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一种因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出现的肠内菌种比例失调、菌种数量改变及肠内细菌(或毒素)移位的病理状态。脓毒症作为急重症监护室极为常见的高致死性综合征,是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而肠道菌群失调反过来会显著加速脓毒症的发展。肠道虽然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库和内毒素库,但临床医生在救治脓毒症致多脏器功能损伤患者时,往往会忽略肠道菌群失调所带来的危害,最终可能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本文简要地从脓毒症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损伤在动脉硬化(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AS的始动因素、关键环节。探明血管内皮损伤机制对于防治A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正光 《中原医刊》2006,33(22):60-62
血管内皮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作用的靶器官,其功能失调又构成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如何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对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血管内皮功能测定、血管内皮的保护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诱发因素、治疗与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分析住院病例4 966例,应用抗生素者486例,发生菌群失调42例.对42例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肠道菌群失调总发生率为0.85%,应用抗生素患者发生率为8.64%,≥60岁患者发生率为1.20%,<60岁患者发生率为0.22%.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菌群失调发生率50.2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发生率40.26%,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率42.30%,使用二种以下和三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2%和16.7%,抗生素应用1~(周)和2~4周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4%和18.1%.42例菌群失调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有原发基础病、年龄>60岁、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发生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是防治菌群失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失调与消化系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及其它微生物。这个生态系统是相互平衡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对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在外环境的影响下,机体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组成正常微生物群的微生物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为微生物失调。目前对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研究主要在对正常茵群的研究,现将近几年国内有关肠道菌群失调与消化系疾病文献的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是1989年Ferrara等发现的一种糖蛋白,其后VEGF成为生长因子研究的重点之一,其结构和功能也逐渐被认识。在体表损伤修复中VEGF起的重要作用逐步认识,本文对VEGF在体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是无菌的,但约2 h 后,细菌迅速从口腔及肛门侵入肠道,肠道内很快就可检出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菌种。随着新生儿开始进食,肠道内有更多其他菌群植入,约3 d 左右达到高峰。这些定植在宿主消化道,并为宿主所必需的微生物群落统称为肠道正常菌群。肠道菌群大致分为3类:①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双歧杆菌、类杆菌和消化球菌),具有肠道营养和免疫调节作用;②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肠球菌和肠杆菌)。在某些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低下、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放化疗等,这些细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新的优势菌群,导致肠道疾病;③病原菌,大多为过路菌,数量少,长期定植的机会少,一般不足以致病,一旦数量超出正常则致病。正常成年人胃肠道内细菌总重量达1 kg 左右,目前已认识的种群至少包括40个菌属的400~500个菌种,各菌群按一定数量比例组合,相互拮抗,相互依存,与人体和外部环境形成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肠菌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则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雁 《医学综述》2010,16(17):2573-2576
血管内皮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功能。高剪切力、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糖、高血脂及细菌外毒素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内皮细胞数量缺失及屏障功能异常。噻唑烷酮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雌激素及咖啡因有利于内皮损伤的修复。内皮祖细胞移植在内皮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介绍血管内皮的来源、功能、损伤因素及促进内皮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损伤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环节。内皮细胞受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内皮损伤的持续存在促使不稳定斑块形成、破裂以及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出现心肌缺血。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了内皮的损伤,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充分认识血管内皮损伤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关系,采取有效药物保护血管内皮,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是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谌登兵  欧造国 《重庆医学》1999,28(4):245-246
内皮损伤研究方兴未艾。为了探讨血管损伤与早发性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关系,分别随机抽取30只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和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测定其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清活力。结果显示:糖尿现鼠ACE高于对照ACE(980.02±132.18u/560.07±150.03u),糖尿病鼠CEC(2.52±0.67个/0.9ul)高于健康鼠CEC(0.72±0.2  相似文献   

11.
