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采用Millard延伸旋转推进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32例。此法弥补了经典旋转推进瓣法修补唇裂后,特别是严重唇裂的患侧上唇垂直距离过短,鼻小柱及患侧鼻翼畸形改善不理想等问题。此法操作简单,术后疤痕隐蔽,外形满意,对伴有齿槽突裂及腭裂的单侧完全性唇裂的病例,用此法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转推进下三角瓣法对患侧鼻孔过宽、上唇高度过短及红唇缺少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整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6例此类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用Millard法加小下三角瓣法进行修复。结果:Millard法可较好地矫正患侧鼻孔过宽、鼻小柱偏斜畸形,使患侧唇峰高点下降,附加小的下三角瓣设计不仅使唇峰高点充足下降恢复了患侧唇高,而且有效的减少了唇部组织丢失。结论:利用旋转推进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使上唇的解剖外形及鼻翼、鼻小柱、鼻孔外形恢复良好,较好的克服了旋转推进法唇高恢复不足、上唇左右不对称,下三角瓣法的鼻小柱、鼻翼、鼻孔外形恢复不理想的缺点。是目前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一种较好整复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旋转推进法加Z形瓣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0例单侧唇裂患者施行了旋转推进法加Z形瓣法修复。结果:此法对单侧唇裂唇高,唇弓及协调的上唇外型有较好的效果。结论:旋转推进法加Z形瓣法修复单侧唇裂较单一旋转推进法或Z形瓣法的设计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4.
单侧唇裂两种手术方法的选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推进法及对偶三角瓣法修复不同程度的单侧唇裂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方法患者分别运用两种手术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单侧唇裂进行修复,并对术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538例患者中旋转推进法修复211例,对偶三角瓣法修复327例,术后效果基本满意,上唇外形良好。结论单侧唇裂均可用两种术式进行修复,其中对偶三角瓣法适用于红唇裂及裂隙较轻的不完全唇裂,而旋转推进法对于裂隙较重的伴有腭裂的完全性唇裂的修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整复的不同方法-旋转推进法和三角瓣法对唇及鼻畸形的改善的比较.方法 235例单侧唇裂修复术后患者为样本,其中行三角瓣法110例,旋转推进法125例,术后平均复诊时间5.1年.采用VLS分类评价于行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部外观及鼻畸形的情况.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旋转推进法组和三角瓣组术后唇红部畸形、上唇疤痕及唇高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三角瓣组术后有22.7%(25人)出现人中破坏,与旋转推进法组有统计学差异.运用旋转推进法鼻翼根部畸形能够得到较明显改善.三角瓣法对患侧鼻翼根部远中错位几乎无改善.结论 旋转推进法适用于鼻畸形程度较严重的单侧唇裂患者,三角瓣法适用鼻畸形程度较轻的单侧唇裂患者.  相似文献   

6.
刘志寿  邢龙  王景晖  张军 《甘肃医药》2009,28(6):444-445
目的:探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效果。方法:在上唇下部和唇红缘下部各设计一小三角瓣对Millard法进行改良,修复23例单侧完全性唇裂。结果:23例创口Ⅰ期愈合,患侧唇高与健侧一致,鼻小柱形态好,患侧鼻底适中,红唇部形态自然、丰富、唇珠微突。结论: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定点明确、操作方便、术后能有良好的唇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有许多有效而又实用的方法,但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是三角瓣法(Tenison法)和旋转推进法(Millard法)。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三角瓣法能增加患唇应有的高度,创口缝合后不呈一条直线,疤痕收缩影响不大,不过切除组织较多,有时导致上唇过长。旋转推进法损伤组织少,鼻底封闭好,形成近似正常的唇弓和患侧人中嵴,但变化较大。本文仅对我院住院病人两种手术方法修复的单侧完全性后裂作一术后比较。 材料和方法 取单侧完全性后裂住院患儿20例,分为A、B两组,每组10例。A组男性7例,女性3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传统手术方法,提高手术修复治疗先天性Ⅱ、Ⅲ度单侧唇裂的美容效果。方法:利用三角瓣法(Tennison氏法)与旋转推进法(Millard氏法)相结合修复治疗先天性Ⅱ、Ⅲ度单侧裂。结果:增加患唇人中嵴高度及患侧唇峰至同侧口角间的距离,使得健、患两侧人中嵴高度及唇峰至同侧口角间距离相等;制作一形态副真的唇珠,增加术后口唇的动感。结论:三角瓣法与旋转推进法相结合修复治疗先天性Ⅱ、Ⅲ度单侧唇裂比单  相似文献   

