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ABCD2量表对中风防治门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进行强化治疗对90d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依据ABCD2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均在中风防治门诊接受相同标准的治疗,观察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有653例患者达到了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其中639例完成了90d的随访。低危、中危以及高危组的患者分别占32.7%、47.7%和196%。所有患者90d内总的脑梗死发生率为25%,而使用ABCD2量表预测的结果为9.2%。结论依据ABCD2量表评分对中风防治门诊TIA患者进行分层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83例TIA患者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及高危组(6~7分),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进行不同的干预,观察其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83例TIA患者中,0~3分34例(低危组),4~5分35例(中危组),6~7分14例(高危组)。低危组7 d内发生脑梗死3例(8.8%),中危组为4例(11.4%),高危组6例(42.9%)。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发生率呈现由低向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单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黎萍  朱仁洋  董芬 《浙江医学》2015,37(17):1449-145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ABCD2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对260例TIA患者,按照ABCD2与ABCD2F评分法分别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2种评分方法对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2种评分法的危险分层(低、中、高危),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TIA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6.1%。预测2d脑梗死风险,ABCD2及ABCD2F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和0.65;预测7d脑梗死风险,2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和0.62。对7d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是7d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ABCD2评分法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发生率:2d为1.22%、12.8%、16.98%,7d为3.66%、18.40%、30.19%;按ABCD2F评分法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发生率:2d为0%、12.69%、16.98%,7d为1.37%、18.66%、30.19%;两种评分法各危险分层分组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ABCD2F评分具有早期脑梗死预测价值,结合房颤的危险分层更具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加拿大TIA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7 d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效能,并与ABCD2评分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并确诊的174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观察终点。以7 d内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为阳性组,7 d内没有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阴性组。分别采用加拿大TIA评分和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加拿大TIA评分,低危:-3~3分,中危:4~8分,高危:9~23分;ABCD2评分,低危:0~3分,中危:4~5分,高危:6~7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8例(16.1%)。在加拿大TIA评分中,低危27例,中危123例,高危24例,7 d内缺血性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1例,中危19例,高危8例,区间似然比分别为0.18、1.11和1.74。ABCD2评分中,低危0例,中危159例,高危15例,7 d内缺血性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0例,中危23例,高危5例,区间似然比分别为0、0.87和3.26。加拿大TIA评分受试者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BCD2评分(0.73 vs ...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卫东  林样欢  李东海 《河北医学》2005,11(10):903-90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79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LMWH0.4ml,2次/d,皮下注射,连续10d,此后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口服。2组病人给予最佳基础治疗,控制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10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84.6%和47.5%,10d内治疗组没有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有4例发生脑梗死,占10.0%;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1.8%和55.0%,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25,0%(均P〈0.01)。两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出血等并发症。结论:LMWH用于治疗TIA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15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CTA检查及ABCD2评分,记录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中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同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结合CTA对预测TIA患者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ABCD、ABCD2、SPI-Ⅱ和ESSEN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危患者近期及远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TIA患者ABCD、ABCD2、SPI-Ⅱ和ESSEN评分,随访7 d和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4种评分模型的准确性,并与原始模型进行比较,计算相对危险度(RR)。 结果:235例TIA 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9.36%,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为20.43% 。7 d内AUC,ABCD评分模型为0.70,ABCD2评分模型为0.74,SPI-Ⅱ评分模型为0.67,ESSEN评分模型为0.62;1年内AUC,ABCD评分模型为0.62,ABCD2评分模型为0.62,SPI-Ⅱ评分模型为0.64,ESSEN评分模型为0.65。与原始模型比较,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TIA后7 d内RR值, ABCD评分模型分别为 0.09、0.92和0.72,ABCD2评分模型分别为0.49、0.59和0.65;TIA后1年内RR值,SPI-Ⅱ评分系统分别为0.58、0.87和0.55,ESSEN评分模型分别为0.11、0.18和0.55。 结论:本研究选择的4种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均可用于中国人群TIA后脑梗死风险评估,其中ABCD2评分模型对短期风险预测具有较大价值,而ESSEN评分模型对于远期风险预测更具价值。