LP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烧伤后早期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ncndothelial cells,VEC)的直接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RF/6A135猴血管内皮细胞株和ECV—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为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oharide,LPS)浓度梯度组。观察不同时相点LPS对内皮细胞形态、脱氢酶活性的影响、VEGF表达、VE—cadherine的表达和LPS与VEC结合能力及对VEC中MAPK信号传导系统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LPS对VEC的形态影响明显。2.0μg/ml LPS可明显激活内皮细胞的线粒体脱氢酶活性,并有时间依赖性;刺激内皮细胞2~12h,可诱导VEGF的表达;刺激内皮细胞6~48h,VE—cadherine表达进行性下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LPS能与内皮细胞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LPS可诱导ERK1/ERK2和P38MAPK磷酸化。结论 LPS能与VEC结合并损伤VEC的功能和形态。LPS对VEC的作用还伴有MAPK系统信号ERK1/ERK2和P38的磷酸化,说明LPs可以诱导VEC的跨膜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颌面部软组织爆炸伤早期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受体F1t-1的表达和变化,探讨VEGF在上述损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的家兔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以KTY-04型雷管为爆炸源,复制颌面部爆炸损伤。选用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伤后6h、1d、2d、3d、5d和7d伤口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并与伤前组比较。结果 颌面部爆炸伤伤口组织中VEGF表达在伤后第一周内稳步上升,于伤后第1d起和伤前组比较,差异明显,伤后第3d开始,差异非常显著(P<0.01),伤后7d达峰值。VEGF受体Flt-1的表达则在伤后3d内与伤前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伤后5-7d其蛋白质的表达明显加强。结论 VEGF在颌面部爆炸伤后的表达与创伤愈合过程中新生血管形成的时间相似,其受体Flt-1的表达也多发生于此时期,说明VEGF参与调节了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血管再生阶段,对毛细血管的发生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保护机制.方法:采用Allen的Weight dropping法挫伤大鼠T10节段脊髓,于术后2、4、8 h,1、3、7 d经蛛网膜下隙导管各注入VEGF溶液(5μl/100 g),并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组作对照.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脱氧核糖核酸片段,检测脊髓损伤前后发生凋亡的脊髓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中未见凋亡细胞.生理盐水组于伤后4 h始出现凋亡细胞.VEGF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结论:VEGF可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损伤的脊髓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拮抗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台盼蓝排斥法计算细胞存活率,NADH氧化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109Cd血红素饱和法测细胞MT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化学比色方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同型半胱氨酸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LDH漏出量,增加细胞MDA含量,降低细胞SOD、GSH-Px活力。外源性MT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cy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抗氧化酶活力降低;凝血酶诱导MT生成亦明显抑制Hcy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和抗氧化酶损伤。结论Hey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细胞抗氧化酶活力,外源性给予或内源性诱导MT生成均可拈抗Hcy的内皮细胞损伤及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使得肿瘤患者得以长期生存,但其诱导的心血管并发症也愈发突出.高血压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最常见的副反应,由此引发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对肿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巨大.然而,现有指南对此类高血压的机制、发病特点、管理及治疗阐述甚少.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损伤对大鼠脊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两个受体(Flt-1、Flk-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Allen's重量打击法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急性损伤后大鼠脊髓VEGF受体Flt-1、Flk-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Flt-1、Flk-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12 h表达上调,24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300±20)g,随机分为A组(VEGF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手术对照组),其中A?B组建立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缺血前30 min经腹腔注射VEGF(50 μg/300 g体重);B组于缺血前30 min 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仅麻醉?开腹,不阻断血流?术后6 h,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E染色?ELISA法?比色法分别测定血肝功能酶?肝组织病理改变?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性?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含量?结果:A组应用重组VEGF后血肝功能酶以及肝组织MPO显著低于B组(P < 0.01),肝脏局部iNOS的活性降低,肝组织形态学无明显改变?结论:外源性VEGF能抑制肝脏iNOS的活性,缓解肝功能下降,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毛细血管新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量打击法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用马松三色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后毛细血管的新生情况,原位杂交法观察急性损伤后大鼠脊髓VEGF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引起脊髓组织中血管密度和血管分布改变,脊髓急性损伤后损伤局部出现短暂的血管新生过程。同时,原位杂交结果显示VEGFmRNA的表达上调,表达时间与血管变化的时间重叠。除了时间上的相互关联外,脊髓损伤后毛细血管新生与VEGF mRNA的表达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结论脊髓急性损伤可上调VEGFmRNA在脊髓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表达,有短暂的血管新生过程,损伤组织中VEGFmRNA的表达与其毛细血管新生的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采用1 g.L-1 CCl4在小鼠腹部皮下注射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在诱导后3、6、12、24、30、36、42、48、54 h,对肝组织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情况,采用赖氏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Cl4诱导后小鼠血清ALT、AST在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在36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在36 h时组织受损最为严重。模型组小鼠VEGF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24 h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结论 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过程中VEGF蛋白表达变化明显,VEGF在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