9.
韩丽  韩志刚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0):115-116
资料与方法 近几年来我科采用下三角瓣手术法、旋转推进手术法及保留前唇原长的修复手术方法修复唇裂162例,男97例,女65例,年龄2个月~19岁,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裂68例,不完全性43例,双侧完全性唇裂17例,不完全性11例,混合性2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Millard法联合上唇下部对偶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Millard法结合上唇下部对偶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45例.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45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结论 采用Millard术式联合对偶三角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使上唇解剖形态恢复满意,上唇丰满,唇弓外形自然,患侧唇峰下降充足,鼻小柱居中,患侧鼻翼鼻孔外形恢复良好,鼻底丰满,唇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我们自1988年以来采用旋转推进瓣法与三角瓣法相结合修复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裂手术同时修复鼻孔,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后裂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本文通过对40例唇裂修复方法“下三角瓣法”和*旋转推进祛’”术后鼻畸形的改变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下已角辩法即Tennison法主要是通过急侧上唇下部组织近中移位来形成正常唇高的,患侧鼻翼基部向近中移动很少或不移动,即原鼻翼基部远中错位几乎无改善。此法组织瓣相互交叉移位只发生于上唇下部,对鼻小柱的偏斜状态改观很小.由此下三角瓣法的1期唇裂修复术后,仍有较为明显的鼻畸形。但此术式造成患侧鼻孔面积减小的可能性小,唇裂鼻畸形的l期修复相对容易。2旋转推进法又称上三角博法患侧上唇的正…  相似文献   

13.
李红卫  杨圣能 《浙江医学》2006,28(2):139-140
常用的修复单侧唇裂经典方法有Tennison法(下三角瓣法)和Millard法(旋转推进瓣法),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Millard法常用于治疗Ⅱ度、Ⅲ度唇裂,裂隙较宽,鼻小柱健偏,鼻翼塌陷明显,患侧鼻基底组织缺损较多的患者,但术后存在唇高不足、患侧丰满度不佳等缺点,应用改良Millard法可以很好地改善以上缺陷。  相似文献   

14.
旋转推进皮瓣法是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一种较好的方法^[1]。1999年7月至2004年7月,笔者用此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30例,效果亦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在国内外仍被广泛应用。有些学者提出改进的三角瓣法存在缺点:(1)术后患侧鼻孔底常有凹陷;(2)术后患唇过短;(3)上唇下1/3紧张失去唇缘自然外翘,完全性唇裂修复后有上唇过紧;(4)对鼻小柱偏斜及鼻翼畸形纠正较差。作者自1970年来改进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唇裂200余例,取得较满意效果。认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单侧完全唇裂伴鼻畸形修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在旋转推进法基础上形成裂侧鼻小柱和鼻翼根部各一瓣为CD瓣用以修复鼻畸形,用"Z"瓣以改善术后唇部的皮肤直线瘢痕挛缩.结果 用本方法修复单侧完全唇裂伴鼻畸形的患儿11例,效果满意.结论 此方法简单易掌握,不牺牲任何组织,减少健侧组织的损伤和瘢痕,鼻部畸形得以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比较近年来治疗此病的各种不同方法之效果,观察应用旋转推进瓣法的疗效。结果 旋转推进法瓣法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应用旋转推进在单侧唇裂二期修复中有较广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近几年来采用下三角瓣手术法、旋转推进手术法及保留前唇原长的修复手术方法修复唇裂162例.术后患者外形及功能满意,无1例发生感染和伤口裂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97例,女65例,年龄2个月龄~19岁;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裂68例,不完全性43例,双侧完全性唇裂17例,不完全性11例,混合性23例.  相似文献   

19.
高巩 《华夏医学》2000,13(2):153-154
Millard's唇裂整复术式即常用的"旋转推进法",适合单侧二度唇裂和仅有鼻孔底裂,没有牙槽嵴裂的较轻三度唇裂[1].但存在着术后患侧下降不充分、患唇唇高不足、患侧鼻底中常有凹陷或鼻孔变小及患侧人中嵴不明显等缺点[2].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良,经对48例唇裂患儿施行新式改良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修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偶三角瓣法在先天性单侧不完全唇裂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单侧不完全唇裂30例,采用对偶三角瓣法修复,并在患侧的唇部设计一个红唇三角瓣,插入健侧,修复和丰满红唇。结果: 30例术后均为Ⅰ期愈合,两侧鼻翼基本对称,白唇及红唇自然丰满,外形理想,瘢痕不明显。结论: 应用对偶三角瓣法修复先天性单侧不完全唇裂,方法简便,易于掌握,且设计合理,修复后的鼻部及红白唇外形自然丰满,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