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波 《江苏中医药》2008,40(12):10-11
1藏象学说的内涵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的概念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  相似文献   

2.
藏象学说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俭宇 《北京中医》2006,25(1):23-25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自古至今,历代医家著书立说,行之临床,无不与之密切相关。《内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之“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1]等。1藏象学说的本质《内经》作者根据当时医家对人体五脏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认识,确立了以五脏为主体的藏象学说。后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华佗的《中藏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使藏象学说完善和发展起来。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有诸内必…  相似文献   

3.
《内经》提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高度地概括了肝胆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其对指导临床是很有意义的。“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  相似文献   

4.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5.
《内经》的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主要在《素同》的《六节藏象论》、《灵兰秘典论》、《五藏别论》、《经脉别论》和《灵枢》的《天年》、《海论》、《五味》、《诀气》、《营卫生会》、《五癃津液别》、《本神》、《本脏》、《大惑论》等篇中作了阐述。其主要内容,以五脏为中心,讨论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并且论述了精、气、神的生成、功能及其密切的关系,内容十分丰富。一、“藏象”的含义及其形成“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  相似文献   

6.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六节藏象论》,发现教材对“肝为罢极之本”的解释颇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查阅古今有关文献,细审原文医旨与各家疏注,悟出新解,特撰此文以飨同仁。”《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相似文献   

7.
失眠见于多种疾病,诸如神经官能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等,中医学称其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此类患者因长期睡眠不好而性情急躁,精神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痛苦异常。阎艳丽教授辨治本病颇为擅长,笔者随其临床,体会有以下3个特点。1相关脏腑并调失眠常伴多梦,是阳不入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的病理反映,虽病位在心,然与它脏密不可分。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五脏相关联,《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六节藏象论》称之为“神脏五”,其中心…  相似文献   

8.
藏象学说源远流长,五脏六腑多有别称。今掇取中医古籍中脾脏常用别称小考,供初习中医者学习参考。 1.孤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2.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3.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在列举十二官及其功能时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相似文献   

9.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该论主要说明脏腑各有其功能,以五脏为中心,联系体内和体外,指出了内脏与形体方面的有机联系,以及内脏功能活动与四时气候相应等。参看《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宫,决断  相似文献   

10.
《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的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肾藏精,而脾为“仓廪之官”,所藏何物?各版中医教材《中医学基础》均未阐明,其脏象学说理论体  相似文献   

11.
藏象一词,首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句。王冰作了中肯的注解,指出:“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征象。而“藏”、顾名思义,匿也,蓄也。其音,《唐韵》昨郎切;《集韵》慈郎切;《韵会》才浪切,音藏。《说文》言“匿也”。在《说文》与《汉书》均作“臧”字,后人加“ ”而为“藏”。可知古代“藏”与“臧”通假,均是隐匿深藏之谓。故张介宾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至于“府”,与“藏”字义也本无二致,《韵会》作匪父切;《说文》  相似文献   

12.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这就是“土旺四季”各以季末十八日为土旺之时的根据.脾为何能治中央而旺于四季?兹从源流作一探讨.一、天度气数是“土旺四季”之源《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无疑源于《周易》,但《周易》之则在河图洛书,河洛难解之谜在数.“土”为五行之一,欲知“土”之源,必须先述五行始于数之理.一部《内经》,大部分篇章都包含有数理.《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天之度,气之数”之说,天度是一年的日数,气数是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13.
脉之“三贵”是辨别平脉与病脉吉凶的理论根据。何谓“三贵”? 一曰脉贵“有胃”。《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等一切生机皆由胃出,都可从气口测知;人体生机的有无,决定于胃气的有无,这可从脉象测知。  相似文献   

14.
目为视器,内通脏腑,赖五脏六腑相助而能辨色视物。因此,《玉机微义》说:“人目眼,备脏腑五行,精华相资而神明,故能视。”五脏之中,又以心肝二脏与目之关系最为密切。《内经》认为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并且指出:“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素问·解精微论》)。《太平圣惠方》  相似文献   

15.
(九) 五阅《灵枢》有《五阅五使》的篇名,其他有关五阅的资料,略述如下: 《灵枢》五阅五使》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也”。又《脈度》篇:“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又《师傅》篇:“歧伯曰: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己知之矣。以支节知而阅之奈何”。以上是有关阅字之见于《灵枢》的三段原文。  相似文献   

16.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自古至今,历代医家著书立说,行之临床,无不与之密切相关.<内经>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基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之"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1]等.  相似文献   

17.
刘小霞 《河北中医》2008,30(4):447-448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提出“藏象”一词,认为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器官组织;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应。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张景岳在《类经》中云“象  相似文献   

18.
中医古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这些功能是由“心”主管和体现  相似文献   

19.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0.
<正>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藏于指体内的脏器。象,即内脏组织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张景岳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藏。探索人体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象”的变化来分析研究。因此,藏象学说,便是通过对人体各种外在表现的观察,来研究脏腑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