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时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RT-3D-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MRA、DSA、手术资料完整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例,将所有病例MRI源图重新重建,用RT-3D-MRA再次观察,并与DSA、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共检出24个动脉瘤,其中RT-3D-MRA、MRA-MIP、DSA三种方法假阴性数分别为1例、3例、2例,且RT-3D-MRA对动脉瘤细节观察更好.结论实时三维MR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初选检查方法,与MRI、MRA-MIP结合可达到DSA同等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及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及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3DTOFMRA、MRI检查,其中22例行DSA检查,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经手术治疗。结果:28例脑动脉瘤患者共有35个动脉瘤,其中小动脉瘤(〈5mm)16个,MRA+MRI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3.75%。MRA十MRI与MRI、MRA、DSA的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比较,MRA+MRI与MRI之间差异有显著性;MRA+MRI与MRA之间差异虽无显著性,但检出率比MRA高;MRA+MRI与DSA比较检出率相近。上述四种检查技术对中动脉瘤(〉5mm)及大动脉瘤(〉10mm)的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RA+MRI可成为脑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快速三维时间飞跃法(3D fast time of flight,3D Fast-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同时进行标准3D TOF MRA和3D Fast-TOF MRA序列进行脑部动脉成像,其中,2例不能同时顺利完成3D Fast-TOF MRA和标准3D TOF MRA扫描,1例由于运动伪影、图像质量较差,未纳入统计。共31例检查者(男15例,女16例)顺利完成扫描,采用MIP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得原始横断位基底动脉中段和同层脑桥信号并计算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对颈内动脉的各级分支显示和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对二者的图像质量、血管分支、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进行评分。结果3D Fast-TOF MRA组的颈内动脉分支显示评分为(3.21±0.86)分,标准3D TOF MRA组为(2.51±0.64)分,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D Fast-TOF MRA组显示血管分支优于标准序列。3D Fast-TOF MRA组图像质量为(4.84±0.58)分,标准3D TOF组图像质量为(4.87±0.56)分,3D Fast-TOF MRA组的SNR、CNR分别为161.17±11.72、124.13±11.28;标准3D TOF组的SNR、CNR分别为149.39±39.91、113.04±29.90;两组间图像质量、SNR、CNR无显著性差异(P>0.05),3D Fast-TOF MRA序列扫描时间3.31 min,标准扫描序列扫描时间5.28 min。结论3D Fast-TOF MRA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标准3D TOF序列相比,扫描时间明显缩短,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磁共振颅内动脉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HR-MRI检查,检测患者动脉瘤破裂情况,并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破裂组(n=5...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规范正常中国小型猪门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方法 实验用健康中国小型猪16只,在全麻下以门静脉主干为中心行MR灌注扫描,生成门静脉时间-信号曲线,以获得其MR最佳成像时间.待实验动物体内造影剂代谢24h后,依据前述成像时间,行MR冠状位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扰向梯度回波序列增强扫描,行多平面容积重建,显示门脉主干、属支,在MRA测量门静脉主干及属支直径.之后行经肠系膜上动脉及脾动脉DSA间接门静脉造影,并测量显影血管的管径;随机选择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计算门静脉系统最佳显影时间.分别对比分析MRA及DSA两种技术下测量的门静脉系统直径、最佳显影时间.结果 (1)MRA与DSA门静脉最佳显影时间分别为(31.81±2.03)s与(14.32±0.71)s,MRA测得的门静脉最佳显影时间明显长于DSA(P <0.05),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49,P<0.05).(2)MRA测得的门静脉主干、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管径分别为(8.82±0.78)mm、(7.04±0.85)mm及(5.83±0.61)mm,DSA前述相应血管直径分别为(7.65±1.17)mm、(5.74±1.05)mm及(5.01±1.00) mm,MRA测定结果均高于DSA(P <0.05),二者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0.949、0.910、0.906,均P<0.05).结论 规范化门静脉MRA能准确评价门静脉系统,为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规范化MRA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螺旋CT血管成像(S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均实施MRA、S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查方式诊断价值。结果:DSA检查阳性81例,阴性49例;MRA检查阳性78例,阴性52例;SCTA检查阳性66例,阴性64例;MRA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SCTA检查(P <0.05);MRA检查的图像优良率高于SCTA检查(P <0.05);MRA与SCTA检查动脉瘤长径、瘤颈及长径/瘤颈比等动脉瘤形态特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血管疾病诊断中,MRA的应用价值较SCTA高,应用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7.
