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 HICH)患者术后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129例HICH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n=43)、早期组(n=43)与晚期组(n=43),均给予相同的手术方案治疗,对比三组患者近期疗效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早期组再出血率为27.9%(12/43),显著高于早期组的7.0%(3/43)与晚期组的2.3%(1/43)(P<0.05或P<0.01),早期组与晚期组术后再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CH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术后再出血密切相关,超早期手术可增加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而影响预后,但对于出血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可能形成脑疝者,仍应尽早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手术时机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血肿量为30-60mL的幕上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微创穿刺配合尿激酶液化引流术,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不同分为A组44例(脑出血时间≤6h)和B组48例(脑出血时间6-24h),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病死率和痊愈率。结果:两组患者再出血率、病死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痊愈率为85.4%,高于B组的65.2%(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配合尿激酶液化引流术治疗血肿量为30一60mL的幕上HIC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病到开始手术的时间分为超早期组、早期组、延迟组,对比分析各组间的术后临床疗效。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风险延迟组最低,早期组次之,超早期组最高(P〈0.05);但超早期组患者的术后预后评分明显高于早期组及延迟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风险随着发病到开始手术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治疗疗效随发病到开始手术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当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早行合理而缜密的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手术时机。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固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 HICH 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于出血后4~6 h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45例)于出血后7~72 h应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并比较两组存活患者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估( GOS)和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 ADL)分级。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711),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GOS预后评估,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Z =9.462,P=0.024)。术后6个月观察组ADL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Z=8.517,P=0.036)。结论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HICH,能够快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组织损害,远期临床疗效优于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后患者的意识状态与手术时间,按照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与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分为2组,观察患者不同术式在不同时间的分析、肺部感染率、术后迟发再出血率以及不同时间术后迟发再出血的分析。结果:不同术式在不同时间接受治疗机会、肺部感染率、术后迟发再出血率的对比(P 均>0.05);不足6h手术患者的出血率明显比超过6h手术高(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与出血量的多少,在早期(6~24h)实施针对性治疗,能够获得较好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手术时机对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影响。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时机,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其中实验组在出血后6h内接受手术,对照组接受手术的时间〉6h.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优良率为64.7%,好于对照组的41.2%,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和再开颅的情况比较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10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血肿清除组(54例)与保守治疗组(54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微创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保守组(均为P〈0.01)。超早期手术(6h以内)病死率高,可能与出血未止及再出血有关。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时机以发病6~24h内为佳。  相似文献   

8.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探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肿吸收平均时间为(8.92±0.37)d,对照组血肿吸收平均时间为(26.43±1.98)d,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治疗组再出血1例,再出血率为3.13%,对照组再出血7例,再出血率为21.88%,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P〈0.05)。治疗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术后再出血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 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手术病例,并且根据患者术后再出血的情况,对不同的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术后再出血的关联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 本组患者52例,术后再出血共9例,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7.3%.该9例术后再出血患者中,发生在超早期手术(7h以内)的患者为5例,发生在8~24h内手术的患者3例,发生在24h以上手术的患者1例.该结果 显示出不同的手术时机对于术后再出血的影响不同,且超早期手术对于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经过超早期手术后发生术后再出血的几率比后期手术患者高很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手术的技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发挥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特点,对于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和致死率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术后再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北省竹山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87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3组:超早期组2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6 h;早期组3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24 h;晚期组28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超早期组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37.5%,明显高于早期组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7~24 h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再出血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收集本院43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的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术后30d恢复良好率。