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在肿瘤诊治过程中的价值。方法对268例恶性肿瘤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85.1%的恶性肿瘤患者有一项以上的凝血指标异常,其中D-D异常率最高,Fbg次之。PT、a PTT、Fbg、D-D的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T则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指标尤其是D-D和Fbg进行监测,有助于观察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指标,探讨其对于该疾病临床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入住本院接受磁珠凝固法检测的22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择同期17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探讨两组凝血指标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出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人员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指标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纤维蛋白原实施临床监测有利于促进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高凝现象,改善其预后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3例感染SARS-CoV-2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诊治方案》,将"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归为普通组(n=17),"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归为危重症组(n=6).分析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凝血功能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通用环球西安西航医院收治的85例恶性肿瘤(宫颈癌26例,结直肠癌24例,肺癌19例,卵巢癌16例)患者作为肿瘤组,根据TNM分期分为早期组44例(TNM分期为Ⅰ、Ⅱ期)和晚期组41例(TNM分期为Ⅲ、Ⅳ期),同时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和NLR水平。结果 早期组、晚期组患者的FIB、PT、TT、D-Dimer水平分别为(3.04±0.41) g/L、(11.21±0.62) s、(17.23±2.95) s、(221.47±102.86)μg/L和(3.42±0.77) g/L、(14.32±1.78) s、(15.84±1.91) s、(545.76±320.15)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2.38±0.24) g/L、(10.83±0.39) s、(14.27±1.33) s、...  相似文献   

5.
100例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意义,对66例肝硬化(含8例肝癌)及3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进行了测定并与152例正常人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人比较差别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PT、APTT与正常人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FIB与正常人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肝癌组与乙肝大、小三阳肝硬化、病因不明的肝硬化、丙肝肝硬化以及乙肝大、小三阳肝硬化之间比较PT、APTT、FIB均无显著性差异。丙肝肝硬化组与乙肝小三阳肝硬化组比较FIB有显著性差异。乙肝大、小三阳肝硬化与病因不明的肝硬化比较PT有显著性差异。丙肝肝硬化与病因不明的肝硬化组比较PT、FIB有显著性差异(P<0.05),APTT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PTT、PT延长、FIB的降低以丙肝肝硬化最为显著,面病因不明的肝硬化最不显著。PT、APTT、FIB三项凝血指标对肝炎、肝硬化的诊断、病程进展、预后都是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中医血瘀证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明确诊断为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肿瘤、好转出院及死亡患者凝血指标及血瘀证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异常,多数患者合并有血瘀证,其中,胰腺癌血瘀证最多,乳腺癌最少。87.2%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异常,好转出院组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中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异常升高所占比例最多,不同肿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3.8%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辨证属于血瘀证,好转出院组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凝血指标异常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凝血功能异常及血瘀证与肿瘤预后有关,血瘀证与凝血异常存在相关性,提示改善恶性肿瘤血瘀证患者的凝血功能对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5年至2015年5月我科诊治的63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其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和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并结合临床症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均增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确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和继发纤溶亢进现象,应引起重视,给予相应的护理政策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意义。②方法 测定56饲肝硬化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以及血小板(PKT)。③结果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APT、FT、TT、Fg以及PLT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④结论肝硬化患者APTT、PT、TT延长,Fg、PUF值降低。  相似文献   

9.
10.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FIB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病、血栓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有关,因而倍受临床重视,本文对53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FIB的检测,以了解FIB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妊娠期凝血指标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时期,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会有所变化,以利于胎儿的生长和娩出。在凝血功能方面国内已报道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Fbg)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但综合报道这几项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的不多。近年来,血栓和止血试验的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脑梗死患者的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四项进行了检测,现小结与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150例脑梗死病人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我国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标准,由专人登记。其中男93例,年龄32~81岁,平均56.5岁,女57例,年龄33~81岁,平均56岁。1.2 仪器采用美国400CPLUS半自动血凝仪,使用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的试剂盒。  相似文献   

