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h(D)阴性外科手术患者临床用血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h(D)阴性患者的输血问题一直是临床输血的难题,而Rh(D)阴性外科手术患者常因输不上相合的血液而延误手术治疗,本文将3年来在我院住院手术的Rh(D)阴性患者用血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节段型肿瘤假体重建下肢负重长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接受3D打印节段型金属肿瘤假体重建骨缺损的患者71例, 男40例、女31例, 年龄(23.08±18.52)岁(范围10~63岁)。肿瘤类型:骨肉瘤49例、Ewing肉瘤9例、软骨肉瘤3例、滑膜肉瘤3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骨转移瘤2例、间叶源性低度恶性肿瘤1例。骨肿瘤Ennecking分期:Ⅲ期19例、Ⅱb期52例。肿瘤位置:股骨43例、胫骨2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绘制假体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假体-自体骨界面骨长入和假体负重能力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肢体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93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7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4±13.2)个月(范围6.6~65.4个月)。末次随访时无瘤生存50例、带瘤生存12例、9例因肿瘤进展而死亡。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结合3D打印导航模板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具有TKA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术前CT扫描、三维重建和下肢解剖参数三维测量;在三维模型上选择匹配合适型号的假体,根据患者股骨髁外形和假体匹配情况,采用CAD技术设计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模板、股骨远端+1 mm截骨模板、外翻+1°截骨模板、外翻-1°截骨模板、股骨远端4合1截骨模板等,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实物模板,以引导股骨远端精准截骨。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该新方法辅助完成16例(18膝)TKA手术(3D打印组),选取同期行传统TKA手术的16例(16膝)患者纳入常规手术组。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3~85岁,平均年龄(68.1±2.3)岁。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假体匹配、肢体力线恢复情况和手术疗效的差异。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常规手术组,两组术后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经术前三维规划预测的假体尺寸与实际尺寸一致,而常规手术组根据X线片二维图像预选假体型号,准确率仅为75%;3D打印组假体位置、型号匹配良好,常规手术组股骨假体悬挂1例、股骨皮质过度切割1例;两组下肢力线内外翻偏差≤3°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打印组94%vs常规手术组88%,P0.05)。结论将CAD结合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用于辅助TKA手术,可实现术前准确预选假体型号、术中精准截骨,方便可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的可行性,通过随访(≥2年)研究该术式的肿瘤学预后和功能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例接受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手术的患者,术前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性质、类型及累及髋臼的范围。随后,在计算机辅助下对肿瘤进行模拟切除,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所有患者术后均限制负重,术后1个月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术后6个月独立行走。术后随访,复查骨盆CT、MRI及X线片,肺部CT检查,评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功能评分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实现了对肿瘤的R0切除,随后完成自体股骨头回植联合常规假体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髋臼缺损,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术后均获得大于2年的随访,随访时间24~120个月。功能评分以末次随访的MSTS评价,5例患者末次随访功能评分为26~30分,平均为(28.2±1.6)分。随访影像学资料示:所有患者的假体均固定在位,未见髋臼假体移位、松动;未见关节脱位。所有患者均未见植骨不愈合、深部感染、术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最大程度地恢复了髋臼的正常旋转中心,结合常规多孔钽金属杯及常规髋关节假体的使用,从解剖学和生物学角度实现了假体的早期和长期稳定。随访结果提示该术式是安全、有效的,并获得了良好的髋关节功能,实现了髋臼周围肿瘤术后人工关节假体的长期生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胛带区骨肿瘤的保肢手术方法及相关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肩胛带骨肿瘤患者,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4岁(12~74岁)。肿瘤部位:肱骨上段21例,肩胛骨12例,锁骨2例;肿瘤类型:骨肉瘤10例,软骨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尤文肉瘤3例,纤维肉瘤1例,骨髓瘤1例,骨巨细胞瘤7例,转移瘤3例。按照Malawer等提出的手术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保肢手术方法:肿瘤假体置换8例,瘤段骨灭活回植4例,异体骨关节移植3例,自体腓骨移植2例,髓针骨水泥假体置换1例,Tikhoff-Linberg手术3例,瘤段肢体切除、上肢短缩再植2例,全肩胛骨或关节盂切除、肱骨头悬吊4例,部分肩胛骨切除6例,锁骨瘤段切除2例,其中16例作了化疗。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71个月(6~186个月),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6例,死亡9例,无瘤存活22例。按MSTS上肢功能评分标准,35例患者上肢功能评分平均为77%(40%~100%),上肢功能与手术切除范围密切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裂开4例,移植骨骨折2例,暂时性桡神经麻痹2例,肩关节半脱位3例。