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渴 ,出自《素问·奇病论》。又名疒肖 瘅、消瘅。宗、元以后 ,又称三消。本病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多因过食肥甘 ,饮食失宜 ,或情志失调 ,劳逸失度 ,导致脏腑燥热 ,阴虚火旺所致。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 ,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多饮 ,大凡口渴有虚实之别 ,饮水有多少之分。因实热致渴者 ,必大渴引饮 ,因虚热致渴者 ,虽渴饮而不多 ,实渴多见于外感之气分证 ;虚渴多本于内伤杂病。故本病属内伤杂病无疑 ,然口渴多饮却与外感实证相似 ,此因气不布津故也。肺者 ,主气 ,敷布津液。肺既虚 ,敷布无权 ,饮水虽多 ,终不得…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从肝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永添 《新中医》2002,34(8):28-28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临床上多根据本病“三多一少”症状的孰轻孰重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笔者认为,本病不仅与肺、胃(脾)、肾三脏有密切联系,与肝脏亦有着内在联系,故应注重从肝论治。《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曰“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肝气不舒,气结郁滞,情志失调,易引发糖尿病。从肺、胃(脾)、肾与肝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肝升太过而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肝火犯肺,肺热灼津,津液耗竭,表现为渴而多饮的上消;胃气以下降为顺,而…  相似文献   

3.
1 多虚多郁 ,补寓疏难治病患者 ,由于病情久治不愈 ,不单正气受损 ,且因长期心境不佳 ,常致多虚多郁 ,治疗上若单补其虚 ,则愈补愈滞塞 ,病无宁日。故对难治病应重视治“郁”。“郁”有气、火、痰、血、湿、食诸种 ,但六郁相因 ,恒以气郁为首 ;诸郁之治 ,莫不以调气为先。肝有调节全身气机之功 ,肝气条达 ,则气顺血和 ,升降有常 ,脏腑协调。此治郁即有治虚之义。唯调气之药 ,多辛散耗气 ,对难治病尤气虚或阴虚之质不可多用 ,一旦气机疏利 ,或补虚培本 ,或饮食调摄 ,各施其宜。〔例一〕王某某 ,女性 ,39岁。患低烧症 5年。 5年来下午低烧 ,…  相似文献   

4.
总结庞国明从痰论治2型糖尿病的经验。提出"痰病致消"论,认为"肥壅"是2型糖尿病的萌发土壤;痰浊、痰热蕴化酿成的过程是2型糖尿病病程中的始动因素;痰遏中土、土壅木郁、津精布运失常、谷精滞壅血中是导致血糖升高的重要环节;痰热耗津损气、气阴受损是"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诸症的内在因素。其治以翰和中州,治痰为要,或化痰降浊,或化痰清热以运土达木,调和升降。痰浊中阻证治以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方以和中降浊调糖饮主之;痰热内蕴治以化痰清热、和中调糖,以清热化痰调糖饮主之。  相似文献   

5.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6.
消渴定义以渴饮、善饥、尿频数而浑浊(或有甜味)、形肉日益消瘦为主症.因其饮多、食多、尿多,故名三消.又因三者之症状互有主次,故以饮多者为上消,食多者为中消,尿多者为下消.病因、病机主要由于:嗜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致湿热之气侵淫燔灼、郁而化为燥热;或为五志过极,劳心过度,心阳过动而化火,内火自燃,阴津暗损.其病机为津涸热淫,形成阴亏阳亢、阳热上燔之变.心肺受灼则阴不上承,故舌本干枯,渴饮不止而为上消;若热淫中焦,胃火旺盛,则所食之物,随火而化,致能贪善饥、消烁肌肉而为中消;如燥热并于下焦,肾阴受损则小溲如脂如膏而为下消.  相似文献   

7.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8.
逍遥散始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炙甘草、生姜组成.临床常用主治肝郁气滞之证.明代赵氏曾提出“治其木郁,诸郁皆因而愈”.所谓“木郁”即是肝郁,肝郁即是气郁.六郁致病,气郁为首.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可形成气郁,继而火郁,痰郁、血郁、湿郁等.一旦诸郁形成,或脏腑功能气血失和,或冲任胞宫受阻,则表现为因“郁”而致的诸疾.故治诸郁,莫不以调气为先,调气即是调肝,调肝即是达木,“木郁达之”,则诸郁自解.兹举二案以证之.  相似文献   

9.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甜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但是临床实际中不能认为消渴与糖尿病同等。中医传统认为消渴一病主要的病理是:肺燥、胃热、肾虚所致的,三者又可互相影响,从传统观念认为肾阴亏虚不固为主。由于病因和病位及体质上不同,历代医家均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虽能减轻病情和缓解临床症状,但治  相似文献   