于远志 《大医生》2023,(18):126-128
目的 探讨1.5T磁共振(MR)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21年1月2023年1月莱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临床初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先以1.5T MR扫描仪进行颅脑检查,常规平扫,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行MR血管成像,随后于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行时间分辨对比增强(CE)MR血管造影。再以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常规摄正侧位像,然后旋转造影采集数据。回顾性调研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资料,评价1.5T MR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图像质量,评价1.5T MR与DSA诊断本病的临床效能。结果 基于金标准,CE 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与准确度高于3D TOF MR血管成像(P <0.05),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 TOF MR与DSA的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种方法图像清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T MR诊断颅内动脉瘤有效可行,其中CE MR血管造影可以获得与DSA相当的图像质量与诊断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经过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88例患者(10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30,35个动脉瘤)、未破裂组(n=58,66个动脉瘤),并将未破裂组分为强化亚组(n=22,26个动脉瘤)和未强化亚组(n=36,40个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HR-MRI成像,观察各组动脉瘤特征。结果HR-MRI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准确率为79.55%。破裂组强化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瘤体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有子囊、体颈比≥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强化组与未强化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有子囊、体颈比≥2、瘤体体率≥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有良好应用效果,瘤体破裂风险与瘤壁强化有一定关系,影响瘤壁强化的因素有子囊情况及体颈比、瘤体体率等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高分辨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将该院60例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分为瘤壁强化组(24例)和瘤壁未强化组(36例),所有研究对象在术前行HR-MRI管壁成像检查,观察瘤壁强化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关系,进而探究HR-MRI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结果所有研究对象HR-MRI管壁成像检查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有41例,准确率为68.33%;瘤壁未强化组中瘤体破裂的比例(9.80%)明显低于瘤壁强化组(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P0.05);2组患者中有子囊与无子囊患者例数,SR2与SR≥2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2、9.26,P0.05)。结论 HR-MRI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有少许的漏诊率,但成像结果显示瘤体破裂的风险与瘤壁强化有明显关系,影响瘤壁强化的因素包括瘤体有无子囊及瘤体体率等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对模型动物血管狭窄评估中准确性与一致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20条,建立股动脉狭窄模型,制成不规则狭窄血管40段及闭塞血管20段,采用3D DCE MRA和DSA分别对狭窄模型血管进行检查,在两种方法获得的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靶血管狭窄或闭塞长度及狭窄程度,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D CE MRA测得动脉狭窄模型的狭窄程度较DSA略高,且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更为明显;3D CE MRA对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与DSA相比有一定的差异(配对t检验,t=2.856;0.05P0.01,但按临床分级方法进行统计,3D CE MRA与DSA对重度血管狭窄的评估具有较好一致性;3DDCE MRA测得的狭窄长度及闭塞位置与DSA测得的值相比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 CE MRA对重度血管狭窄的判定能够满足临床要求,对血管狭窄长度和血管闭塞位置的判定准确可靠,其结果与DSA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sTo assess 3D T1-SPACE combined with 3D-TOF sequence for follow-up evaluation of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Materials and methodsBetween Oct 2018 and May 2019, we enrolled 25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ho underwent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to10 months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 using 3D-TOF MRA, 3D T1-SPACE and DSA to evaluate aneurysm occlusion and parent artery patency.ResultsWith regards to aneurysm occlusion, the specificity of 3D-TOF MRA was 86.9% (20/23) and the accuracy was 84% (21/2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409) compared with the DSA. The parent artery by 3D-TOF MRA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4 patients with grade 3, 8 patients with grade 2 and 3 patients with grade 1. However, 3D T1-SPACE showed that all 25 patients were grade 4, and were clearly displayed without metal artifacts.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R techniques demonstrated that 3D T1-SPACE was superior to 3D-TOF MRA in the evaluation of parent artery (P<0.001).Conclusions3D T1-SPACE sequence provides better image quality and higher accuracy for evaluating stented parent arteries compared to TOF-MRA.