结论肩胛带区骨肿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情况、肿瘤类型及侵袭范围等因素决定切除范围并选择应用肿瘤假体置换、自体或异体骨关节移植、瘤段骨骨灭活回植及Tikhoff-Linberg手术等重建方法,可以达到控制肿瘤、稳定无痛的肩关节重建和保留良好的肘部与手部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3D打印订制假体置换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技术与1例临床结果。[方法] 1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前行3D打印订制假体置换,经充分准备后,行桡骨远端瘤段切除订制假体置换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4 cm×5 cm×6 cm桡骨肿瘤骨段,置入订制假体后,恢复软组织张力,关节匹配较好。患者术后第1 d复查腕关节X线片显示置入假体位置良好。术后切口愈合良好,1个月可行腕关节掌曲及背伸等功能活动。术后12个月患者腕关节功能活动明显改善,无疼痛不适症状,未再复发,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3D打印订制假体置换可准确重建瘤段切除后的骨关节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运用于重建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性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病灶内刮除灭活联合关节面下自体骨植骨及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重建术的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9~44(35.6±6.8)岁;5例CampanacciⅡ级,1例CampanacciⅠ级。软骨下骨受损范围比例为27.0%±8.0%。术前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软骨下骨受损范围比例。手术前后评估膝关节疼痛、下肢功能状况及膝关节活动度。术后评估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肿瘤学预后及并发症。同时建立3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为正常股骨、股骨远端瘤性骨缺损模型和3D打印多孔结构金属支撑假体联合关节面自体骨植骨重建瘤性骨缺损模型。采用髋关节-股骨肌肉多力负荷进行有限元分析各模型的力学差异。结果 患者随访12~27(25.6±1.2)个月,无失访。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术前[(2.6±1.5)分比(5.1±1.7)分]。国际骨肿瘤协会功能评分系统(MSTS)高于术前[(28.1±1.7)分比(25.6±1....  相似文献   

8.
下肢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和肢体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 TQ  Guo W  Yang RL  Sun X  Qu H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50-1555
目的 分析下肢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评估保肢后的肢体功能.方法 2003年11月至2010年1月,20例下肢肢体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接受保肢或截肢手术.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0岁.肿瘤位置:胫骨远端14例,腓骨远端3例,跟骨3例.肿瘤分期:ⅠB期3例,ⅡB期16例,Ⅲ期1例.除3例胫骨下端肿瘤截肢外,其他11例胫骨远端肿瘤行自体骨(4例)或异体骨(7例)踝关节融合手术,6例腓骨远端和跟骨肿瘤行自体骨重建手术.平均随访36.4个月.结果 5例异体骨踝关节融合和1例跟骨自体骨重建患者伤口延迟愈合,自体骨和异体骨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2例异体骨出现吸收和不愈合(其中1例截肢,另1例更换为骨水泥临时假体),1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术后11个月复发截肢,2例分别于确诊后22和48个月死于肺转移.患者2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2.9%和79.6%,12例高度恶性骨肉瘤的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70.0%.保肢患者功能MSTS评分为82%.结论 下肢肢体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整体生存情况相对较好,保肢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控制和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肿瘤切除术后联合应用LARS韧带和3D打印假体进行桡侧半腕关节重建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9月—2021年3月12例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联合应用LARS韧带和3D打印假体行桡侧半腕关节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19~63岁,平均41.8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巨细胞瘤10例,骨肉瘤2例。病程1~20个月,平均8.1个月。记录患者截骨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和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以与健侧上肢握力的百分比表示患肢握力,并测量腕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包括背伸、屈曲、桡偏、尺偏;影像学随访观察腕关节骨-假体界面上的骨长入及骨整合情况;记录腕关节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截骨长度5.0~10.5 cm,平均6.8 cm;手术时间180~250 min,平均213.8 min;术中出血量30~150 mL,平均61.7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52个月,平均30.8个月。影像学随访示所有患者均可观察到骨-假体界面上的骨长入及骨整合现象,并逐渐实现生物固定。随访期间腕关节稳定性、运动功能及活动范围良好,无关节炎、半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等。末次随访时Mayo评分和MSTS评分分别为(82.1±5.4)、(27.5±1.5)分,较术前(48.8±13.5)、(16.4±1.4)分均显著改善(t=-10.761,P<0.001;t=-26.600,P<0.001)。患侧握力达健侧握力的59%~88%,平均70.5%。腕关节ROM分别为:背伸55°~80°,平均65.42°;屈曲35°~60°,平均44.58°;桡偏10°~25°,平均17.92°;尺偏10°~25°,平均18.33°。