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例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类型。方法收集2例Dravet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并行视频EEG和基因检测。结果 1.Dravet综合征2例患儿的共同表现:有高热惊厥家族史,发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均在1岁内起病,初以热性惊厥起病,1岁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惊厥;发作形式包括肌阵挛、部分性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等;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随病程进展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视频EEG可见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2.基因筛查结果示患儿存在SCNIA的基因突变。结论 Dravet综合征是婴儿期以热性惊厥起病但预后差的癫痫性脑病,临床发展过程、发作形式和视频EEG有其独特的特点,确诊需行SCN1A基因测序,截断突变与错义突变的基因类型病情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元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SCN1A)基因突变阳性的Drave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从而了解Dravet综合征患儿的病变程度与SCN1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小儿门诊就诊的43例Dravet综合征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SCN1A基因检测结果,以及患儿的心电图、脑电图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 结果 31例Dravet综合征患儿发现SCN1A基因突变阳性,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移码突变、大片段缺失。SCN1A+组患儿发病年龄为(4.32±0.84)月,小于SCN1A-组(t=2.354;P<0.05)。1岁前月发作频率SCN1A+组为3.24±1.13,而SCN1A-组为1.77±0.45(t=2.435;P<0.05)。SCN1A+组患儿1年内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次数明显高于SCN1A-组(t=2311;P<0.05)。SCN1A+组中19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减退,而SCN1A-组中3例患儿出现智力减退(P<0.05)。SCN1A+组中16例患儿EEG出现背景弥漫性慢波活动,21例为多棘慢波。SCN1A-组中,2例患儿EEG出现背景弥漫性慢波活动,3例为多棘慢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相比于SCN1A-组,SCN1A+组Dravet综合征患儿发病年龄小,1月前发病次数及平均每年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次数多,智力减退患儿比例大,以及脑电图出现背景弥漫性慢波活动、多棘慢波等异常活动比例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Dravet综合征(DS)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治的19例DS患儿,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10岁,中位年龄3.2岁。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对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检测。所有患儿采用2种或以上抗癫痫药物口服,其中8例采用生酮饮食治疗。结果首次发作年龄3~11个月(中位年龄6.6个月);以热性惊厥起病14例(74%),癫痫持续状态9例(47%);1岁后出现多种发作形式,局灶性发作19例(100%),半侧阵挛15例(79%),肌阵挛13例(68%),全面性强直阵挛8例(42%),不典型失神3例(16%)。脑电图(EEG)在发作间期可监测到全导或局灶棘慢复合波阵发,起病初期未见异常12例(63%),经生酮饮食治疗后明显改善4例(50%,4/8)。基因检测结果,编码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SCN1A)基因变异14例(74%),包括错义变异(64%,9/14)、无义变异(21%,3/14)、移码变异(7%,1/14)和剪接变异(7%,1/14),均为De novo变异;编码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α2亚单位基因(SCN2A)错义变异1例,原钙黏蛋白编码基因19(PCDH19)错义变异和无义变异各1例,检测阴性2例。结论 DS起病年龄早,多以长时程热性惊厥起病,发作形式多样,EEG与临床发作严重程度呈不平行发展;SCN1A变异是DS的主要原因,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提供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4.
癫痫是一种常见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是由脑部神经元过度同步化放电所导致.目前发现多种编码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与癫痫的发生有关.其中大多数突变是在编码钠离子通道α亚基的基因SCN1A、SCN2A和编码β亚基的基因SCN1B上发现的.不同的基因突变导致的癫痫综合征表型轻重不一.轻者表现为热性惊厥,预后良好,重者可表现为顽固性癫痫.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的常见癫痫综合征有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 plus,GEFS+)、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of infancy,SMEI)、良性家族性新生儿-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infantile seizure,BFNIS)等.本文就SCN1A、SCN2A和SCN1B基因突变导致的癫痫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其基因突变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of infancy,SMEI)患儿钠离子通道a1亚单位基因(sodium channel al subunit gene,SCNIA)突变筛查及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SMEI患儿23例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筛查SCNIA基因的26个外显子的突变.结果 23例SMEI患儿中17例有SCNl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率约为73.9%(17/23),其中8例为错义突变(F90S、I91T、A239T、W952G、T1210K,V1335M、V1390M、G1433E),3例为无义突变(R612X、W768X、w1408X),3例为缺失突变(A395fsX400、L556fsX557、V1778fsX1800),1例为插入突变(Y1241fsX1270),1例为剪切部位突变(IVS10+3A>G),1例为同义突变(K1492K),截断突变约占总突变的47.1%(8/17).13个突变位点(F90S、I91T、T1210K、V1335M、G1433E、R612X、W768X,A395faX400、L556fsx557、V1778fsXl800、Y1241fsXl270、IVS10+3A>G、K1492K)经相关检索未见报道.14例突变已证实为新生突变,其余3例突变尚不能确定突变来源.