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血细胞分离机是一种流动式离心设备,可根据血液成分的比重差异离心分离并收集各种血液成分,血细胞分离机主要用于血站或血液中心健康献血员的血小板、粒细胞及年轻红细胞等的供应性单采,医院规定不作供应性单采,但能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临床治疗,如治疗性血浆置换、病理性血液成分的清除和造血干细胞采集等.本文介绍我院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单采/分离术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最安全的血液来源是由自愿的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提供的血液,因此对自愿的固定的无偿献血者的征召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环节,而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是无偿献血的重要组成部份,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理想形式是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自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长沙地区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从而减少单采血小板资源浪费,保障输血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沙血液中心99 060例单采血小板血液标本酶学检测ALT、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核酸检测筛查结果,比较初次与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情况。结果 长沙血液中心初次单采血小板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占比分别为17.99%、82.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为1.93%、0.48%(χ2=416.685,P<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0%、0.77%、0.15%、0.20%、0.23%、0.08%,以HBsAg不合格为主;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各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21%、0.10%、0.03%、0.05%、0.03%、0.05%,以AL...  相似文献   

4.
单采血细胞分离器是用于人体血液成分的采集和分离的医疗器械产品,对产品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以保障产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单采血细胞分离器3个主要部件:软管、泵管和收集袋为试验样品,以进口同类型产品为阴性参照品,按照GB/T16886.4-2003和GB/T14233.2-2005标准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溶血试验、PTT试验和体外自发性血小板聚集等3个体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样品的溶血率小于5%,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阴性参照品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单采血细胞分离器对血液红细胞、凝血系统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产品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健康状态,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护理提供依据,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2019年1—12月选择400名血小板献血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山东省血液中心20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对照组为山东省血液中心200名单采血小板多次献血者,对其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献...  相似文献   

6.
欧海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602-2603
单采血小板输注是血液注射中比较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受到注射次数、疾病类型、注射前患者体内血小板含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例子探讨了单采血小板在注射中输注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借助血小板增高指数等常用指标对输注效果进行了判断。研究发现,为了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就必须把握好输注的时机,根据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指数特征,尽可能降低外界因素对输注效果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CS+血小板单采机在单采血小板的过程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避免单采血小板因红细胞混入过多造成的报废.方法:收集近两年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因红细胞溢出报废的献血者25例,再随机抽取单采过程正常的献血者25例,分为对照组和溢出组,使用t检验对献血者的RBC、WBC、PLT、Hb、MCV、MCH、MCHC、HCT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的RBC、WBC、PLT、Hb、MCH、MCHC、HCT计数在红细胞溢出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CV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红细胞参数MCV值偏低,是应用MCS+单采过程中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连云港市单采血小板采集和成分献血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规模较小的血站单采血小板工作管理模式,为无偿成分献血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连云港市中心血站2012-2022年单采血小板采集量、采集人数、献血次数等,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2012年相比,2022年单采血小板采集人数增加296.8%,治疗量增长321.3%。人均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和采集次数最高区段是2015-2018年,单采血小板献血次数在高和超高献血者中占比8%左右,远高于其它年份。结论:应降低对成分献血次数高的献血者的过分依赖,不断发展扩大成分献血者队伍,确保单采血小板及时、可持续稳定供应。  相似文献   

9.
刘伟  樊晶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2,33(11):1540-1543
目的:探究献血健康教育微信平台对无偿献血认知度及宣传招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对微信平台预约及成功捐献血小板献血者2 914名(观察组)及同期自发到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献血者2 900名(对照组)进行无偿献血认知度调查,回顾性分析血液中心2018年7月~2020年7月参加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无偿献血知识评分(42.76±2.85)明显高于对照组(35.72±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8月~2020年7月单采血小板人次2531名,相对2018年7月~2019年7月增长560.8%;2019年8月~2020年7月重复单采血小板人次38名,复采率相对2018年7月~2019年7月增长15.4%。结论:献血健康教育微信平台可提升无偿献血认知程度,提升招募效果及单采血小板重复率。  相似文献   

