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用成年杂种犬建立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增高犬牙槽嵴动物模型,为下一步利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行下颌后牙牙槽嵴增高术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4只。全麻下拔除双侧下颌4个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个月后拍摄双侧后牙区X线光片,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采用4种类型的牵张器随机在4只犬的下颌两侧行牵张手术并观察牵张后1周和1月牙槽嵴增高的情况。结果拔牙后1个月,牙槽嵴黏膜愈合良好。X线片示下颌神经管清晰可见,其上方牙槽窝内有较低密度骨质存在。放置4种牵张器牵张术后1周、1月后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3.24 mm、3.76 mm、4.58 mm、5.09 mm;3.15 mm、3.67 mm、4.64 mm、5.01mm,术后一周X线可见后有明显的牵张间隙,1月时牵张区有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结论犬耐受力强,后牙区下颌骨体积大,手术易操作,是理想的牙槽嵴萎缩动物模型。拔牙后1个月,拔牙创愈合良好,可以进行牵张手术。D组"S"形牵张器牵张后的高度比较理想,能满足后期种植体的植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犬建立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4只,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第1磨牙,1个月后用完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牵张手术前、术后、术后1周内的每日及牵张完成后1个月,分别测量术区颌骨高度,并在术后、术后1周及牵张完成后1个月无明显变化。X线片可见牵张完成后1个月牵张区骨密度增高,有新骨生成。结论:用犬建立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本模型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
1.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种植体牵张装置应用的可能性,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无牙颌牙槽嵴萎缩是一个进展性过程。Tallgren对无牙颌患者进行25年长期追踪观察发现:牙槽嵴在牙齿丧失的第一年萎缩的量较大,以后以较慢的速度持续性萎缩;下颌牙槽嵴萎缩速度快,是上颌的四倍,呈安氏Ⅲ类颌关系。Howell根据病理生理性吸收把牙槽嵴萎缩分为6个期:Ⅰ期有牙齿的牙槽嵴;Ⅱ期拔牙后即刻牙槽嵴;Ⅲ期拔牙窝关闭,高而宽牙槽嵴;Ⅳ期刃状牙槽嵴,有足够的高度而宽度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制镍钛合金牵引器应用于牙槽嵴增高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自制镍钛牵引器植入山羊牙槽嵴,6周后测量牙槽嵴增高的长度,并与对侧比较结果镍钛合金牵引后牵引部位牙槽骨比牵引前增高了0.65 cm,镍钛合金两脚间展开0.73 cm。结论山羊的牙槽嵴在镍钛合金牵引力的作用下增高了0.65 cm,这个高度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牙种植术和口腔修复科全口义齿的固位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证明了简易的镍钛合金牵引器用于牵引成骨技术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下颌第一磨牙槽嵴高度及骨密度的随龄变化。方法:利用曲面断层片观察下颌第一磨牙牙酮嵴高度及骨小梁数目。结果:下颌第一磨牙牙槽骨骨密度及牙槽嵴高度随龄增长而减少和降低。结论:随年龄增长,牙齿磨耗He力降低,体内钙吸收及利用减弱,内分泌紊乱,可导致骨密度降低和牙槽嵴高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用犬制成下颌双侧后牙区无牙颌模型,模拟临床作羟基磷灰石(HA)微粒增高牙槽嵴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同时配合X线能谱分析法,观测骨膜下HA微粒种植体与组织结合及其发展过程。结果表明:①HA微粒骨膜下种植体能与软硬组织良好的结合。HA表面钙磷沉积层可加强这种结合关系。②种植体的稳固性经历一定的程期变化。术后6周能达到较好的稳固性,随后稳固度增加。③种植体与基骨界面能获得骨性结合,随时间延长,骨性结合愈牢固。④骨膜上HA微粒种植体得不到稳固的结构和形态。⑤HA微粒是目前用于牙槽嵴增高术中较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 (HA) /脱矿骨复合物骨膜下植入增高牙槽嵴的成骨反应。【方法】在犬下颌体部及下颌磨牙区无牙颌牙槽骨顶部 ,骨膜下植入羟基磷灰石 /脱矿骨复合物为实验组 ,并设单独羟基磷灰石植入为对照组。经 3周、6周、12周和 2 4周后处死动物 ,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 3周即见类骨质产生 ,材料和基骨界面开始结合 ;术后 6周材料和基骨大部分结合 ;12~ 2 4周新骨增多 ,相互连接 ,充满羟基磷灰石间隙并与之结合。对照组术后 3周未见新骨形成 ;术后 6周材料与基骨始见结合 ;术后 12~ 2 4周只见新骨从界面少许形成。【结论】骨膜下植入羟基磷灰石 /脱矿骨复合材料较之单纯的羟基磷灰石植入可见较快的新骨形成 ,材料和基骨界面较早结合 ,较多的新骨形成充满羟基磷灰石间隙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HA)/脱矿骨复合物骨膜下植入增高牙槽嵴的成骨反应。「方法」在犬下颌体部及下颌磨牙无牙颌牙槽骨顶部,骨膜下植入羟基磷灰石/脱矿骨复合物为实验组,并设单独羟基磷灰石植入为对照组。经3周、6周、12周和24周后处死动物,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3周即见类骨质产生,材料和基骨界面开始结合;术后6周材料和基骨大部分结合;12 ̄24周新骨增多,相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7例患者选用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人工骨进行牙槽嵴增高手术以及术后的修复效果进行了回顾。