结论 联合应用LARS韧带和3D打印假体是桡骨远端肿瘤切除术后重建骨骼及关节缺损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改善腕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并提高腕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四肢关节肿瘤假体在四肢大关节肿瘤手术治疗中的新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四肢关节骨肿瘤患者共6例,全部患者术前都对兴趣区域行CT扫描(层厚为1.0mm),获得平面图像信息,再通过三维重建,得到DICOM格式数据,将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中,编辑三维立体模型,在模型上确定截骨部位,并设计与剩余骨组织匹配的内置物假体,包括钛合金假体的孔径、密度及孔隙度,新的韧带附丽点。随访时利用国际骨骼肌肉肿瘤保肢(MSTS)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5个月,平均13.2个月,术后经X线片证实剩余骨组织与肿瘤型假体匹配良好,未见假体松动及骨溶解,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6例患者仍存活,各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最后一次随访时MSTS得分为17~28分,平均25.7分,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83.3%。[结论]通过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确定精确截骨范围,设计个体化关节假体,调整钛合金假体的孔径、密度及孔隙度,在假体上设计个体化韧带附丽点,使之接近正常生理解剖,术后关节功能良好,为治疗四肢关节骨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以往行肱骨上段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病例,评价术后功能及并发症.方法 36例肱骨骨肉瘤病例实施保肢治疗,其中33例患者接受关节内肿瘤切除(Malawer Ⅰ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3例患者接受关节外肿瘤切除(Malawer Ⅴ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结果 36例患者术后的中位随访期限为3年半(1~9年).并发症:2例非骨水泥固定的患者于术后2~3年出现了假体的松动、旋转,由于功能尚可而没有进行翻修手术;1名患者于假体柄部出现骨折,经外固定后愈合.肿瘤的局部控制:4例(10.8%)在术后半年~2年内因局部复发而接受肩胛带离断手术,1例术后1年发生骨转移,6例出现肺转移.7例(19.4%)出现转移的患者中6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33例实施关节内肿瘤切除(Malawer Ⅰ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后肩外展30°~60°,MSTS功能评分平均约23分.3例肱骨近端肿瘤关节外切除(Malawer Ⅴ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MSTS功能评分平均在20分左右.结论 肱骨近端肿瘤切除后人工假体置换可以保留完好的肘关节和手部的功能,并发症较少.肱骨近端高度恶性肿瘤行关节内肿瘤切除后局部复发率并没有明显增高,提示对多数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可以进行关节内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4年9月,共43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22例采用传统肿瘤切除联合定制肿瘤型铰链式假体重建(对照组),21例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试验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诊断、肿瘤分期、肿瘤直径、病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切除瘤段长度及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采用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保肢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切片示切除边界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2~77个月,平均36.7个月。试验组术中切除瘤段长度及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P=0.32;t=—0.76,P=0.45)。试验组:术后X线片复查示手术切除范围和重建效果与术前计算机模拟切除重建一致;2例(9.52%)发生并发症,其中免疫排斥反应1例、感染1例;术后1年2例(9.52%)骨肉瘤复发肺转移。对照组:术后6例(27.27%)发生并发症,其中假体周围骨折2例、感染2例、切口不愈合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术后1年4例(18.18%)骨肉瘤复发肺转移。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4,P=0.14;χ2=0.67,P=0.41)。末次随访时MSTS功能评分,试验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肿瘤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0;t=3.94,P=0.00)。试验组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为(115.45±12.25)°,对照组为(101.49±11.9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P=0.00)。结论与采用传统肿瘤切除联合定制肿瘤型铰链式假体重建相比,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个性化非限制性肿瘤型假体重建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临床疗效良好,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9月我科对12例股骨远端恶性肿瘤术前通过CT、MRI确定病变范围,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截骨导板及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待假体定制完毕后行肿瘤瘤段切除、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假体重建术。术后采用美国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80~270 min,平均200 min。术中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50 ml。12例随访12~50个月,平均21.9月。2例术后12、16个月因肿瘤肺部转移死亡,1例术后3个月肿瘤肺转移带瘤生存,1例(8.3%)术后1年出现关节假体周围感染。10例影像学示假体及钢板位置良好,无松动及骨吸收征象,股骨近端3D打印项圈固定在位,4例有连续骨痂形成;末次随访患肢功能状态良好,膝关节屈曲105°~135°,平均115°,伸直无受限,MSTS评分22~28分,(24.3±1.8)分。结论 3D打印辅助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置换技术在不增加手术创...  相似文献   

14.
