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耳蜗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钾和钠离子的浓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耳蜗毛细胞的机能密切依赖内淋巴液中的单价离子浓度,其特点就是高钾低钠。而钙离子为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所必须,也是突触传递过程中的必要环节,钙在突触传递释放递质过程中的重要性,几乎为所有化学突触传递的实验所肯定,但钙离子在耳蜗传出突触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却知道的甚少。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生物微球技术结合耳蜗连续切片法,镜下计算切片中耳蜗组红微球数,参照颈动脉血微球数算出血流量。直接观察甘露醇对正常豚鼠耳蜗微循环的影响,结果应用甘露醇后,总血流量自1.662±0.262增至2.668  相似文献   

3.
已有动物实验证明,内淋巴加压可引起耳蜗微音电位(CM)急剧下降。本文则通过动物模型进一步定量研究CM下降与压力的关系。将人工内淋巴液(含KCl160mM、NaCl19mM、CaCl_21mM)注入蜗管(中阶)。通过蜗管内的电极,同时记录耳蜗静息电位(EP)和CM。另在前庭阶造孔插入玻璃电极,通过WP1压力测量系统测定耳蜗内淋巴液压力。结果表明,停止呼吸可使EP和CM下降,耳蜗内淋巴压力增加。但此压力与EP、CM下降无直接关系。当向蜗管加压注入人工内淋巴液时,EP无变化,而CM成指数倍急剧下降。使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物微球技术,结合耳蜗连续切片,直接定量检测6只正常豚鼠耳蜗血流。结果耳蜗总血流为1.662±0.262μl/min·cochlea,蜗轴、外侧壁、耳蜗隔三处血流,分别为0.955±0.272μl/min、0.654±0.272μl/min和0.053±0.060μl/min。对本实验方法和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用该方法检测动物的耳蜗总血流和耳蜗局部血流是准确易行的。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对豚鼠耳蜗基底膜振动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N-甲基-左旋精氨酸(NNA)对基底膜振动速度(BMV)的影响,了解一氧化氮(NO)对耳蜗外毛细胞(COHCs)的作用。方法:杂色豚鼠25只,麻醉、手术准备后用1.6mmol/L的L-NNA8μL行耳蜗底圈鼓阶内灌注,测试BMV、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蜗内电位(EP),记录用直流电脉冲诱发的BMV。结果:蜗内灌注L-NNA后,BMV大约提高了3倍,耳蜗微音器电位振幅略有下降,而E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顺铂对豚鼠耳蜗毛细胞耳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改变以及顺铂对螺旋神经节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实验动物被处死前,检测其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幅值变化.取左侧耳蜗,行耳蜗铺片,观察基底膜毛细胞.右侧耳蜗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耳蜗铺片显示内、外毛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顺铂组毛细胞肿胀,纤毛缺失,DPOAE幅值和螺旋种经节的Bcl-2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顺铂引起耳蜗内、外毛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其耳毒性作用可能与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郑鸣  王丰  梁书锋 《解剖学杂志》2006,29(2):238-240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豚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地塞米松干预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地塞米松术前腹腔注射)。后2组各在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及24 h取材。用TUNEL法观察耳蜗缺血及不同时间段内再灌注的细胞凋亡情况,并与地塞米松干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螺旋神经节及螺旋器(Corti器)较模型组在每个时间点上凋亡小体减少。结论: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使凋亡细胞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探讨谷氨酸钠不同给药时程及不同存活时程对新生豚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及听力损伤的程度。谷氨酸钠按 2g kg腹腔注射给予 ,每天一次。G2 1 0组 :连续用药 2 1d ;G7 14组 :连续用药 7d ,停药后饲养 14d ;G7 35组 :用药 7d ,后饲养 35d。随后检测其听力水平以及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各组听阈均有升高 ,伴有神经节细胞的部分消失 ,G2 1 0组听阈为 :6 5 3± 2 1 5dB ,神经节细胞密度为 :1985 3± 10 2 1 7 mm2 ;G7 14组 :听阈 6 3 8±19 2dB ,细胞密度 314 5 4± 12 2 5 3 mm2 ;G7 35组 :听阈 5 4 6± 14 3dB ,细胞密度 2 990 4± 10 2 2 1 mm2 。提示谷氨酸钠对新生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毒性损伤程度与用药时程有关 ;受损细胞大部死亡 ,部分细胞随再存活时间逐渐自我修复 ;听力恢复与停药后存活时间及节细胞状态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aspirin,ASA)预处理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后XAF1蛋白(XIAP-associated factor 1,XAF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豚鼠64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术前腹腔注射阿司匹林注射液50mg/kg,每天一次,共7d),模型组和干预组再各分成3个亚组:IRI6h组、24h组和48h组。用HE染色法观察IRI不同时间段耳蜗各部位的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耳XAF1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XAF1的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耳蜗形态正常,XAF1在螺旋神经节细胞质为阳性表达;模型组耳蜗形态改变,螺旋神经节细胞XAF1阳性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0.05);干预组XAF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弱。结论阿司匹林预处理对IRI内耳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XAF1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0.