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3D-TOF MRA has a merit to evaluate aneurysm oc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modalities can be used as an optional follow-up evaluation after EV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疑似AIS患者,最终确诊4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头颅CT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3D)重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二维(2D)DSA和3D-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就动脉瘤的诊断率,及其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3D-DSA与2D-DSA相比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阳性率,而且在是否为宽颈动脉瘤、分析瘤颈及相关动脉解剖关系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MR三维颅内血管解剖成像(3D-IVAS)技术显示大脑中动脉(MC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接受3D-IVAS及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 MRA)检查的患者,共纳入274支MCA,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组197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烟雾综合征组23支、烟雾病组8支及正常组46支;对比3D-IVAS、3D-TOF MRA显示MCA效果评分,于3D-IVAS图像上测量各组MCA起始部血管外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3D-IVAS显示MCA的效果评分小于3D-TOF MRA(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动脉粥样硬化性烟雾综合征组、烟雾病组及正常组MCA外径分别为(2.87±0.56)、(1.99±0.50)、(1.97±0.74)及(2.75±0.43)mm,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6,P<0.01),且动脉粥样硬化性烟雾综合征组、烟雾病组均小于正常组及动脉粥样硬化组(P均<0.05)。结论 利用3D-IVAS技术可清晰显示大脑中动脉外廓,有助于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照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DSA检查和(或)临床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DSA检查,并同时行CTA和(或)MRA检查.分析MRA、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观察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及囊状动脉瘤瘤颈宽度.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41个,DSA、MRA及CTA的检出率分别为97.6%(40/41)、86.4%(19/22)和75.0%(15/20).以DSA为诊断金标准,CTA与MR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所测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仍为检出颅内动脉瘤最敏感的方法,但MRA和CTA对于动脉瘤形态特征的显示可达到与DSA相同的水平,且MRA和CTA因无创、经济、快捷方便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MRA无需注入对比剂,使得检查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3D-TOF MR血管成像在硬皮病患者手指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30例硬皮病患者(平均年龄35.4±8.9岁,平均发生雷诺现象时间3.2±2.7年),7例正常对照者(平均年龄30.7±3.5岁),在3.0T磁共振机器上进行高分辨率3D-TOF序列扫描并进行血管重建 (TR/TE=19/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2D-TOF MRA和3D-CE MRA在颅内静脉窦显示的方法研究,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随机抽取了共100例行颅内静脉血管成像(同时采用2D-TOF MRA与3D-CE MRA)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评价2D-TOF MRA技术与3D-CE MRA技术对颅内静脉窦的显示能力,以便正确的选出一种对颅内静脉窦达到较好的显示效果的方法。选择条件:(1)能较好的显示颅内静脉窦的形态,窦汇区的连接方式。(2)能较好的显示颅内静脉窦病变,体现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3)考虑病人自身条件和经济条件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扫描方法。结果 2D-TOF MRA能够清楚显示颅内静脉窦50例,显示不清或没有显示为50例;3D-CE MRA能够清楚显示8 4例,显示不清或没有显示为1 6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 6.1 4 2,P=0.001)。2D-TOF MRA诊断颅内静脉窦病变准确率88%(88/100),灵敏度66.7%(16/24),特异度94.7%(72/76),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16/20)、90%(72/80);3D-CE MRA诊断颅内静脉窦病变准确率92%(92/100),灵敏度75%(18/24),特异度97.4%(74/76),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18/22)、92.5%(74/80)。结论 3D-CE MRA在横窦以及乙状窦的显示中优于2D-TOF MRA,同时能明确显示及诊断颅内静脉窦,但是3D-CE MRA使用对比剂,其危险性和费用也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了23例颅内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并对脑血管造影、CT、MRI及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材料与方法:23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同时行CT检查20例、MRI检查7例、MRA检查4例。结果;脑血管造影时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7%和100%,能准确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CT及MRI对脑动脉瘤的特异性分别为55.0%及71.4%。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手段,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血液动力学资料,其能弥补MRA之不足;CT及MRI对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诊断优于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9.
正常人冠状位2D-TOF法MR颅内静脉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的正常表现和伪影。方法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正常人100例,用工作站的交互式血管成像(IVI)界面,分别在自动生成的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图上和原始及重建矢、冠、轴位(S 3P Re)图上,对预定的静脉的显示质量进行分级比较,并注意图像伪影特点和静脉变异。结果在3D MIP和S 3P Re图上,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横窦、乙状窦、枕窦和小脑幕窦100%显示,显示质量高。在S 3P Re图上,Labbe静脉、岩上窦和岩下窦的显示质量优于3D MIP图,两者显示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低信号和流动间隙伪影有形态和部位特点。静脉变异常见,如窦汇的不同吻合形式、横窦发育不全、上矢状窦短小、永存镰状窦、永存枕窦、窦内间隔等。结论大多数颅内静脉用冠状位2D-TOF法可良好显示,容易造成误诊的伪影有特点、易辨认,静脉变异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