恶性骨肿瘤由骨组织原发或其他恶性肿瘤转移引起, 一般具有体积较大、对周围组织侵袭程度深、异质性显著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1]。恶性骨肿瘤常发生于四肢、骨盆、脊柱等部位, 如骨盆肿瘤多侵袭范围大、与众多脏器关系密切, 不易完整切除, 广泛切除后患者局部解剖结构损伤大, 下肢运动功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对肿瘤切除和功能重建的要求甚高[2-3]。近年来, 随着新辅助化疗、放疗等医疗技术的发展, 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4-5], 保肢手术逐渐成为治疗骨肿瘤患者的标准手术方式。传统手术方案主要是术前依据影像学资料评估骨肿瘤的范围和安全边界, 结合术者的经验进行骨肿瘤病灶切除, 再通过标准组配式假体配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骨水泥进行肢体重建[6]。由于骨肿瘤具有异质性, 不同患者骨缺损形态不一, 个体差异较大, 手术方案的制定难以个性化, 因此可能因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或假体匹配度差等原因而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肿瘤复发、假体松动、移位等风险。目前, 个体化、精准化成为骨科、尤其是骨肿瘤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3D打印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 传统骨肿瘤手术方式逐渐改变[7]。3D打印技...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四肢长骨干的肿瘤,临床上保肢治疗常采用瘤段切除异体骨或自体骨重建骨缺损,但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重建存在骨愈合时间长、易感染、固定较为困难等问题。Abudu等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使用节段型人工假体(intercalary prosthesis)进行四肢长骨干肿瘤切除后的重建,但由于长骨干的肿瘤发生率不高,临床资料有限,尽管国外此种假体的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但总的例数并不多。目前,国内尚无节段型人工假体重建长骨干瘤段骨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报告。为熟悉其手术操作技术、明确手术治疗效果,我们近期对股骨、肱骨和尺骨骨干肿瘤应用节段型人工假体重建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并回顾性分析节段型人工假体的设计特点、优势和不足,目的在于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感染因素导致的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病例进行骨水泥固定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128例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失败接受骨水泥固定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71例、女57例, 年龄(33.5±15.4)岁(范围8~77岁)。128例患者中骨肉瘤73例、骨巨细胞瘤38例、未分化肉瘤8例、软骨肉瘤4例、Ewing肉瘤2例、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假体翻修部位:股骨远端假体105例、胫骨近端假体23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64例、假体部件损坏47例、肿瘤复发17例。经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后失败19例, 其中16例接受了二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术。主要观察指标为假体生存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流行病学数据、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128例初次骨水泥固定翻修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7±33)个月(范围6~326个月)。初次翻修手术后发生并发症25例(19.5%), 其中导致假体寿命终结19例(14.8%), 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假体翻修大段异体骨感染或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共22例肩关节或膝关节周围肿瘤的患者,大段异体骨保肢失败后,应用肿瘤型假体重建肢体功能。最初诊断包括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血管内皮瘤1例和鼻咽癌转移瘤1例。发病部位包括股骨远端15例、肱骨近端3例和胫骨近端4例。结果异体骨失败原因包括:骨折14例、感染6例、持久不愈合1例、合并骨折和感染1例。异体骨移植后平均随访154.2(63~293)个月,假体翻修后平均随访73.4(24~234)个月。90.9%(20/22)的患者最终肢体功能良好,MSTS功能评分为76.5%(60%~93.3%)。81.8%(18/22)的患者假体翻修手术成功,在翻修失败的患者中,1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为了改善功能经历了多次翻修手术,另1例股骨远端的患者,异体骨移植失败假体翻修后,由于假体近端松动而进行二次翻修——全股骨置换术,另外2例股骨远端的患者翻修后合并感染和骨折而截肢。结论异体骨重建因骨折或感染失败后,再次行假体翻修重建肢体功能是可靠的,并发症较低。翻修技术会影响重建肢体的功能。