13.
盛蓉  张涵英  潘伯荣 《医学争鸣》2004,25(5):434-434
1 临床资料恶性肿瘤患者73(男44,女29)例. 年龄:荷瘤组23~78(平均54.7)岁;对照组(肿瘤切除术后)38~67(平均48.9)岁,两组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 在73例患者中,肺癌15例,乳腺癌14例,胆囊、胰腺癌各8例,胃癌6例,软组织肿瘤、肝癌各5例,头颈部肿瘤、食管癌、膀胱癌各3例,肾癌、结肠癌、淋巴瘤各1例. 全组患者均在停止放化疗及其他治疗1 mo后,清晨2次空腹抽取血样送检,观察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FDP(纤维蛋白原定量). 荷瘤组39例患者中PT异常共9例(23%),缩短7例,延长者2例,APTT异常者2例(5%),FIB增高者28例(72%),其中8例(21%)于1 mo内死亡. 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急性,1例为亚急性). 对照组34例中APTT, FIB均正常,仅2例出现PT(6%)缩短,其中1例出现右下肢肿胀,经抗凝治疗后,症状消失,PT恢复正常. 两组PT及APTT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荷瘤组FIB(平均5.27 g/L)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3.05 g/L),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20例胆囊结石和17例非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结果:胆囊结石组胆 汁高凝、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化,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与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蓓  俞黎铭  叶大风 《浙江医学》2005,27(7):490-492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磁珠法测定74例卵巢癌和48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Beckman Coulter机计数血小板(PLT);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抗原125(CA125).结果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FIB为(4.29±2.01)g/L,PLT为(248.53±86.66)×109/L,较良性卵巢肿瘤患者(2.94±0.60)g/L、(177.90±49.87)×109/L明显升高(t=-4.513,-5.142;均P<0.0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PT、TT及APTT分别为(13.40±0.95)、(16.93±2.34)、(38.62±6.22)s,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比较(13.04±0.63)、(16.98±1.16)、(37.66±3.78)s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1);Ⅲ Ⅳ期卵巢癌患者FIB(4.62±2.26)g/L和PLT(273.35±87.09)×109/L较Ⅰ Ⅱ期卵巢癌患者(3.62±1.17)g/L、(198.88±61.77)×109/L明显升高(t=-2.132、-3.892,均P<0.05),而PT、TT及APTT分别为(13.49±0.96)、(16.69±1.87)、(39.59±6.69)s与Ⅰ Ⅱ期卵巢癌患者(13.22±0.91)、(17.70±3.07)、(36.68±4.70)s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低分化卵巢癌患者FIB含量(4.63±2.24)g/L较高、中分化癌患者(3.65±1.28)g/L明显升高(t=-2.091,P<0.05),而PT、TT、APTT及PLT的含量分别为(13.43±0.88)、(16.70±1.80)、(39.63±6.59)s及(255.94±97.59)×109/与高、中分化患者(13.36±1.08)、(17.36±3.12)、(36.72±5.04)s及(234.52±60.14)×109/L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与PT、FIB呈显著正相关(r=0.306,P<0.01;r=0.229,P<0.05),而与TT、APTT及PLT之间无相关性(r=-0.054、0.130、0.198,均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FIB和PLT含量升高,血凝功能的测定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并可预测卵巢癌的一些不良生物学行为,抗凝治疗应作为卵巢癌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前外周血的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探讨其对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而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因素有: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变化及血流的异常等。本文观察了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凝血指标的变化,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以期探讨凝血异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HB)、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功能指标是反映凝血系统及纤溶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检测43例肝硬化患者的上述四项指标,探讨凝血功能四项指标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程度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凝血技术主要应用于术前常规检查 ,及对心脏术后口服抗凝药和溶栓药物的监测等。测定常用的凝血指标有 :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  ( 1)抗凝剂为 10 9mmol/L枸橼酸钠 ,与血液比例为 1∶ 9,必须严格按照此比例 ,否则影响结果。标本30 0 0r/min离心 15分钟 ,室温 3小时内测定完毕 ,4℃不超过 5小时测定。 ( 2 )溶血标本和乳糜血标本对结果有影响。 ( 3)试剂不能变质、过期、室内温度、仪器温度及试剂的预温要达到操作规程要求。关于国…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凝血象的改变在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不断变化,笔者对217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测定,同时跟踪对其中在病程中合并出血的61例患者的凝血象进行观察,并就其改变的原因临床意义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