10.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伤肾等。其病机是由肺、胃、肾三脏阴亏燥热、灼伤津液、消灼水谷而致。本病首当辨上、中、下消之不同。一般而言,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多食善饥为中消,属胃;多尿而浊为下消,属肾。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肪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消渴不同之分型,同病异护的原则,制定其饮食计划表,定时定量进餐,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炎往往以“肝郁”为主要表现。肝所以成郁,必有其致郁之因,当求其所因而治之,其郁自解。究其原因固多,治法亦纷呈,或疏或泄、或补或柔,已有很多著述及报导论及,兹不赘述。但以温煦升发少阳之气的方法治疗慢性肝炎者,尚少涉猎,兹就个人一隅之见略陈于下。对于肝胆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心理疗法偶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 《中医药信息》2001,18(3):51-51
朱丹溪乃我国著名医家 ,对七情症 (郁症 )有手到病除之功 ,发明越鞠丸药物治疗六郁收效卓著。如《格致余论·温肝论》中说 :“吴子方 ,年五十 ,形吧味厚 ,旦多暴怒……” ,诊其症为肝郁热而致脾虚之侯 ,从而四末则废 ,说明郁症在临床上的普遍性。朱丹溪除了用药物疗法治疗郁症外 ,有时也采用药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办法 ,治疗心理疾病 ,疗效颇著。  曾治一患 :“一女子 ,年渝及 ,性躁味厚 ,暑月因大怒而气作 ,……使其悲而病愈”。又治一妇人 ,病不知人 ,稍苏即叫数声而复昏 ,……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郁 ,并使其亲人抚慰再三而愈。  综上…  相似文献   

13.
胸膜粘连为渗出性胸膜炎之后遗症,其主要表现为胸胁痞闷,甚则疼痛,吸气不畅等.中医多辨为气郁之症,从肝论治,但疗效常不理想.笔者临床观察,本症多由痰饮转化而来,面痰饮之形成,《医宗金鉴》有言:“今所饮之水,或因脾气而不上散,或因肺气而不下通,以致流溢随处停积雨为病也.”其贮于胸膈者,往往通过泻水逐饮而消.由于肺之调气肃降  相似文献   

14.
消渴 ,俗称糖尿病。是因阴亏燥热 ,灼伤津液 ,消灼水谷引起的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根据本病“三多”症状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1 病因病机1 1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积热内蕴 ,化燥耗津发为消渴。如《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1 2 情志因素 :情志内郁 ,郁久化火 ,或忧愁思虑 ,日久心脾精血俱亏 ,虚火亢盛 ,《临症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怒郁 ,内火自燃及消症大病。这说明五志过极 ,郁热伤…  相似文献   

15.
医海珠玉     
阴虚之消,治宜壮水; 阳虚之消,治宜补火。《景岳金书》消渴之由于火盛阴亏者,其理易明,而因于阳虚气弱者,其理难晓。盖人体之阴液能够施布而濡润于周身,实由阳气之鼓舞运化而致。若阳气虚衰,不唯水谷之精微不能生津化液而源泉告竭,即已生之津液也因不能运化施布而生痰聚饮。况肾气虚衰,阳不升阴,气不布液则水精有  相似文献   

16.
谢晶日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是六郁伐脾,脾失其用,升降失司,壅滞中焦,以生满痛。气、血、痰、火、湿、食郁等六郁为其发病诱因,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提出“无郁不成痞,消痞先解郁”的学术理念。治疗上主张通、消、补三法同用,善于肝脾同调以行气郁、袪湿(痰)郁,辅以消食郁、降火郁、化血郁等治法清化六郁治其标,健脾扶正治其本,攻补兼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消渴证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其病机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胜,阴阳失调。西医学之糖尿病即属此范畴,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消渴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下消应温阳滋。肾固摄。对于消渴证患者而言,除积极治疗外,中医辨证施护和康复指导对病情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麦芽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麦Hoydeum vulagare 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其味甘、性平,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的作用,为临床上常用的一味消食药。殊不知麦芽亦善疏肝、活血、利湿,为治急、慢性肝炎之良药。 肝炎属中医黄疸、腹满、(疒征)瘕、郁症等范围。病邪多从口入,起始于脾,成于肝。有先土壅而后木塞者,麦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和胃消食。“土疏泄,苍气达”(《黄帝内经素问》),故可治之。反之,木郁土壅者,大麦发芽,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标本病传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广和 《中医杂志》2003,44(7):555-556
标与本是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矛盾或矛质次要方面的综合概括。明辨标本,对于确立治疗原则,指导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是多因素导致多脏腑功能的损害,脏腑气血失调又可导致多种并发症,本标相传,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故须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并发症,辨明标本,按法治之。1 脏腑为本,三消为标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渴而多饮为上消,病本于阴虚肺燥;消谷善饥为中消,病源于胃热炽盛;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病根于肾虚。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有轻重程度不同。正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为辨证的标志,虽分三消,但其病机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脾)、肾有密切关系,《圣济总录·消渴门》:“原其本则  相似文献   

20.
多因禀赋不足寒温失宜,暑湿热毒之邪,下注大肠致腑气失调所致。病位在肠,以脾、胃、肝三脏病理改变为主,属本虚标实调和脾、胃、肝三脏治其本,祛除湿热病邪治其标。内服溃疡消炎汤,外用点滴保留灌肠方,脾胃健、肝气疏、湿热除,而获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