豚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耳蜗毛细胞正常和静纤毛的形态特征。方法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254只豚鼠的耳蜗。结果 豚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正常和几种变异的形态特征为:1.外毛细胞行毛排列不规则及静纤毛的自然缺失;2.外毛细胞静纤毛束转位;3.外毛细胞行毛副毛与列外内毛细胞。结论 外毛细胞静纤毛排列不规则和静纤毛的自然缺失不是病理变化。外毛细胞静纤毛束转位,静纤毛副毛与列外内毛细胞是遗传变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庆大霉素中毒后不同时间豚鼠耳蜗毛细胞变化的观察,研究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受损后能否再生。方法:将60只豚鼠随机分成庆大霉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应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并结合听脑干反应(ABR)测试,观察耳蜗毛细胞情况和ABR阀值变化。结果:庆大霉素组耳蜗毛细胞在30 d时ABR阈值有明显恢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同时耳蜗第三转有新生的静纤毛出现。结论:庆大霉素损伤后的毛细胞可以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氨基糖甙类耳毒性药物暴露下小鼠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后谷氨酸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和小鼠听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5周大小的C57BL/6J小鼠,每天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次,药物浓度为100mg/kg,连续给药14d,分别在第7天、第14天时检测受试小鼠的ABR(Click&Tone burst),并以未进行腹腔注射给药的小鼠(0d)作为对照组。使用抗GluR2/3抗体对小鼠基底膜铺片标本进行染色标记,以观察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后谷氨酸受体(GluR2/3)的表达情况。结果 注射庆大霉素小鼠在第7天、10天、14天时听力损失明显,听力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应用庆大霉素后第7天和14天,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后谷氨酸受体(GluR2/3)的表达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听力损失最为严重,提示GluR2/3在突触后的过高表达和耳聋程度存在相关性。结论 氨基糖甙类耳毒性药物持续暴露可以造成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间隙内谷氨酸递质过表达,与耳聋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压环境对人耳蜗的影响,弥补试验手段不足导致的耳蜗在高压环境下听力行为特征研究的缺失,为今后对耳蜗进行针对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健康人耳蜗CT扫描图像,结合自编程序,利用PATRAN软件建立三维螺旋耳蜗有限元模型。应用NASTRAN软件进行流固耦合频率响应分析和瞬态响应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高压对耳蜗的影响。结果基底膜12 mm处与镫骨底板中心(卵圆窗的中心)处位移比值模拟结果与已报道的试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高压环境下,耳蜗中基底膜特征频率点的幅值随着压强的增大而不断减小。结论高压环境最终导致人耳听力的降低。研究结果为临床上研制防治高压的缓冲装置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实验中将牛磺酸(以任氏液为溶剂配成所需浓度的溶液)按一定时间间隔滴加到含有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的灌流槽中,以引起交感神经节较为恒定的膜电位反应。采用细胞外微电极技术,记录离体灌流的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细胞膜电位,观察川芎嗪对牛磺酸介导反应的抑制作用。牛磺酸(10mmol/L)可引起神经节细胞膜超极化(n=38)、去极化(n-14)以及去极化之后伴随超极化过程的双相反应(n=8)、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500μmol/L)可抑制牛磺酸(10mmol/L)的超极化反应(n=6)。无钙溶液灌流对牛磺酸(10mmol/L)介导的反应无影响。川芎嗪 (300μmol/L)可抑制牛磺酸(10mmol/L)的超极化反应(n=13)、去极化反应(n=6)和双相反应(n=4)。结果表明川芎嗪对牛蛙椎旁交感神经节牛磺酸介导的膜电位变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过量谷氨酸毒性损伤豚鼠视网膜内生长抑素(SOM)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将豚鼠随机分成三组。损伤组:腹膜腔内给予谷氨酸钠3g/kg,隔天给药,连续7d;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bFGF+谷氨酸钠):在注射谷氨酸钠之前1~2h,给予bFGF800U/kg,隔天给药,连续7d。