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人群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3种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发作后7 d内发生新发脑梗死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TIA病人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2、ABCD3、ABCD3-Ⅰ3种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根据病人TIA发作后7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TIA病人的3种评分系统评分;记录3种评分的低、中、高危组中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病人例数。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新发脑梗死组的3种不同的ABCD系统的评分结果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除ABCD2评分外,随着ABCD3、ABCD3-Ⅰ评分分值的升高,7 d内继发脑梗死率不断增加(P < 0.01);ROC曲线分析发现,3种ABCD评分系统对7 d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AUC分别为0.67、0.84和0.91,均大于基准线面积的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BCD3-Ⅰ预测7 d内继发脑梗死准确度优于ABCD3,ABCD3优于ABCD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3种ABCD评分方法均能预测TIA后7 d内继发的新发脑梗死,分值越高,7 d内继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度越高,ABCD3-Ⅰ预测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和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9例TIA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TIA患者7d和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TIA发生后,在30 d之内发生了29例脑梗死患者,其百分比为36.7%,其中有18例患者在7 d之内发生,其百分比为22.8%。"ABCD2"评分≥4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采用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治疗,可以对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75例,中危组60例,高危组31例;同时依据DWI结果将患者又分为DWI异常组96例和DWI正常组70例,随访TIA患者后2d、7d和90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患者TIA后第2天、第7天和第90天脑梗死率分别为7.8%、11.4%和15.7%。与低危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4且DWI异常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结合DWI检查结果能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奥扎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入选病例分为:实验组47例,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其余原发病等治疗措施一致,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后均行血液流变学实验室检查,观察临床疗效并随访90d。结果2组临床疗效及血浆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明显提高(76.60%比46.67%,P〈0.05),血液流变学改善明显(P〈0.05)。结论奥扎格雷治疗TIA效果确切,可降低TIA病人复发率及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65例TIA患者,将患者分为非脑梗死组119例,脑梗死组46例,均为TIA发展至脑梗死的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性别、TIA累及的脑血管系统、是否吸烟及长期大量饮酒、是否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TIA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血清各项指标(TG、TCH、HDL、LDL、FIB)。结果 (1)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的性别、TIA累及的脑血管系统、吸烟、长期大量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患者所占比例与非脑梗死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组患者的发作频率高于非脑梗死组,而发作持续时间长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梗死组患者的TG、LDL及FIB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患者的TCH、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率高、TG、LDL及FIB水平升高均为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提高重视程度,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脑外伤的有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4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5例重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将上述10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观察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疗效确切,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张文静 《中外医疗》2016,(16):78-79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关系。方法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内径狭窄<7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跟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溃疡斑块组(40例)﹑非溃疡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5例),针对3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发生脑梗死14例,发病率为11.7%,其中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25.0%(10/40)﹑非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6.7%(3/45)﹑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2.9%(1/30)。3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溃疡斑块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患者高于非溃疡斑块组和溃疡斑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CT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脑梗死发病风险非常有帮助,值得医学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陈瑾  孟元韬 《农垦医学》2009,31(6):524-52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改善微循环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等基础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之差和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中除纤维蛋白原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依达拉奉对缺血大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合并出血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冠心病早期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血管知识宣教,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针对冠心病早期病变给予综合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血压及生活质量(M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冠心病、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早期病变患者采取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延缓及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健康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胸腺肽α1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并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胸腺肽α1治疗组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且治疗后...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艳红 《吉林医学》2011,32(26):5431-543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住院治疗的TIA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IA与脑梗死总发生率为6.45%,对照组为25.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头痛1例,观察组出现注射处轻度皮下瘀斑1例,均未出现牙龈、脑、消化道等出血现象。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优于血栓通,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首次应用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分析其有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88例脑梗死患者分两组:负荷剂量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治疗4周时有效率以及3个月时良好预后率。结果:病情加重达峰时,负荷剂量组较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上升幅度小,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过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认为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可能更有效地抑制神经功能的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