结果:43例中术后生存38例,死亡5例,总病死率11.62%。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术后30d恢复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手术组的再出血率比早期手术组明显增高(33.3%vs3.6%,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有效的方法,发病后6~24h是手术的最佳时间窗,再出血风险增加可能与过早手术(〈6h)和首次抽吸量过大(〉60%)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应用改良两点定位骨孔导向软通道微创介入体位液化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超早期置双管手术再出血的危险性。方法:治疗组在cr片改良两点定位下,建立骨孔导向预通道,微创介入体位液化血肿清除术治疗9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同时选择同期应用硬通道技术治疗92例作为对照组,并随访3个月。治疗组超早期手术中置单管30例,置双管35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生存能力比较,治疗组死亡10例,对照组死亡22例,死亡率减少有统计学意义(X2=6.06,P〈O.05);恢复良好率与效果不良率比有显著差别(X2=12.93,P〈O.01);治疗组平均残余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残余血肿量具有显著性差异,(t=10.93,P〈O.01);治疗组平均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6.87,P〈O.01)。超早期置双管比置单管手术再出血减少,差异显著(X2=4.93,P〈O.05)。结论:改良两点定位骨孔导向技术能精确置管,体位(头位)液化及最佳抽吸时机的选择能短时间内彻底清除血肿,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双管穿刺引流能有效地减低超早期手术再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不同手术时机与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24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出血至手术时间<6 h者60例纳入超早期组,6~24 h者64例纳入早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以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率、死亡率,并采用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超早期组与早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8.33%和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时,超早期组与早期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3.33%和1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超早期组患者的GOS预后评分优良率为78.33%,明显高于早期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WHOQOL-BREF评分为(64.3±20.4)分,明显高于早期组的(53.7±1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有手术适应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增高(76.67%VS93.44%),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31.67%VS4.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平均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再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高于无再出血患者( P<0.05)。结论:超早期血压控制通过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和防止血肿体积扩大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地佐辛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L组给予0.2%罗哌卡因;DL组给予地佐辛5mg+0.2%罗哌卡因;FL组给予芬太尼5μg/kg+0.2%罗哌卡因;FLF组给予芬太尼5wg/kg+氟哌利多2.5mg+0.2%罗哌卡因;镇痛药总量均为200ml,给药模式均采用负荷剂量5ml,背景流速5ml/h,单次按压追加(PCA)剂量3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术后第1、4、8、12、24、48小时各时点的静息疼痛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PCEA期间各种不良反应。结果:L组术后4、8、12、24h各时点VAS评分和PCEA平均有效按压次数与DL组、FL组和FL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L组、FL组和FL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和48h时4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DL组和FLF组在恶心、呕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LF组有2例出现了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术后PCEA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术前凝血试验应用于口腔颌面患者手术出血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7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的凝血试验将其分成两组:凝血功能异常35例(异常组),凝血功能正常65例(正常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相关临床事件的关系。结果:正常组术中出血量为(388.7±225.3)mL,异常组为(397.8±223.6)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手术时间(3.2±1.2)h,异常组为(2.4±1.3)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临床事件方面,正常组改变或延缓手术0例,因出血使用的全身性止血剂2例(3.1%);异常组分别为22例(62.9%)、20例(57.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相关临床事件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凝血试验对预测口腔颌面手术出血量及相关临床事件没有相关性,但可以预测口腔颌面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有关出血性并发症情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中的作用。方法:58例AP患者入选本研究,分为轻症胰腺炎(MAP)组、中重症胰腺炎(MSAP)组、重症胰腺炎组(SAP)组,观察入院24 h、48 h及7 d血清PCT水平,同时检测CRP。结果:SAP组及MSAP组24 h、48 h及7 d的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MAP组(P〈0.05),SAP组与MSAP组相比,两组间24 h 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AP组24 h PCT水平明显高于MSAP组(P〈0.05),48 h及7 d PCT及CRP水平均高于MSAP组(P〈0.05)。结论:PCT能早期反映AP的严重程度,早期检测并持续监测PCT值,可以准确评估AP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分为A组(伤后12~24 h手术)16例和B组(伤后24~48 h手术)1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3.75%,B组为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例发生肘内翻畸形,B组1例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效果较佳,术后并发症少,且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对8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24h收缩压血压变异性均值递增顺序分为EH1组(43例)和EH2组(43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尿微量清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并比较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血压平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4h尿微量清蛋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除了日间收缩压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无明显相关性外,其余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的分泌均呈正相关。EH1组与EH2组血肌酐、血尿素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