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砷代谢相关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Omega 1-1(GSTO1-1)基因第4外显子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于2006年,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79名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和11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中GSTO1-1基因第4外显子的突变情况进行初筛,并进一步对异常带型进行直接DNA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及类型,对多态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131位密码子新的沉默突变131Ile(ATC)的携带率(2.5%)高于对照组(1.8%);病例组140位密码子突变140Asp的携带率(38.0%)高于对照组(32.7%);病例组155位密码子突变155Glu/Val的携带率(3.8%)高于对照组(2.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等因素后,GSTO1-1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STO1-1基因第4外显子上密码子131、140和155位点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无显著关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分析的样本量较小、有关的多态性位点在GSTO1-1基因其他的外显子或非编码区上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transferase,DNMT)DNMT3B基因启动子区-149位点C46359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探讨DNMT3B启动子区-149位点SNP与地砷病易感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结果:(1)砷中毒人群DNMT3B启动子区CT杂合型频率为4.89%,TT纯合型频率为95.11%,未检出CC纯合型;对照组人群中DNMT3B启动子区CT杂合型频率为4.76%,TT纯合型频率为95.24%,未检出CC纯合型;该基因该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布在砷中毒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文献报道的数据,将对照组人群与中国北部人群、美国白种人群、英国人群基因型分布进行比较,发现对照组人群与中国北部人群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人群与美国白人、英国人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次实验未观察到DNMT3B基因启动子区-149位点C46359TSNP与罹患地砷病存在关联;(2)对照组人群DNMT3B基因启动子区-149位点SNP与北方人群报道基因型分布一致,在该基因该位点SNP检测方面为中国人群基因库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燃煤型污染砷中毒与肝损害的关系,为砷致肝损害的"三早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临床内科、影像学、病理学及生物化学方法 对燃煤型污染砷中毒病区砷暴露人群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肝脏B超、病理形态学检查及血清学肝损害指标检测.结果 砷暴露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主观症状;轻、中、重度组砷中毒患者的B超异常率分别为12%,34%和64%(P<0.01);砷中毒患者肝脏病理学改变以肝组织纤维增生改变最为明显.血清学检查发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20.42±11.10)U/L,羟脯氨酸(Hyp)(29.5±7.3)μg/mL,血清透明质酸(HA)(68.48±51.80)μg/L,轻、中、重度组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总胆汁酸(6.84±4.45)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49.71±28.50)U/L,Ⅲ型前胶原(92.01±43.77)μg/L和Ⅳ型胶原(89.33±14.41)μg/L,在中、重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GSTs、Hyp、HA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发现和诊断砷所致肝细胞损害及肝纤维化有重要参考价值;肝脏B超检查及选择性监测上述指标,对判断肝损害的发生发展及针对性治疗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陕西省高砷污染环境的分布范围及特点,发现地砷病患者,为防治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在产煤量大,燃煤污染较重的区县内,调查以石煤为主燃料的当地常住居民家中室内空气、石煤、辣椒、玉米及饮用水的砷含量。结果 5县调查结果显示,煤砷超标约50%以上,最高值达488.1mg/kg;室内空气砷约有31.03%超标,最高值达63.83%pg/m^3,超标21倍;辣椒及玉米砷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水砷未出现超标。结论 调查区域内环境砷污染严重,已具备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的条件,且有各型地砷病患者检出,秦巴山区已经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5.
慢性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肾功能改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燃煤型砷污染对人体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 0 8例慢性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的血、尿 β2 -微球蛋白和肌酐、尿素氮进行检测。结果 :慢性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组血肌酐、尿素氮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 P>0 .0 5) ;而血、尿 β2 -微球蛋白两组差异显著 ( P<0 .0 1 )。结论 :燃用高砷煤所致砷污染可造成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 ,血、尿 β2 -微球蛋白是早期发现砷对肾功能损害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DNA修复基因XPD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地方性砷中毒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包括正常对照99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92人。以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XPD基因Lys751 Gin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和地方性砷中毒患病风险的方法。结果病例组中野生型XPD75Gln纯合子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携带XPD751Lys/Lys基因型比较,携带至少一个XPD75Gln等位基因的个体即Lys/Cln和Gin/Gin基因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病风险显著增加,锨值分别为1.59和8.56。结论XPD基因Lys751Gln多态性和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有关,XPD751Gln等位基因可能是地方性砷中毒的风险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对地方性砷中毒的生物学指标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数是集中于地方性砷中毒的暴露以及效应指标方面,而对地方性砷中毒的机制以及其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的研究在近些年才开始兴起,其中的一些研究结果报道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基因多态性对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的影响,现将近些年的研究现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梁冰  曹家艳  张爱华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0):1313-1316