各组动物分别在存活10d后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各组豚鼠视网膜内SOM样免疫反应产物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正常豚鼠视网膜内可观察到许多SOM样免疫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GCL)和内核层(INL);(2)损伤组相应区域内可观察到SOM样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其染色强度亦明显减弱;(3)治疗组经预先给予bFGF后,在GCL和INL内可检测到SOM样阳性细胞数较损伤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其染色强度有所增强。以上结果提示:过量谷氨酸钠可导致视网膜内SOM的表达显著降低,而bFGF则可以上调由于过量谷氨酸毒性损伤所引起的SOM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光化学诱导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耳蜗微循环障碍模型并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用四碘四氯荧光素二钠经豚鼠股静脉注射,波长(540±30)nm的绿色光照射耳蜗,通过耳蜗切片、螺旋韧带石蜡定向包埋切片、耳蜗铺片、透射电镜等技术在不同时问段对豚鼠耳蜗病变进行观察。结果光化学诱导耳蜗微血管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坏死,且随时间的延长病变逐渐加重。结论光化学诱导可建立耳蜗微循环障碍的模型,对研究内耳疾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耳蜗微循环在听觉生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建立活体豚鼠耳蜗微循环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观察了爆震后一小时内的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改变,并将微循环的变化与内耳毛细胞、听力下降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正常情况下血管纹毛细血管和螺旋韧带血管血流速度稳定,无自发性管径收缩与扩张。血管纹毛细血管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局部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化反应产物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ANP和NOS在豚鼠耳蜗局部血流、淋巴以及神经调节中的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研究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观察ANP和NOS在正常豚鼠耳蜗的分布特征。结果:在耳蜗各转螺旋动脉和血管纹均发现ANP和NOS双阳性表达,螺旋缘、螺旋韧带和Corti器,耳蜗神经节细胞有ANP和NOS双阳性染色。结论:ANP和NOS的分布特点显示,二者在内耳血流调节,内、外淋巴平衡调节以及神经信号传递等方面可能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卡铂损伤灰鼠(Chinchilla)耳蜗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IHC)后,耳蜗核(Cochlear Nucleus,CN)神经元出现的变化及可能涉及的环节。采取腹腔内给药,1月后取出用药组、对照组动物耳蜗,观察毛细胞,绘制耳蜗图,对耳蜗核以冠位连续切片(10μm),利用原位杂交的方法,以编码微管蛋白的cDNA片段为探针,进行检测。发现与耳蜗图所示全长内毛细胞破坏对应,伴随耳蜗核神经元体积缩小,耳蜗核内表达微管蛋白的细胞数减少。提示随着耳蜗内毛细胞的损伤、破坏,耳蜗核的传入神经冲动刺激被去除,影响了耳蜗核团细胞的信号系统的某些环节,从而导致细胞体积减少、细胞功能损伤等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听觉系统产生的抗噪声损伤能力是否依赖于条件声暴露的时程。方法将听力正常的31只杂色雄性豚鼠(250-400g):按噪声暴露的时程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即条件声暴露1天组(n=8),条件声暴露7天组(n=8),条件声暴露14天组(n=7)及未经条件声暴露的对照组(n=8)。条件声为中心频率为1kHz、强度为95dBSPL的倍频程噪声,每天暴露8小时。条件声暴露结束5天后再将豚鼠暴露于相同频谱强度为115dBSPL的强噪声中连续暴露48小时。并于条件声暴露前、条件声暴露结束当天、条件声暴露结束后第5天、强噪声暴露后当天以及强噪声暴露后第14天分别测试动物的ABR阚。结果强噪声暴露48小时后当天,经过条件声暴露的三组动物的TTS(暂时性阔移)均较对照组低。条件声暴露1天组动物的平均闻移为48.4dB,虽然较对照组的50.5dB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后条件声暴露1天组和对照组的PTS(永久性阈移)分别为27.2和31.3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声暴露7天组动物在强噪声暴露后其丁rS和PTS分别为31.1和17.0d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条件声暴露1天组(P〈0.05)。条件声暴露14天组在强噪声暴露后其TTS和PTS分别为32.3和19.1dB,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条件声暴露1天组(P〈0.05)。结论间歇性的条件声暴露可以诱导豚鼠听觉系统产生抵抗噪声损伤的能力并与条件声暴露的时程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