通过2-4年观察,证实效果满意。作者认为该材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种植材料,尤其对改善义齿固位,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指标。方法:对 109 具成人离体下颌骨后牙区不同部位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3.95±2.45)mm,无牙侧(8.77±2.75)mm,平均值相差 5.18 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1.65±3.09)mm,无牙侧(24.67±3.88)mm,平均值相差 6.98 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29.15±2.91)mm,无牙侧(23.03±4.11)mm,平均值相差 6.12 mm。结论:选择颏孔和颏孔后 1.0 cm 分别作为双尖牙区、磨牙区下颌骨高度测量的标志点,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 5-7 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开窗式精细印模法修复下颌牙槽嵴低平患者全口义齿的效果。方法对36例下颌牙槽嵴低平伴纤维组织增生的老年患者,采用开窗式精细印模法和传统印模法制作义齿,3个月后对义齿固位功能、舒适性、咀嚼功能、黏膜情况、食物嵌塞等项目进行临床调查。结果在义齿的咀嚼功能、黏膜情况、固位功能方面,开窗式精细印模法组明显优于传统印模法组(P〈0.05),但两组舒适程度、食物嵌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颌牙槽嵴低平的患者,开窗式精细印模法比传统印模法具有更强的临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牙槽嵴低平患者接受全口义齿修复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牙槽嵴低平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全口义齿修复治疗,实验组则实施改良全口义齿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牙槽嵴低平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牙槽嵴低平患者治疗后的咀嚼功能优良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咀嚼功能优良率(82.00%)(P0.05);实验组义齿使用总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率(84.00%)(P0.05)。结论改良全口义齿修复在牙槽嵴低平患者治疗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改善其咀嚼功能以及固定效果,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BCT)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行牙槽嵴保存术(ARP)对缺牙区及邻牙邻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46名患者的75颗患牙纳入研究,将患牙分为拔牙后同时行ARP的实验组和拔牙后自然愈合的对照组。另根据拔牙前的骨丧失量分为A组(丧失量5~7 mm)和B组(丧失量>7 mm)。观察拔牙前与拔牙6月后该牙位矢状面上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牙槽嵴顶下方1、4、7 mm处的宽度变化以及缺失牙邻牙邻面骨高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69±0.36)mm,对照组吸收量(1.77±0.95)mm(t=-3.977,P=0.004);实验组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71±1.51)mm,对照组吸收量(1.71±1.24)mm(t=-3.11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牙槽嵴顶下方1 mm处牙槽骨宽度减少了(2.39±1.34)mm,对照组减少了(4.63±2.20)mm(t=5.331,P=0.000);实验组牙槽嵴顶下4 mm处减少了(1.28±1.18)mm,对照组减少了(2.15±1.91)mm(t=2.816,P=0.007);实验组牙槽嵴顶下7 mm处减少了(0.81±1.38)mm,对照组减少了(1.50±1.44)mm(t=2.12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邻牙邻面舌侧骨吸收量(-0.22±1.02)mm,对照组吸收量(0.37±0.82)mm(t=-2.766,P=0.007),实验组邻牙邻面中间骨吸收量(-0.48±1.51)mm,对照组中间骨吸收量(0.55±1.07)mm(t=-3.443,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邻牙邻面颊侧骨吸收量(-0.09±1.17)mm,对照组骨吸收量(0.34±0.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 =0.070)。结论:ARP有助于减少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降低,恢复邻牙邻面骨高度,利于后期缺失牙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异种移植材料应用于后牙牙槽嵴顶保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口腔科治疗拔除后牙并要求种植修复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微创拔牙后,于牙槽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骨胶原,并采用Bio-Gide生物膜覆盖于牙槽窝表面;对照组微创拔牙后直接给予缝合,待自然愈合。在拔牙术后即刻及6个月后测量并计算牙槽嵴宽度与高度的变化量、牙间乳突高度变化量及唇舌向宽度变化量。记录两组患者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直径及长度。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牙槽嵴高度变化量为(0.37±0.96)mm,大于对照组[(-0.65±1.