2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人数,分析肿瘤相关因素对下肢DVT的影响。结果 13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下肢DVT 60例(44.4%),其中左下肢19例(14.1%),右下肢11例(8.1%),双侧下肢30例(22.2%)。根据术后下肢DVT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CA125水平升高超过5 u/ml[R=3.227(95% CI:1.181,8.812)]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后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非血栓组缓解率更高。结论 术后CA125水平较术前升高超过5 u/ml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人数明显增加;新辅助化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癌伴发瘤栓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肾恶性肿瘤伴肾静脉或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112例肾癌不伴发瘤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评价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吸烟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Fuhrman分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瘤栓发生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癌伴发瘤栓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吸烟史、肿瘤大小、血浆纤维蛋白原、Fuhrman分级与肾癌伴发瘤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肿瘤大小、血浆纤维蛋白原及Fuhrman分级是肾癌伴发瘤栓的高危因素。结论:有吸烟史或肿瘤体积大或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会增加肾癌患者伴发瘤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12检测系统,对280例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及106名健康对照者血清进行检测,分析其灵敏度、特异性,比较2组差异.结果: C-12检测系统对肿瘤患者检测阳性242例,敏感性86.43%;健康对照组106名中阳性7例,特异性93.40%.结论: C-12检测系统可用于临床肿瘤实验室诊断,更适宜于健康体检及肿瘤普查.多个指标间同时检测,可提高检测率及准确度,并对肿瘤来源判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