对于异体骨感染的患者,建议分期翻修重建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同种异体骨-假体复合物(APC)重建技术联合3D打印个性化非限制性全膝置换(TKR)治疗胫骨上段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5例胫骨上段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个性化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个性化手术组12例,采用APC重建技术联合3D打印个性化非限制性TKR治疗;常规手术组13例,采用常规手术+铰链式假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瘤段切除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力线偏移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率、膝关节活动度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ST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瘤段切除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手术组手术时间、术后肢体长度差和力线偏移度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术后1、3年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及MSTS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P 0.05)。结论与常规手术联合铰链式假体相比,APC重建技术联合个性化非限制性TKR治疗胫骨上段恶性肿瘤解剖匹配精度高,节省手术时间,能提供良好的术后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中使用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进行保膝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9月—2018年10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进行保留关节面的肿瘤切除重建术治疗的1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7~59岁,中位年龄44.5岁。骨肉瘤11例、纤维肉瘤1例,均为EnnekingⅡB期。肿瘤与关节面距离为5.5~8.2 cm,平均6.94 cm。术后观察患者切口愈合、肿瘤复发、有无假体周围骨折及无菌性松动等情况,使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并测定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6个月,平均54.5个月。截骨长度为14~26 cm,平均22.08 cm。除2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未发生累及假体的深部感染,无患者因假体感染行翻修手术。随访期间2例发生局部复发,3例发生远处转移,患者总无病生存率为58.3%。2例患者因肺转移死亡,患者总生存率为83.3%。1例患者因局部复发截肢,1例假体断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无菌性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总假体生存率为83.3%。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获得了满意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达95°~125°,平均110°;2例患儿因疼痛无法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恢复不理想,分别为50°和75°。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可接受的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6~30分,平均28分;患者均可不拄拐独立行走。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可以保留关节面,患者可获得良好肢体功能,减少假体无菌性松动风险,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的翻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技术和翻修原因,明确翻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假体生存和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33例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置换术后再次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16~67岁,平均33.1岁。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1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各1例。肿瘤部位: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11例。翻修术与置换术间隔时间为6~180个月,平均45.3个月。翻修原因:肿瘤局部复发2例,假体周围感染8例,假体无菌性松动7例,创伤后假体周围骨折伴松动1例,假体柄折断6例,假体铰链机构失败9例。6例假体周围感染者,将原假体取出后行二期假体翻修;其余患者均行一期翻修。翻修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其中2例残留髓腔长度短于翻修假体柄,用异体骨段移植复合假体植入。结果17例两次手术均于同一医院进行的患者,首次置换手术时间为(149.8±40.5)min,翻修术为(189.9±43.8)min;置换术出血量为(605.2±308.0)mL,翻修术为(834.1±429.9)mL;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6个月,平均45.1个月。2例行异体骨移植者分别于术后1年半和2年达骨性愈合。3例于翻修术后12~24个月死于肺转移;3例发生肺转移,随访期间带瘤生存。术后30例存活患者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0%;其中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5例,机械性并发症2例。7例发生假体失败,失败率为23.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翻修假体5年生存率为68.6%。翻修术前患者肢体功能根据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STS93)评分为57.1%±10.6%,术后6个月为73.6%±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关节定制型肿瘤假体的翻修主要原因是机械性问题和感染,翻修手术虽较复杂,具有一定并发症,但可保留大部分患者的肢体并恢复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