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小肠淋巴瘤12例,其中累及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和回盲部9例;其中11例行CT检查,1例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表现为肠壁增厚(2/12)软组织肿块(7/12)及肠管扩张(3/12)。结论消化道管壁广泛或局部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是小肠淋巴瘤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少数病例仅表现为肠管明显扩张,在诊断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小肠淋巴瘤12例,其中累及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和回盲部9例;其中11例行CT检查,1例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表现为肠壁增厚(2/12)软组织肿块(7/12)及肠管扩张(3/12)。结论消化道管壁广泛或局部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是小肠淋巴瘤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少数病例仅表现为肠管明显扩张,在诊断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3.
陈小梅 《中国保健》2008,16(10):350-351
目的:对小肠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消化道钡餐造影、CT检查,比较二者诊断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差别.方法:对2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肠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并对其中16例进行CT检查.结果:①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肠管扩张与狭窄交替18例,溃疡13例,瘘道4例.②CT诊断:肠壁增厚16例,肠管扩张、狭窄12例(其中单纯狭窄6例),溃疡4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5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及CT检查在诊断小肠恶性淋巴瘤方面各有利弊,应根据临床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腹部平片、B型超声、消化道造影及CT诊断。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来收治并经手术证实6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腹部平片、B型超声、消化道造影及CT表现。结果临床表现均有腹痛、腹胀,1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腹茧症,另5例术前分别诊断为慢性阑尾炎1例、卵巢肿瘤蒂扭转1例、肠梗阻3例。6例患者小肠全部或部分包裹于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包膜内。腹部平片表现为中腹部小肠扩张伴宽大气液平面;B超可见包绕在肠管团周围强回声的纤维膜;消化道造影表现为受累小肠呈菜花状、弓形排列或"扭麻花状"聚集于中下腹部,形态较固定;典型CT表现为小肠于中下腹部聚集呈包块状,周围可见膜状软组织密度影。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茧症。结论本病术前诊断较困难,但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资料,多可做出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原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2例,其中十二指肠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3例,恶性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继发性恶性肿瘤14例,其中壶腹癌4例,胰头癌9例,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肠腔局限性不规则环状狭窄伴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肿块有中度强化;恶性淋巴瘤的特点是长范围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外肿块,增强扫描肿块有轻度强化;恶性间质瘤的特点是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肠梗阻不明显。壶腹癌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的局限性肿块,增强有轻度强化,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癌累及十二指肠表现为十二指肠内侧壁凹凸不平,邻近的胰头部肿块,增强扫描不强化,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侵及十二指肠表现为胰头部巨大肿块伴明显强化,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肿块与十二指肠分界不清。结论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些特点,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对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晖 《中国辐射卫生》2008,17(3):356-35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在眼眶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结果 眼眶淋巴瘤8例。6例跨越眶隔前后部呈不规则铸型,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肿块包绕眼球生长,其中3例浸润肌锥内外间隙;2例位于泪腺,其中1例合并腮腺肿块。所有病例均未见眼环增厚与变形。所有病变多层螺旋CT平扫呈软组织肿块,密度类似于眼外肌,其内未见坏死;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轻度强化,1min病变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变进一步强化。结论 眼眶原发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姜东石 《现代保健》2010,(10):121-121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34例患者均行cT、钡剂灌肠检查,另有14例行核磁检查。结果钡剂造影表现为局部肠管环形狭窄,偏侧性管壁黏膜破坏中断,壁僵硬。cT平扫肠腔内肿块,壁不规则增厚,肠壁周围浸润,淋巴结增大,4例远处器官转移,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结论x线、cT是结肠癌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对结肠癌术前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患者行小肠MRI检查,其中21例同期行小肠钡灌肠检查。所有25例小肠病变患者中14例经手术证实,另5例均结合临床病史作出诊断,并对MRI各种检查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与结论在显示肠腔狭窄、肠外压迹方面,MRI与小肠钡灌肠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显示肠壁肿块和增厚方面,MR优于小肠钡灌肠检查(P〉0.05和P〉0.01)。