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大文豪苏轼对养生学很有研究,著<养生论>、<问养生>等.他认为养生有三戒: 一戒急躁.急躁是修身养性之大敌,急躁则心烦,心烦则意乱,意乱则神散.躁则多怒,怒则伤肝.急躁者,坐不宁,立不安,难以养性.所以,欲养生者,切忌急躁.须知,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人对养生之道有十分精到的见解。《韩非子·解老》认为:"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尽天年则全而寿。"意思是说,行为端正就不会有祸害,没有祸害就可享尽上天赐予的寿命,享尽天年也就完美地长寿。在《红楼梦》里的贾母身上,可以鲜明地体现出"行端直则  相似文献   

3.
张华国 《养生月刊》2008,29(3):203-207
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种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说的就是太极拳。这是250年前对太极拳的总结性立论,是迄今解读太极拳的基本准则。这立论是有外延、内涵的辩证的两句话。即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外延是太极拳动法,内涵则有形与质,形体的组成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表现为诸多症候,故《类证治裁》指出:“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因有“百病皆生于痰”之谓。仲景本“见痰休洽痰”之义,对痰证审因论治,阐述颇多。  相似文献   

5.
产后泄泻,关系到母子安康。此时产妇体弱脏虚,稍有失误,则气血阴阳层层相伤,五脏贼相为病;若有迁延,则贻误终生,而成痼疾。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先父梅维伦对兹调治多有心法,现略事冗述。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论注     
陈微明 《气功》2000,21(1):24-26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不用后天之拙力,则周身自然轻灵。尤须贯串。贯串者,绵绵不断之谓也。不贯串则断,断则人乘虚而入。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气鼓荡则无间,神内敛则不乱。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有凹处,有凸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未能圆满也。凹凸之处,易为人所制,...  相似文献   

7.
回顾近年国内"胃不和则卧不安"相关文献,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辨治失眠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求论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除了由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太过导致的“外感六淫”等外,主要还有“七情”内伤所致。所谓“七情”即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种变化与内脏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对心、肝、脾、肺、肾五脏有直接关系。祖国医学认为: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则伤肺、恐则伤肾、思则伤脾。这里仅谈谈常见的思伤脾,怒  相似文献   

9.
<正>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病症有良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则迄今尚未阐明。最近我们的工作证明了针刺对狗的胃酸分泌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但针刺对胃运动功能的作用则了解甚少。从针灸临床实践认识到,针刺“人中”穴具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方按八纲分类法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伤寒论》方的分类 ,古往今来有多种类分法 ,其中较有意义的一种 ,就是按八纲类方。按八纲类方 ,即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最早滥觞于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按表里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简略分类。许氏论治伤寒 ,注重对表里虚实的辨证 ,指出 :“伤寒治法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 ,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 ,有表实 ,有表虚 ,有里实 ,有里虚 ;有表里俱实 ,有表里俱虚。”其具体分类 ,则言“仲景麻黄汤类 ,为表实而设也 ;桂枝汤类 ,为表虚而设也 ;里实则承气之类 ;里虚则四逆、…  相似文献   

11.
饮食能养生治病,亦能伤身致病。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说:“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对此,古人特别强调合理配膳,讲究烹饪,食饮相宜,调养脾胃,还必须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对现代人生活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星  王明强 《吉林中医药》2012,32(2):111-112
金元四大医家对疝气均有精当的论述,如刘完素认为疝气因寒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张从正论疝有七,治疗方法则以下法为主;李东垣则提出了男子疝气与妇人瘕聚带下治法相同的论点;朱丹溪则认为疝气专主肝经,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为湿热郁于内而寒气束于外,且常挟有痰饮食积或瘀血等.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中的崩漏包括血崩和经漏二症,是妇科常见的子宫不规则出血疾病。漏与崩仅是程度上轻重缓急的不同,并且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祖国医学对崩漏的病因,有如下的记载: 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这是说气候与崩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孙敬青 《中国针灸》2006,26(12):904-904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条针灸治疗法则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它源于《灵枢·经脉》,后世医家精辟地注解了经文,对其中蕴涵的基本理论并无争议,但对于“陷下则灸之”的“陷下”,理解则有所出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  相似文献   

15.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晋中地区卫生学校(030800)李志敏太原市中心医院姬爱冬关键词阳虚阴虚阳盛阴盛《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论述了阴阳盛衰产生的病理机转,对临床颇有指...  相似文献   

16.
<正>夫头痛者,外伤者有之,内伤者亦有之,《内经》有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此则悠悠国医史中头痛之最早记录,今浅谈古医家对内伤头痛之见解,其病因病机多与五脏气机失调相关,主要责之于肝、脾、心三脏。亦与体内瘀、痰、火、风之邪气旺盛,素体虚而正气不足相关,因于此则脉络闭阻,神机受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法治则的科学内涵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云 《中医杂志》1992,33(10):8-10
治法与治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环节,二者间有层次、目标、体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治法治则有自身的学术特点,包括运用于临床的实践性与桥梁作用,其语义中蕴含的哲学特质和具有文学艺术性的表达语言等。治法与治则的发展体现了中医学治疗观念和科学范式的改变。当代对中医的医疗需求不断扩大,应该深入挖掘古代治法治则,通过实验研究开拓对治法治则的认识,进而不断扩大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其本义的针对药食气味而言的,后世医家多从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进行阐述,这不仅丰富了病机学说的内容,也是对《内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文本身的含义。本文在阐释原文本义的同时,对后世医家的引申义也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使人们对该段原文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使理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痘疹五脏证”等篇中对麻疹辨证论治阐发了“疹毒归脏”的理论,对指导临床实用价值很高。为此,笔者结合临床体会作一讨论,并附182例治疗小结。疹毒归脏的主要内容《景岳全书》对麻疹的辨证,在“疹证”中提出了疹毒透发不畅,毒归五脏变生诸证的理论:“疹欲尽出则无病,邪气郁遏,则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困而不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证,归脾则泄泻不止,归心则烦热不退而发惊,归肺则咳嗽出血,归肾则牙龈烂而疳蚀。”张氏突出地说明了毒热鸱留,毒归五脏,变生四证的脏腑辨证方法。他在《痘疹五脏证》中对此论点又作了重点阐发,认为“毒归五脏,证有不同,当详辨也。毒归于心则为斑疹,为惊悸,为壮  相似文献   

20.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李时珍称该药为"补药之长"。张元素总结其补的功用,曰:"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曰:"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由"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可以看出:黄芪具有双向性作用。细究经方用药和历代医家对黄芪的运用可知:黄芪的双向性功用不仅限于"无汗则发,有汗则止",而且既能通便又能止泻,既能利尿又能缩尿,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既能补气又能清热,既能透疹又能收敛,既能升阳举陷又能降逆平喘、降阴火、降浊阴。对经方用药和历代医家对黄芪双向性作用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便将黄芪更好的灵活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