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流行情况.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门诊择期住院和急诊入院所有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1373例患者,未确诊为糖尿病(DM)患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门诊和住院冠心病患者已确诊为DM的分别为274例和164例,新诊断为DM的10例和8例.行OGTT后,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53.4%(461/864)、51.1%(260/509);糖调节受损患病率分别为24.3%(210/864)、21.2%(108/509).所有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病率52.5%(721/1 373),糖调节受损患病率23.2%(318/1373),总的糖代谢异常率75.7%(1 039/1373).结论 冠心病患者多数合并有糖代谢异常.进行OGTT可避免81.1%糖调节受损和80.8%DM漏诊.心内科医生在诊治心血管疾病时应关注糖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2.
王云龙  王青  孙一光 《临床荟萃》2009,24(12):1044-1047
目的了解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心内科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因素。方法413例心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生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身高和体质量测定;根据简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将患者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新诊断糖尿病(DM)组;记录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疾病。结果①413例患者中NGT占56.0%;IGR占29.5%;新诊断DM占14.5%;总的糖代谢异常率为44.0%。无冠心病的患者中32.4%存在糖代谢异常。②冠心病和超重患者IGR危险比(95%CI)增加,分别为2.04(1.20~3.47)和2.22(1.28~3.85),新诊断DM危险比(95%CI)增加,分剐为2.77(1.36~5.62)和3.30(1.57~6.91);随hsCRP水平增高,IGR和新诊断DM的危险比(95%CI)增加,分别为2.46(1.34~4.52)和2.24(1.01~4.98)。结论心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比例较高,非冠心病患者也同样存在高血糖状态,并且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增高,应将OGTT作为心内科所有住院非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者糖耐量情况和胰岛素水平变化,分析其原因。方法选取100例住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并与5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所有入选者给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GTr),以了解其糖耐量和胰岛B细胞功能情况。结果(1)甲亢患者中糖尿病(DM)患病率为24.0%,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28.0%(均为孤立性IGT),总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52.0%;(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甲亢伴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存在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结论甲亢患者常合并糖代谢异常,尤其是餐后血糖增高,应常规进行0GTr,以早期发现这些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并给予合理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诊断糖尿病但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住院患者(CAD)的糖代谢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二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499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的糖代谢异常情况。结果两组随机血糖(RPG)和空腹血糖(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9和0.444),但OGTT 2小时血糖(2hPG)在冠心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冠心病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达74.0%,其中新诊断糖尿病32.1%,糖耐量异常(IGT)39.0%,分别高于非冠心病组的61.6%、36.0%和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组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和新诊断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非冠心病组患者的1.6倍[OR=1.603,95%CI(1.023,2.512),P=0.04]和2.3倍[OR=2.292,95%CI(1.391,3.777),P=0.001],在纠正高血压、血脂异常、BMI、hs-CRP等因素后,冠心病组患者存在新诊断糖尿病风险仍较非冠心病组患者明显升高[OR=1.852,95%CI(1.064,3.223),P=0.029]。结论未诊断糖尿病的冠心病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糖代谢异常,这些患者大部分需要通过OGTT检查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OGTT应该作为发现冠心病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常规检查项目,如可能,全部心血管住院患者均应常规行OGTT检查。  相似文献   

5.
刘晓玲 《全科护理》2008,6(33):3030-3031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糖调节异常的患病情况,提高心血管医师对糖尿病前期防治意识和水平。[方法]所有病人测定空腹血糖(FPG),时其中FPG〈7.0mmol/L未诊断糖尿病的病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128例冠心病病人单纯FPG检测发现糖尿病率为20.3%,糖调节受损率为16.4%;结合0GTT方法诊断的糖尿病检出率为52.3%、糖调节受损率为30.5%。如果不进行OGTT检测,32.0%的病人将不能被诊断出糖尿病,14.1%的糖调节受损病人将被漏诊。[结论]冠心病病人多合并糖调节异常,需进行OGTT检测对其糖调节状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情况,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465例,既往未诊断糖尿病,分60~74岁组和75岁以上组进行统计比较。行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检查,并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2hISI),统计新发现的糖尿病数、糖调节受损数,以及总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结果46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新发现糖尿病23例(占4.95%),糖调节受损98例(占21.08%),总的糖代谢异常率26.03%。糖代谢正常组、糖调节受损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的FPG、2hPG、FINS、2hINS、ISI、2hISI,经统计学比较,除糖调节受损组和糖尿病组之间的FPG差异为P〈0.05外,均为P〈0.01。60~74岁组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75岁以上组(P〈0.01)。结论在既往未诊断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约1/4的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尤以年龄低的老年人更为明显。在临床中对这类患者进行及时的检测诊断与干预,对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纯冠心病(CHD)和冠心病合并三种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DM)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按冠心病及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将180例患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CHD)、单纯糖代谢异常组、冠心病(CHD)合并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冠心病(CHD)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组、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组和正常对照组(无冠心病和糖代谢异常、6组,各组均30倒。