MRI各序列在显示肠壁及系膜改变方面弥补了小肠灌肠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MSCT及MRI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5例胃肠道NHL的MSCT及MRI资料。其中MSCT检查28例,MRI检查7例,全部病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结果 本组35例共发现非连续病灶46处。表现为胃肠壁的弥漫性或偏心性增厚16例,息肉样或团块状黏膜下肿块15例,肠管呈动脉瘤样扩张4例,伴有病灶周围、肠系膜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17例。结论 胃肠道NHL的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是治疗前诊断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床旁腹部平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ICU内2008-01/2010年-06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床旁腹部平片检查,统计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病因,分部位统计肠腔积气、积液、肠管扩张等麻痹性肠梗阻的影像学特征的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中胃、小肠、结肠、直肠具有积气征的患者27(79.41%)例,具体病例中仅2~3个部位积气。肠管扩张患者6(17.64%)例,扩张程度小。仅1(2.94%)例可见气液平并见肠粘膜影呈弹簧状。7(20.58%)例患者全消化道无积液积气征象。结论危重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不具有典型麻痹性肠梗阻的X线征象,判读腹部平片时应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病情的连续观察以及CT等检查的排除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马延玉 《职业与健康》2011,27(7):831-833
目的探讨食用生山楂引起肠石性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山东铝业公司医院2006—2009年间收治的13例食用生山楂引起的肠石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了CT影像学表现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均有生食山楂病史。11例CT表现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改变,2例仅表现阶段性局限小肠轻度扩张积水。其中9例CT见"包裹性粗纱布网眼征",7例见小肠粪中山楂核形成"宝石镶嵌征",2例由于山楂石引起肠扭转CT表现,3例腹水及网膜周围渗出征象,术后证实肠管部分坏死,5例合并胃山楂石症。结论 CT平扫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对肠石症的病因、部位和梗阻程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Sturge-Weber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CT及MRI表现.4例行CT平扫,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平扫,5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4例行CT平扫患者均显示有皮层区脑回状钙化及颅板增厚;行MRI平扫者显示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3例深静脉迂曲扩张,1例颜面部及眼睑软组织增厚.5例行MRI增强扫描者显示4例软脑膜脑回样强化,2例脉络丛结节状强化,1例顶骨板障强化.结论 CT和MRI对诊断Sturge-Weber综合征均具有重要价值;增强MRI能更准确地显示颅内外病变的范围,可将其作为Sturge-Weber综合征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消化科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共本64例受检查者中,46例有消化道症状,其中反复不明原因腹痛15例,慢性腹泻3例,不明原因消瘦2例,黑便2例,鲜血便1例,腹部不适20例,不明原因贫血3例,18例为健康查体者。结果 64例受检者中检查病变包括食道贲门病变2例(3.12%),胃部病变43例(67.2%)。小肠病变26例(40.6%),结肠病变5例(7.81%),食道贲门胃病变包括:反流性食管炎(2例),糜烂性胃炎(44例),胃溃疡(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6例),胃息肉(1例)。小肠病变包括:十二指肠溃疡(1例),小肠间质瘤(1例),小肠息肉(4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2例),小肠血管瘤(1例),非特异小肠炎(充血,糜烂,散在浅小溃疡)(21例),小肠淋巴瘤(1例)。结肠病变包括:息肉,结肠炎。健康体检18例中,检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小肠息肉,小肠血管畸形共13例,占72.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尤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慢性病或不能耐受有创性检查患者。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较高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肠出血或经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顾海斌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45-1646,1649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分析6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X线表现,66例均行腹部平片检查,其中4例行腹部CT平扫,并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文献,对其X线特征进行描述。结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为胃泡影增大30例,肠曲充气多、肠腔扩张32例,肠曲充气不良14例,肠间隙增厚模26例,部分肠曲狭窄变细、形态僵直40例,进展期肠壁积气29例,门静脉积气者6例,腹腔积液20例,气腹6例。结论肠壁积气、肝门静脉积气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特征性X线征象。X线腹部平片检查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病变进展的估计及提供手术适应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实施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疾病诊断期间,分析彩超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5月~2017年02月收治的30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所患疾病通过临床手术全部有效证实;临床对所有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开展彩超检查工作,回顾性分析彩超检查结果。结果:对所有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完成彩超诊断后,均表现出肠梗阻的情况。对于诊断为肠绞窄的22例患者,临床通过实施手术治疗后,全部获得有效证实。临床诊断准确率达到了73.33%(22/30)。