10.
1 建立应急献血员动员机制的必要性随着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单采血小板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由于单采血小板保存期短 ,对献血员的要求与一般无偿献血者有所不同 ,而目前许多城市的单采血小板应急献血员以非无偿献血者为主要血源 ,其稳定性、安全性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11.
随着血小板分离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成分血的推广使用,血小板制品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单采血小板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占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在血小板生成障碍、大出血、化疗、放疗等因素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血小板输注,但血小板的止血功效与供血者的选择,采集技术,保存条件等因素与临床疗效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医疗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临床成分输血推广的力度加大,全国各地临床用血量以年平均增长15.3%的速度迅速递增[1],但是我国平均献血人口比例只有9.14‰,其中单采血小板的捐献者比例仅为0.45‰[2]。自2004年起,石家庄市单采血小板临床需求量平均年增长20.46%,使血小板采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为缓解单采血小板的供需矛盾,保障临床安全充足用血,采供血机构必须对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有一个科学  相似文献   

13.
单采血小板 (PLT)因其浓度高 (≥ 2 .5× 10 11/袋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显著等优点 ,临床用量逐年递增。单采血小板中红细胞 (RBC)含量是反映其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以前不少实验致力于仪器性能和血小板采集量的研究上 ,而影响红细胞含量的研究未见报道[1~ 2  相似文献   

14.
冯琪瑛 《药物与人》2014,(12):237-238
目的:探索和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初筛不合格的原因,为满足临床需求采集质量合格的血小板.方法:查找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初筛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初筛不合格的原因并加以控制.结果: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初筛不合格原因有以下多种,并做分析,保证了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产品质量.结论:通过查找分析得出单采血小板采集前不合格的原因多种,经过适当合理的处置,安排,排解,可以减少初筛不合格问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资源,降低对献血者的多次筛查率.从而采集到安全,合格的血小板产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整体护理对于降低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冲红概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天津市血液中心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献血者必须是经过献血前征询、体格检查及初筛,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为首次献血的人员。对照组血小板献血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血小板献血者给予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单采血小板出现冲红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冲红率为3.0%低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血小板冲红的原因可能与脂肪血、红细胞体积小和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因此对首次献血者实施整体护理可降低单采血小板冲红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研究手工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两种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方法 对临床肿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工组与单采组各53例,分别进行手工分离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输注,并血小板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 手工血小板含量Plt显著高于单采血小板制品且具备统计学差异;手工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较单采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秉好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副反应方面单采组优于手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临床治疗可以选用手工血小板,但需要对其免疫反应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未来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全血和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探讨不同献血人群的相对安全性。方法采用Roche cobas s201血液筛查系统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ELISA检测双试剂均无反应性及仅1种试剂有反应的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进行HBV、HCV和HIV三项联合筛查,对两种人群的核酸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进行核酸检测标本163 621例,检出阳性标本110例,阳性检出率为0.067%。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0.067%和0.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05)。结论对全血和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均应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院》2017,(12):1773-1775
目的了解主动招募的方法增加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我站城区捐血中心作为主动招募组与献血服务科血源组作为自愿献血组的招募方法进行比较,主动招募组采用主动的电话招募、短信招募、采血现场动员招募方式,招募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自愿献血组采用随机等候的方式招募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比较两组的招募效果。结果通过主动招募的主动招募组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成功率为17.2%,自愿献血组为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动招募组的招募方式中,电话招募占81%、短信招募占13%、现场动员招募占6%,以电话招募的方式最为有效。结论随着我市单采血小板用量的不断上升,积极拓展新的血源是缓解用血紧张的唯一办法,主动的招募方法特别是电话招募在增加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对缓解辖区血小板供应紧张的效果。方法 通过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广州血液中心增城血站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血小板预约登记、供应、等候时间等信息。结果 2020年1月实施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相结合的供应方式后,供应率为81.43%,较2019年增长40.66%。供应等候时间由(3.15±1.53)d缩短为(1.94±0.95)d,受血者输血前血小板计数水平由[14.00(10.00,30.50)]×109/L提高到[36.00(17.00,52.00)]×109/L,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能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可有效缓解辖区血小板供应紧张。  相似文献   

20.
肖玲 《智慧健康》2022,(18):44-47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100例(157人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对输血前后血小板数值进行监测,通过计算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及24h血小板回收率(PPR),将其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并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输注前后有无发热、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产生血小板抗体、有无感染、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脾大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次血小板输注治疗中,输注有效98例次,无效59例次;总有效率为62.4%,无效率为37.6%。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数据,性别、年龄、输注次数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热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等因素是影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免疫性因素,也有非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