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52,P =0.000)。治疗组患者的牙槽嵴宽度变化量为(-0.84±0.91)mm,低于对照组患者[(-2.13±1.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504,P =0.000)。治疗组患者的牙间乳突高度变化量为(-0.11±0.23)mm,低于对照组患者[(-1.32±0.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124,P =0.000)。治疗组患者的唇舌向宽度变化量为(-0.04±0.23)mm,低于对照组患者[(-1.02±0.7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622,P =0.000)。治疗组16(40.0%)例患者种植体直径为4.1 mm,24(60.0%)例患者种植体直径为4.8 mm;对照组27(67.5%)例患者种植体直径为4.1mm,13(32.5%)例患者种植体直径为4.8 mm,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4,P =0.014)。治疗组4(10.0%)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8 mm,25(62.5%)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10 mm,11(27.5%)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12 mm;对照组18(45.0%)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8 mm,17(42.5%)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10 mm,5(12.5%)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12 mm,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83,P =0.002)。结论 Bio-Oss Collagen骨胶原和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作为拔牙后牙槽窝的骨代材料能够更好地维持牙槽嵴顶高度及宽度的稳定性,有利于后期牙体种植操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犬以深冻辐照同种松质骨块与富含血小板血浆复合物(platelet-rich plasma,PRP)为支架的胶原膜引导骨再生的方法,通过动物试验证实该法的增宽牙槽嵴的效果。方法选健康成年狗15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二双尖牙,造成较均匀的2mm左右厚度的牙槽骨嵴,继续饲养3个月待用;随机选择实验和对照侧,实验侧植入深冻辐照同种松质骨块,骨块表面覆盖PRP,对照侧植入相同形状和尺寸的深冻辐照同种松质骨块;术后2、4、6个月每次处死5只动物,完整取下实验区骨段,分别测量牙槽嵴宽度、X线片检测计算出新骨向移植骨内生长的最大深度、组织学检查统计新骨所占面积的百分比。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①牙槽嵴增宽量分别(1.51±0.13)mm、(2.51±0.11)mm、(3.03±0.14)mm,(1.01±0.10)mm、(1.23±0.13)mm、(1.28±0.11)mm,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新骨向移植骨内生长的最大深度分别是1.83mm、2.94mm、3.36mm,1.12mm、1.34mm、1.45mm,P﹤0.05有统计学意义;③新骨所占面积的百分比(36.0±1.3)%、(58.5±5.6)%、(84.3±7.8)%,(10.1±1.1)%、(25.7±4.8)%、(36.3±5.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冻辐照同种松质骨块与PRP复合物为支架的胶原膜具有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牙齿修复中采取牙龈+牙槽嵴修整手术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间来我院治疗的76例牙齿修复患者,以随机法为基准,A组39例予以牙龈+牙槽嵴修整手术,B组37例予以常规牙齿修复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94.87%)高于B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牙齿作为植骨材料在基础和临床中均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现阶段自体牙骨移植材料(autogenous tooth bone graft materials,AutoBT)在植骨之前需要脱矿等一系列处理后方可应用。因此最近有学者将拔除的自体牙牙根(autogenous tooth root,AT-R)塑形后以块状的形式直接用于牙槽嵴骨增量技术中。本文对AT-R作为植骨材料在口腔种植外科牙槽嵴骨增量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位点同期植入Bio-Oss并覆盖 Bio-Gide-胶原膜愈合6个月后组织形态学特点和成骨效果。方法: 6名研究对象共6颗罹患牙周病变磨牙拔除后即刻在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颗粒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后6个月,翻瓣再进入,在位点保存区取一块直径2.8 mm、长度6.0 mm的圆柱状骨组织,制作甲苯胺蓝染色的硬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显示平均11.54%(0~28.40%)新生骨形成和35.04%(13.92%~50.87%)Bio-Oss-颗粒残留,其中20.13%(0~48.50%)Bio-Oss-颗粒与新生骨组织直接接触,79.87%(51.50%~100.00%)颗粒被结缔组织包裹;上颌位点新生骨和Bio-Oss-颗粒百分比均较下颌位点少。结论: 组织学检查发现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窝内植入Bio-Oss-并覆盖 Bio-Gide-胶原膜愈合6个月后有新骨形成,仍有较多 Bio-Oss-颗粒残留。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