结论 SCNIA基因是SMEI患儿的主要致病基因,约一半为截断突变.SMEI患儿的SCNIA基因突变无热点,且多为新生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SCN1A基因嵌合突变的方法,调查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SMEI)家系的遗传背景。方法抽提1例SMEI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对SCN1A基因外显子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检测突变位点。然后根据患儿所携带的c.302GA突变,合成突变型质粒、野生型质粒、TaqMan-MGB探针和引物。并以突变型及野生型质粒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度。最后用TaqMan实时定量PCR探寻其父母是否为SCN1A基因突变嵌合子。结果建立的TaqMan实时定量PCR未发现非特异性扩增,且敏感度高,在107copies/ml的野生序列背景下能检测出1.6%的突变量。直接测序发现患儿存在SCN1A c.302GA杂合突变,父亲发现少量可疑突变背景,而母亲未发现。运用TaqMan实时定量PCR证实了患儿父亲含有c.302GA嵌合突变。结论 TaqMan实时定量PCR能有效提高SCN1A基因嵌合突变的检出率,对优生优育和遗传咨询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例1 SCN1A基因第12外显子存在c....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并确定一个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家系临床表型,并对其CABAA受体γ2哑单化基因(GABAA-receptor γ2 subunit,GABRG2)进行突变筛查及遗传特征分析.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GBRG2基因突变筛查,确定基因突变的位点,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 该家系为典型GEFS+家系,3代共有7例受累成员,临床表型1例为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6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febrile seizures plus,FS+).该家系先证者的GABRG2基因存在第9外显子的杂合无义突变c.1287G>A(P.W390X),先证者之母和具有GEPS+表型的其他家系成员均携带该基因突变,1例携带该突变的家系成员临床表型正常,外显率约为87.5%(7/8).结论 该GEFS+家系GBRG2基因突变P.W390X为遗传性突变,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率小全.GABRG2基因突变也是中国GEFS+家系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结节性硬化症(TSC)患儿TSC1,TSC2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其基因突变规律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为TSC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14~2016年徐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TSC患儿24例,提取血液标本的基因组D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illumina/Solexa平台)进行检测。结果:(1)24例TSC患儿中2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突变率95.83%,其中TSC1基因突变4例(4/23,17.39%),TSC2基因突变19例(19/23,82.61%),新发突变18例(18/23,78.26%)。(2)TSC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移码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突变,大片段缺失,除2例患儿突变位点相同外,余均不相同。(3)TSC1基因突变患儿均为家族型,TSC2基因突变患儿5例为家族型(5/19,26.31%)。(4)癫痫发作类型TSC2基因突变患儿以痉挛发作为主(13/19,68.42%),TSC1基因突变患儿以局灶性发作为主(3/4,75.00%);癫痫3月完全控制率TSC2基因突变患儿为46.00%,TSC1基因突变患儿为75.00%,明显高于TSC2基因突变患儿(P0.01)。(5)TSC2基因突变患儿中智力发育落后(15/19,78.94%)明显多于TSC1基因突变患儿(1/4,25.00%,P0.01)。结论:TSC基因突变率较高,以TSC2为主,且无明显突变热点,新发突变多见。TSC1基因突变以家族型为主,TSC2基因突变以散发型为主。TSC2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相对TSC1基因突变患儿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中国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患儿临床表现、免疫功能评价、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的表达及BTK基因突变分析,分析基因型和表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诊为XLA患儿,使用抗BTK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单核细胞BTK蛋白表达。采用RT-PCR获得患儿cDNA,使用8对不同引物分2步扩增BTKcDNA,PCR产物测序。突变结果通过对DNA外显子相应部位扩增、测序证实。并对确诊XLA患儿的母亲及家族中部分亲属进行BTK蛋白表达和BTK基因分析。结果①40/50例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经BTK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为XLA,以错义突变(16例,40.0%)和无义突变(13例,32.5%)为主。②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的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1.4±1.1)岁,其他突变类型患儿为(1.4±0.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错义突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无义突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③34/40例(85.0%)B细胞〈0.1%;4例(10.0%)B细胞在1%~2%,其中错义突变2例,无义突变1例,剪接突变1例;2例(5.0%)B细胞为2%,均为错义突变。④血清IgG〈3g·L-1患儿BTK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⑤错义突变患儿BTK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他突变类型无显著差异。⑥6/21例(28.6%)2031C/T多态性患儿伴有严重的关节炎,3/19例(15.8%)无多态性患儿有关节炎表现。⑦28/32例(87.5%)XLA患儿母亲为BTK基因杂合型。结论错义突变可能与确诊年龄较大有关,且某些位点的错义突变可能与较高的外周血B细胞数量和血清IgG水平及正常的BTK蛋白表达水平有关。BTK基因多态性(2031C/T)可能增加关节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