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血栓并发症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发生粘附 ,聚集而形成血栓。血小板表面的膜糖蛋白 (GP)Ⅱb 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连接 ,并在血小板之间交叉连接 ,完成血小板聚集的最后一步。由于此受体是血小板聚集、冠脉血栓形成的最后途径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最有前途的是血小板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本文就血小板GPⅡb Ⅲa受体及其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1 血小板GPⅡb Ⅲa复合物1.1 血小板GPⅡb Ⅲa复合物的分子结构[1,2 ]  血小板GPⅡb …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在受到各种刺激后引起活化,产生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并常成为致命的因素之一。 在血小板聚集反应中,各种刺激物,譬如ADP、凝血酶、胶原等通过血小板表面相应的受体引起血小板活化反应。最终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 Ⅱb/Ⅲa)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而引起血小板聚集。因此,阻断GPⅡb/Ⅲa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已被认为是阻断血小板聚集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攸关至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终末共同途径,因而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地预防血小板介导的血栓形成。本文对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近年来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抗血栓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受刺激活化时,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改变。血小板聚集主要取决于GPⅡb/Ⅲa复合体与Fs,vWF,纤维连接蛋白和体外连接蛋白的潜在相互作用。血小板聚集除与GPⅡb/Ⅲa受体数量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其亲和力的高低。GPⅡb/Ⅲa可直接反应血小板活化的状态,其分子数量增高成为血小板黏附性增高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与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成为某些疾病诊断的有效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受到刺激时被活化 ,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改变。血小板活化时 ,膜表面形成GPⅡb/Ⅲa复合体 ,其上有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位点 ,分别是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纤维蛋白原 (Fg)的受体。血小板聚集主要取决于GPⅡb/Ⅲa复合体与粘附蛋白Fs、vWF、纤维连接蛋白和体外连接蛋白的潜在相互作用。血小板聚集除与GPⅡb/Ⅲa受体数量有关外 ,主要还取决于GPⅡb/Ⅲa受体亲和力高低。GPⅡb/Ⅲa与粘附蛋白结合是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不可缺少的共同通道 ,GPⅡb/Ⅲa可直接反…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被激活后最重要的反应是活化位于其膜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激活后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与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或vWF因子结合,并与邻近的血小板发生交联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发生缺血并发症的始动因素.新的治疗措施是应用选择性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效抑制斑块破裂处血小板的活化,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血管病的血栓并发症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发生粘附、聚集而形成血栓。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连接,并在血小板之间交叉连接完成血小板聚集的最后一步。抗血小板治疗方面最有前途的是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该药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明显减少接受介入治疗的高危或低危病人的死亡、AMI及血管重建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刘玲英  赵斌 《医学综述》2005,11(12):1074-1076
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主要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在急性血栓形成和慢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损害暴露内皮下组分时血小板就会被活化,同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被激活,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与胶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结合,发生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此过程为血小板聚集、黏附和血小板血栓形成的最终关键步骤。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改变,影响…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是血小板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受体,在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激活导致GPⅡb/Ⅲa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GPⅡb/Ⅲa受体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加强,纤维蛋白原在相邻血小板分子间形成桥梁,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加速。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临床实验已证实其在PTCA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研究GPⅡb/Ⅲa及其受体拮抗剂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本文对GPⅡb/Ⅲa及其受体拮抗剂与冠心病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郝冰 《医学综述》2006,12(22):1359-1361
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黏附、多聚糖蛋白,分布在血浆、血小板和内皮下,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GPⅡb/Ⅲa在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也起关键作用,血小板激活导致GPⅡb/Ⅲa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GPⅡb/Ⅲa受体与配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加强,纤维蛋白原在相邻血小板分子间形成桥梁,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加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的激活、血栓形成有关,本文旨在简述vWF和Ⅱb/Ⅲ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的作用及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内大量血栓形成常是AMI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微小的血栓或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常会产生"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从而影响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1].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 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Ⅱb/Ⅲa复合物结合,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作用[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血浆中含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为人源化抗GPⅡbⅢa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做准备。方法:用改良MAIPA法检测24例慢性ITP患者血浆有无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用血小板聚集试验研究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24例慢性ITP患者中10例(41.7%)血浆中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阳性,2例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结论:少数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6):1339-1341
1概要1·1阿司匹林在防治动脉硬化性血栓方面的主要进展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充分验证,在20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中,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长期口服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短期静脉内应用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心房重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Ⅱb/Ⅲa(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Ⅱb/Ⅲa,GPⅡb/Ⅲa)同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初步探讨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临床选取100例研究对象,分为心房颤动组(房颤组)60例、窦性心律组(窦律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其中房颤组中41例患者通过经胸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又分为血栓阳性组(21例)和血栓阴性组(20例)。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给予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ial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记录以下指标:(1)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2)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情况。测定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包括(1)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vWF和D-D;(2)流式细胞仪检测全部研究对象的全血中GPⅡb/Ⅲa水平。结果:LA-D、vWF、D-D、GPⅡb/Ⅲa的测定值均为窦律组血栓阴性组血栓阳性组(P0.01);房颤组LA-D、vWF、D-D、GPⅡb/Ⅲa的测定值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窦律组LA-D、vWF、D-D、GPⅡb/Ⅲa的检测值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重塑、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增加等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左心房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血清CD62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脉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ACS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GPⅡb/Ⅲa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替罗非班(tirofiban)是近年来开发的一个重要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属非多肽类,共作为新一代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对ACS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观察证实.本研究旨在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前后血清CD62p 水平的变化,以了解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对稳定斑块和抑制免疫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GPⅡb/Ⅲa复合物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作用[1].国外临床试验结果表明[2,3],早期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IRA)TIMI血流,明显改善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GT)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糖蛋白Ⅱb(GPⅡb,CD41)/Ⅲa(GPⅢa,CD61)含量,并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和血块收缩试验对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结果:GT患者血小板糖蛋白Ⅱb(GPⅡb,CD41)/Ⅲa(GPⅢa,CD61)含量明显低于正常,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和血块收缩试验明显较正常低下,出血时间较正常明显延长。结论:血小板GPⅡb/Ⅲa量的减少及功能障碍是导致血小板无力的原因,其机制可能与相关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陆四 《医学综述》2014,20(21):3851-3854
血小板在止血和动脉血栓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当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细胞外基质时,血小板与细胞外基质结合而被激活。在血小板激活过程中,血小板膜蛋白受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配体与血小板膜蛋白受体结合后,产生各自的信号转导路径,使血小板发生形态变化,内容物释放,并最终形成一条由内向外的共同信号通路使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激活;激活的GPⅡb/Ⅲa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诱导由外向内的信号转导,进一步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内容物释放,并使已黏附和聚集的血小板更稳定,从而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有多条膜蛋白受体信号转导通路,这些信号通路是研究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1 概要 1.1 阿司匹林在防治动脉硬化性血栓方面的主要进展经过大量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充分验证,在20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中,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长期口服制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短期静脉内应用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  相似文献   

20.
褚俊 《安徽医学》2003,24(5):83-8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和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和STEAMI).近年来尽管ACS治疗获得进展,包括阿斯匹林、肝素、溶栓和介入治疗,但目前ACS仍是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在ACS发病机理中,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作用,可以显著减少ACS患者死亡和再梗机会,包括未能早期行血运重建以及肌钙蛋白(Tn)阳性的高危ACS患者[1~3].本文综述了近年来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及其在ACS治疗中若干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