目的探讨CYP1A1基因和CYP2E1基因多态性与燃煤型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130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为病例组, 以140名健康居民为对照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CYP1A1 Msp I、CYP2E1 Dra I和 CYP2E1 Pst I位点基因多态性, 并进行基因联合作用分析。结果CYP1A1基因 Msp I位点 m1/m1(纯合野生型) 基因型和m1/m2+m2/m2(杂合型+纯合突变型)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4.2%、65.8%和30.9%、69.1%; CYP2E1基因 Pst I位点 c1/c1(纯合野生型) 基因型和c1/c2+c2/c2(杂合型+纯合突变型)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6%、37.4%和57.4%、42.6%;CYP2E1基因 Dra I位点 DD(纯合野生型) 和DC+CC(杂合型+纯合突变型) 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7%、41.3%和61.4%、42.6%;上述3个多态位点各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0.574、0.972)。未发现CYP1A1 Msp I、CYP2E1 Pst I和 CYP2E1 Dra I多态位点与燃煤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P校正= 0.433、0.219、0.832);上述多态位点各基因型之间未发现存在联合作用。结论CYP1A1和CYP2E1基因多态性与燃煤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及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 mRNA转录表达的情况,探讨两者间关系及其在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99例砷中毒患者和103例正常对照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情况;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中61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中MGM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砷中毒组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阳性率为40.4%,对照组为2.91%;随病情加重砷中毒患者甲基化阳性率逐渐升高,轻、中、重度砷中毒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2.73%、39.02%和52.78%,非癌变组与癌变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7.78%和65.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随着砷中毒患者皮肤病变的加重,MGMT mRNA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其表达率在非癌变组与癌变组分别为71.05%和30.4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MGMT基因启动区甲基化阳性率升高与该基因mRNA表达降低有关联(r=0.456,P=0.01)。[结论]MGMT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是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发生的早期事件;MGMT基因启动区高甲基化可导致MGMT mRNA转录水平下降并可能是进一步导致蛋白活性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周华  刘军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880-880
岚皋县位于陕西省南端,石煤氟砷含量较高.2006年曾报道有砷中毒流行.为进一步了解岚皋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流行情况,于2008年8月对岚皋县燃煤污染区砷中毒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M1、T1(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再分析.根据资料一致性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总OR值.结果 GSTM1、GSTT1缺失基因型与儿童急性白血病之间的总OR值分别为1.31(95%CI:1.01~1.71),0.98(95%CI:0.82~1.17).结论 GSTM1缺失基因型可能是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易感因素,GSTT1缺失基因型可能与儿童急性白血病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清中有机氯农药水平及谷胱甘肽转移酶M1(GSTM1)基冈多态性对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的交互作用.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在唐山市5所二甲以上医院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70例.选取病例所在医院同期住院的女性患者,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按相近居住地Ⅸ进行1:1配比作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方法检测血清中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包括4种同分异构体:P,P'DDE、P,P'DDT、o,p'DDT、P,P'-DDD;六六六(HCH)包括4种同分异构体:α-HCH、β-HCH、γ-HCH、δ-HCH]残留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GSTMl基因多态性,根据交互作用系数(γ)判断交互作用存在与否以及不同的基因.环境作用类型.结果 GSTM1基因多态性与DDT及HCH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系数分别为1.237、1.379,交互作用分别表现为次相乘模型和超相乘模型.结论 乳腺癌的发生是环境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GSTM1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DDT、HCH的暴露在乳腺癌发生中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betwee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 (GSTM1) and serum organochlorines residues on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women, in China. Methods Seventy newly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femal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from September 2006 to October 2007 were selected as the cases from five large hospitals in Tangshan. The controls were identified at the same hospital as cases. 1:1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Between the cases and controls, the difference of age was not over two years and the residence was similar. The organochlorine residues levels in the serum were measu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GC). Genotypes of GSTM1 polymorphisms were analyzed by multiplex 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Interaction indexes (γ) were calculated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Results After confounding factors adjus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nteraction existed in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GSTM1 and DDT, HCH residues, and interaction indexes (γ) value were 1.237 and 1.379. Conclusion GSTM1 genetic polymorphisms and DDT, HCH may present an inter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  相似文献   

13.