所有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诊断结果主要呈现出小肠局限性肠管扩张的现象或者呈现出大范围肠管扩张的现象。患者绞窄位置的肠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窄,从而使得肠内容物在通过期间受到了阻碍。表现出少量广泛性腹腔积液的情况或者表现出局限性腹腔积液的情况;患者梗阻位置肠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水肿增厚症状,患者的肠管蠕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减弱,或者表现出消失的现象。结论:临床合理选择彩超方法对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展开疾病诊断,对于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疾病的具体表现可以加以明确,从而对于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疾病针对性方案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CT检查13例,MRI检查15例。结果X线显示14例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形成骨桥,3例椎体骨质破坏。CT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小的死骨、椎间盘密度减低、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MRI示15例33个椎体表现为相邻椎体终板下局限或全椎体弥漫性长T。、长T2信号改变,受累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也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2例Gd—DTPA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CT与MRI对化脓性脊柱炎均可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化脓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显示椎管内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中发现病灶51例(91.1%),小肠病变44例(78.6%),食管、胃及结肠病变7例。51例病灶中,31例患者同时存在2种或3种病变。胶囊的胃内运行平均时间为32(9~126)min,小肠内平均运行时间为282(55~430)min,平均获取照片数为50213张。所有受检患者顺应性良好。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对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检查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炎与乳腺癌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到本院进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炎或者乳腺癌的3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诊断出乳腺炎的患者有13例,诊断出乳腺癌的患者有16例,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这30例患者进行MRI诊断。结果:13例乳腺炎患者通过MRI诊断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乳房增大、乳头凹陷、皮肤增厚、腺体内出现条片状的异常信号,且信号不断增强,13例乳腺炎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脓腔、2例患者的乳腺内侧呈现出形状不规则肿块并且边缘毛刺;16例乳腺癌患者通过MRI诊断发现,其中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多发界面以及单发界面不清晰、出现了不均匀强化肿块,边缘较为毛躁,有4例乳腺癌患者通过MRI诊断没有发现肿块,且腺体的信号强度不均匀,在临床表现上出现乳房增大、乳头凹陷、皮肤增厚、且乳晕明显强化的情况。结论:在临床医学上乳腺炎和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均有各自的特点,但某些特殊的乳腺炎和乳腺癌类型容易在诊断的过程中出现混淆的情况,需要采用MRI进行鉴别。通过MRI对乳腺炎及乳腺癌进行诊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通过各种参数成像、软组织分辨率等特点为主治医生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6,(5):641-643
目的通过对246例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3级乳腺肿块的病理、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乳腺癌原癌基因(C-erb B-2)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统计,为BI-RADS 3级乳腺肿块是否需要手术活检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特选取行乳腺B超或高频X线检查BI-RADS 3级有可触及乳腺肿块或局限性增厚腺体,同时进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的女性患者246例(共246个肿块),对所有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ER、PR、Cerb B-2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结果及其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部分重要指标的关系。结果由病理结果可知,246例乳腺肿块中纤维腺瘤125例,囊肿30例,乳腺癌17例,乳管内乳头状瘤23例,腺病31例,导管扩张症20例。恶性率为6.91%。影像学表现肿块最大径≤20 mm者,其免疫组织化学指标PR阳性率高,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影像表现中肿块内有点状钙化,其免疫组织化学指标C-erb B-2、ER阳性率高,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BI-RADS 3级乳腺病变存在恶性率为6.91%,所以影像表现肿块内点状钙化者或肿块最大径≥20 mm的肿块,需积极手术活检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结肠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结肠直肠肿瘤手术的患者150例,采用多层螺旋CT对其进行扫描诊断,观察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8例患者的平扫图像均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狭窄,且肠壁的局部有软组织包块,近端的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现象;增强扫描的图像显示,患者病灶区不均质强化;而容积再现重组的图像则清晰地显示,患者肠道的充盈和缺损;采用仿真内镜处理,其图像能较为清楚地显示患者肠腔内的肿瘤及其表面的情况。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结直肠癌,其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8.7%。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结肠直肠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其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