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Y,免疫荧光快速测定法测定BNP值。结果单纯冠心病组(CHD)、单纯糖代谢异常组、CHD舍并IFG组、CHD合并IGT组、CHD合并DM组患者的hs—CRP和BNP浓度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D合并IFG组、CHD合并IGT组、CHD合并DM组均高于单纯糖代谢异常组和单纯冠心病组(P〈0.05),CHD合并DM组高于CHD合并IFG组、CHD合并IGT组、单纯冠心病组、单纯糖代谢异常组(P〈0.05),CHD合并IFG和CHD合并IG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各种糖代谢异常(IFG、IGT、DM)患者hs—CRP和BNP浓度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冠心病合并DM患者的hs—CRP和BNP浓度水平升高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既往未诊断糖尿病(DM)的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情况的调查,并对不同糖代谢状况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比较分析,为以后的临床干预打下基础。方法 3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空腹抽血查空腹血糖、胰岛素、HbA1c。行简化糖耐量试验(OGTT),查餐后2 h血糖。留24 h尿进行尿蛋白定量。根据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判断患者的糖代谢状况,计算糖代谢异常者的比率。对不同糖代谢状况的患者进行血糖、胰岛素、HbA1c和24 h尿蛋白量比较。结果 356例既往未诊断DM的老年冠心病病人中,新发现DM 26例,占总观察数的7.3%,发现糖调节受损(IGR)61例,总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达25.0%。不同糖代谢状态的病人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正常糖代谢(NG)组空腹胰岛素低于IGR组和DM组,同时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也低于其他两组,而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则高于糖代谢异常组(P〈0.01)。而DM组的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HOMAβ也和IG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代谢正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bA1c和另两组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GR组和DM组患者也有差别(P〈0.05)。24 h尿蛋白量在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较高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也较糖代谢正常的患者明显,HOMAβ下降。部分病人的高血糖状态已持续较长时间,有些患者已有早期肾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小时切点血糖(1hPG)筛查糖代谢异常的可能切点数值和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本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12例,行75 g OGTT试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糖代谢异常时OGTT 1hPG对应的最佳切点数值,以此切点的数值分两组人群比较两组间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H‐C),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水平。结果①研究中新诊断DM为36例(32.1%),糖调节受损(IGR)46例(41.1%),糖耐量正常(NGT)30例(26.8%)。②ROC曲线显示以OGTT 1hPG≥10.1 mmol/L作为诊断糖代谢异常的切点,敏感性89%,特异性90%。③以10.1为切点分组后,1hPG≥10.1 mmol/L组的UA、FPG、HOMA‐IR指数高于<10.1 mmol/L组( P <0.05),HOMA‐β指数低于<10.1组( P <0.05),两组BMI、空腹真胰岛素(FTI)、TG、CHO、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当OGTT 1hPG≥10.1 mmol/L ,已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1hPG可反应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居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太原市迎泽区常住居民4105人进行糖调节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①糖尿病患病率16.88%,其中男6.11%,女10.77%;糖调节受损患病率7.28%,其中男2.34%,女4.94%;②新诊断的糖尿病167例,其中男63例,女104例,占患病总人数的24.10%。③女性45岁以后糖尿病、糖调节受损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男性45岁以后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④从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到糖尿病,年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逐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逐渐降低,而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尿酸则在糖调节受损组最高。[结论]太原市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高,45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和增龄为糖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糖调节受损(IGR)的分布情况,并就FG、HbA1c、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血糖评估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方法:测定2007年1月-2008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HbA1c等,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正常血糖、IGR、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评定,了解IGR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分布情况,并对以上各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结果:2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往已确诊有2型糖尿病史者103例,经连续2次空腹血糖测定≥7.0mmol·L^-1而新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17例,IGR5例;经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后新诊糖尿病患者36例,即入院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新诊糖尿病患者为53倒,占总病例数的20.15%,在263例患者,最终确诊糖尿患者数为156例,即合并糖尿患者比例由入院时的39.16%增加至59.32%;另新诊断IGR患者27例,其中IFG10例,I-IGT12例,IFG+IGT5例,糖代谢异常率由入院时的47.53%上升至OGTT试验后的69.58%。NGT组、IGR组、DM组的HbAIc异常率分别为5/80(6.25%),13/27(48.15%),132/156(84.62%),空腹胰岛素值分别为:10.06±9.28,9.55±5.42,9.98±5.26mU·L^-1,餐后2h胰岛素分别为28.18±18.06,50.77±32.37,35.6±27.2mu·L^-1.NIHSS评分分别为4.21±2.27,4.80±2.81,5.83±2.8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广泛的糖代谢畀常,仅据空腹血糖和既往糖尿病史将使81.48%IGR、20.15%糖尿病病人漏诊,对急性脑血管病人进行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HbA1c测定有利于对患者血糖的正确评估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护理要点.方法:109例在我院接受PCI的CAD患者根据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分为正常血糖(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糖尿病(DM)组,比较其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程度及诊治现状.