谷胱甘肽S转移酶M1、T1和P1基因多态与肝癌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M1、T1和P1基因多态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84例肝癌患者和144例健康对照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M1、T1和P1基因多态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组GSTM1和GSTT1空白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6.67%和40.48%,对照组则分别为47.92%和25.00%,两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GST1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29%,33.33%和2.38%,对照组分别为61.80%,34.03%和4.17%,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平衡性别因素后其比值比分别为2.20,1.93和0.94.同时携带GSTM1空白基因型和GSTT1空白基因型的个体患肝癌的危险性显着增加.结论 GSTM1和GSTT1基因是筛检肝癌高危人群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病情变化、防砷炉灶使用和相关行为形成情况。方法于2010年对陕西省安康、汉中市的2个县4个自然村进行监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每村抽取10户家庭,调查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并每村抽取5户家庭,采集煤样测定砷含量。按照WS/T211—2001《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进行砷中毒病情调查,随机抽取30名砷中毒患者检测尿砷含量。结果铁炉的合格户数和正确使用率均为100%,煤灶的合格户数和正确使用率均较低,分别为36.84%和39.47%;玉米、辣椒食用前的淘洗率均为100%,玉米、辣椒的正确干燥率和保管率均在95%以上。共采煤样20份,砷含量在26.064~307.751mg/kg之间,均值为(123.896±72.085)mg/kg。采集砷中毒病例尿样120份,尿砷含量范围在未检出~0.29 mg/L之间,几何均值为0.036 mg/L。4个村共体检3 514人,检出砷中毒患者234例,检出率为6.66%。结论陕西省燃煤型砷中毒呈流行态势,防砷炉具灶炉损坏现象较多,正确使用率较低。加强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和防砷炉具的后期管理工作是今后防治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血液及皮肤组织中的转录及表达,探讨其在砷中毒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在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选择68例地方性砷中毒(以下简称“砷中毒”)确诊患者(轻度24例、中度28例、重度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经过皮肤病理学诊断,分为一般病变组(20例)、癌前病变组(14例)及癌变组(6例)。在距病区约12km的非砷暴露村,选择23例居民作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采集上述被调查者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中HDAC1 mRNA的表达。另收集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标本(一般病变34例、癌前病变21例,癌变6例)和1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砷中毒患者皮肤及对照皮肤组织中HDAC1蛋白的表达。[结果]HDAC1 mRNA在对照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平均值分别为0.44457(0.37093—0.63904)、0.49286(0.08018~1.12747)、0.45185(0.24413~0.87641)和0.56676(0.30678~0.84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9,P〉0.05);HDAC1 mRNA在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81(0.16723~0.83972)、0.50552(0.28280~1.43397)和0.80479(0.92123~1.89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82,P〉0.05)。HDAC1蛋白在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以及癌变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83.33%,与对照组(46.67%)比较表达增强(P〈0.01)。[结论]HDAC1参与了砷中毒的发生发展,其蛋白表达增强可能是砷中毒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我国人群谷胱甘肽转移酶类(GSTs)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的易感性的关系.[方法]2007年,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1994~2004年关于谷胱甘肽转移酶T1(GSTT1)和谷胱甘肽转移酶M1(GSTM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研究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收集符合要求的文献7篇,其中关于GSTT1基因的文献5篇,累积病例379例、对照376例;关于GSTM1基因的文献6篇,累积病例432例、对照429例.GSTT1按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的OR值为1.31(95%CI为0.98~1.75),GSTT1基因多态和慢性苯中毒易感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GSTM1基因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的OR值为1.85(95%CI为1.10~3.12),GSTM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人群的GSTT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没有明显的关系,GSTM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某焦化厂248名焦炉作业工人,其中炉顶区作业工人99人,炉侧作业78人,炉底作业71人。120名与之相匹配的对照人群选自该厂非职业多环芳烃(PAHs)暴露者。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运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年龄、吸烟、饮酒和个人职业暴露史。[结果]炉顶和炉侧区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Olive尾矩(OliveTailMoment,OTM)经对数转换后分别为1.37±1.16和1.46±0.97,均明显高于炉底区和对照组(OTM分别为0.98±1.18、0.56±0.99),差异显著(P<0.05)。经调整年龄、吸烟、暴露等级等因素后,焦炉作业组中GSTM1(-)基因型和GSTM1( )基因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分别为1.36±1.15和1.15±1.10,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炉顶区作业工人GSTM1(-)基因型OTM明显高于GSTM1( )基因型(分别为1.56±1.08、1.09±1.25,P<0.05)。此外,在焦炉作业组中,GSTM1(-)GSTT1( )基因型OTM为1.44±1.13,明显高于GSTM1( )GSTT1( )基因型0.94±1.0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STM1( )GSTT1(-)和GSTM1(-)GSTT1(-)基因型OTM分别为1.36±1.10、1.28±1.1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炉顶作业工人中,GSTM1基因型可以明显影响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GSTM1和GSTT1基因存在交互作用,同时携带GSTM1( )和GSTT1( )基因型的焦炉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8.
GS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 转移酶M1(GSTM1)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研究方法和多重PCR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GSTM1和GSTT1缺失基因型的分布频率。 [结果 ]病例组中GSTM1缺失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OR =2 .18,95 %CI :1.0 2~ 4.67)。在男性病例中GSTM1缺失基因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P <0 .0 5 )。GSTM1与GSTT1在儿童白血病的发病中无交互作用。 [结论 ]GSTM1缺失基因型可能是儿童白血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男性患儿尤为明显 ;GSTT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儿童白血病无关 ;GSTM1和GSTT1在儿童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