结果:入选患者中75.2%合并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的比例各组分别为IFG组 2.44%、IGT组 47.56%、DM组 50%.73.91%患者为住院期间经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发现有糖代谢异常,但住院期间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比例IFG、IGT、DM各组分别为50%、17.9%、75.6%.合并IGT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合并DM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CAD接受PCI患者中,多数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OGTT是发现早期DM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住院期间给予及时的健康教育,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是治疗糖耐量减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口服糖耐量试验(OGTr)的检查时机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232例ACS住院患者,于病情稳定后及出院后3个月随访时行OGTr,并注意患者心电图和症状变化。结果病情稳定后于出院前OGTT检查发现血糖正常占40.95%(95/232)、糖尿病25.00%(58/232)、糖耐量减低34.05%(79/232)、空腹血糖受损2.59%(6/232),与出院后3个月[血糖正常占39.91%(89/215),糖尿病22.33%(48/215),糖耐量减低33.95%(73/215),空腹血糖受损2.33%(5/21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51、0.441、0.001、0.032,P均〉0.05),心电图sT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0.12±0.08)mV与(-0.15±0.12)mV,t=0.23,P=0.85)。OGTr检查时不良反应少。结论ACS患者为糖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病情稳定后行OGTT是安全的,对于ACS患者都应常规行OGTT,及早发现糖代谢异常患者,并进行相应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糖尿病患者配偶与广州市居民的平均血糖水平,了解糖尿病患者配偶共患的情况.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入住本院病区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配偶152人进行糖尿病筛查,测定其空腹血糖及OGTT 2 h血糖.结果 152名糖尿病患者配偶中诊断为糖尿病32例,IGT9例,IFG 11例,患病率分别为21.05%、5.92%、7.24%,均高于广州市居民调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患者配偶的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率高,应加强对其糖尿病筛查及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特征。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以及糖代谢异常对心血管事件发生和影响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病情稳定的冠心病(NACS)患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各30例。抽取静脉血检查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若其中任何1项异常,则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血糖结果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结果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发病率在NACS和ACS患者中分别占46.7%和66.7%。结论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在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合并糖耐量受损与合并糖尿病一样,对冠心病患者有相等程度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居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太原市迎泽区常住居民4 105人进行糖调节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①糖尿病患病率16.88%,其中男6.11%,女10.77%;糖调节受损患病率7.28%,其中男2.34%,女4.94%;②新诊断的糖尿病167例,其中男63例,女104例,占患病总人数的24.10%.③女性45岁以后糖尿病、糖调节受损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男性45岁以后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④从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到糖尿病,年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逐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逐渐降低,而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尿酸则在糖调节受损组最高.[结论]太原市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高,45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和增龄为糖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威海地区15岁以上居民的糖尿病(DM)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健康查体的16854名居民血糖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威海地区居民血糖均值为(5.77±1.36)mm01/L,DM患病率为6.91%(FPG〉7.0mmol/L),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患病率为12.89%(FPG〉6.1lmmol/L),其中男性患病率分别为7.038%、14.06%,女性分别为6.789%、11.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30岁以下人群DM及IFG患病率分别为0.791%、1.58%,30~60岁年龄组患病率分别为5.27%、10.95%,60岁以上患病率分别为17.97%,29.9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是威海地区居民常见的慢性病,针对DM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DM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合肥地区孕妇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探讨其相关高危因素,以及孕妇在妊娠期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的意义。方法以1520例2012~2013年于该院门诊就诊的妊娠前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孕妇为研究对象,进行75 g OGTT筛查,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合肥地区孕妇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1520例孕妇75 g OGTT筛查阳性率为5.78%,其中葡萄糖耐量降低发生率为2.50%,妊娠糖尿病(GDM)检出率为3.28%。高龄、孕前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为妊娠期孕妇糖代谢异常的相关高危因素。结论对孕妇进行OGTT筛查能够有效发现GDM高危孕妇,并可及早预防和减少GDM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糖调节异常的患病情况,提高心血管医师对糖尿病前期防治意识和水平。[方法]所有病人测定空腹血糖(FPG),对其中FPG<7.0 mmol/L未诊断糖尿病的病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128例冠心病病人单纯FPG检测发现糖尿病率为2 0.3%,糖调节受损率为1 6.4%;结合OGTT方法诊断的糖尿病检出率为5 2.3%、糖调节受损率为30.5%。如果不进行OGTT检测,32.0%的病人将不能被诊断出糖尿病,14.1%的糖调节受损病人将被漏诊。[结论]冠心病病人多合并糖调节异常,需进行OGTT检测对其糖调节状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我国糖尿病(DM)从1986年的0.9%增加到1996年的3.21%,2002年调查全国目前DM患患者数为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空腹血糖受损。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18岁以上DM患病率为2.6%(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54%和2.66%),城市男女患病率为4.53%和4.32%,农村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70%和1.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