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s,AD)的发病率和全球经济负担都在显著上升[1]。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瀑布机制、血管机制和炎症(免疫)机制同为诠释AD病理机制的三大主流假说,但随着近20年的Aβ疫苗研究的不断失败,后2种学说的地位在不断升高。流行病学、病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已证实,包括糖尿病在内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AD的危险因素[2-3],糖尿病患者AD发病率更高,且AD患者脑内存在胰  相似文献   

2.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类型,约占50%,年龄≥65岁人群中AD的患病率为5.4%[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抗胆碱酯酶药物及针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iod protein,Aβ)的修饰疗法等仅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或延缓疾病进程,而不能逆转疾病进程。但AD早期干预可使疾病进程推迟5年,使AD患者减少57%,因此,A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是当  相似文献   

3.
痴呆症是一种常见老年性疾病,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AD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特征,主要的神经病理改变有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元纤维缠结(NFT)、脑萎缩和选择性神经元丢失。流行病学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AD患病率为2%~5%,以后每隔5年上升1倍,至85岁以上患病率高达47%[1],AD病死率也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增高[2]。在美国现有AD患者约400万,全球共约1800万[3],据WHO估计,至2050年该病患者将增至3000万。AD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家族性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较少见;散发性AD较多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能力下降,以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及行为障碍,最终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直至死亡[1-2]。AD已经成为老年群体中继心脏病、恶性肿瘤、脑卒中后第4位死亡原因[3]。相关研究统计,65岁以上人群AD发病率为5.14%[4],目前我国AD患者已经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AD患者将接近2000万[5]。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AD患者数量还会相应增加,给患者、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然而,对于AD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AD的研究一直处于火热状态。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前者更加活跃,后者功能下降。炎性衰老是伴随免疫系统改变而来的促炎反应状态慢性进行性升高的现象,在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老年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将就炎性衰老在AD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及认知功能下降,并逐渐丧失自理能力[1]。随着全球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预计2050年AD全球患病人数将达到1亿人。AD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中沉积、神经元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以及神经元缺失等[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NA代谢水平改变是AD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非编码RNA在AD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有望成为AD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正据2018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报道指出:截止2018年全球约有5千万痴呆患者,且数量还在持续增长,预计2050年将达到1.52亿。而痴呆患者中60%~80%是AD[1]。AD以进行性认知、记忆及行动能力损伤为主要临床特点;脑组织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沉积形成老年斑,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及神经元丢失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2]。近年来研究表明,Aβ为治疗靶点的药  相似文献   

7.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为神经炎性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相关研究表明,胆固醇代谢异常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脑内神经元胆固醇水平增高,可导致β淀粉样蛋白(Aβ)的生成增加,而Aβ的生成和聚集在AD的发病中起核心作用[1-2]。高胆固醇血症是发生AD的危险因素[3-4]。因此,人们对外周血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分离17例的诊断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动脉夹层分离 (AD)是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急症 ,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急性期死亡率高 ,未经治疗的 AD2 4h内病死率高达 2 1% [1 ]。AD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0 .5~ 1万 / 10万。 AD最常发生在 5 0~ 70岁的男性。由于 A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因此 ,掌握 AD临床特征 ,了解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对提高确诊率 ,进而为患者提供进一步治疗机会有重要意义。我院于 1993年~ 1999年共收治 17名AD患者 ,总结临床诊断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发病年龄为 33~ 84岁 ,平均 6 8.5岁 ,男 11例 ,女 6例 ,多数起病急 ,其…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AD),是由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撕裂,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剥离形成夹层。200多年前Mogagni首次报道了AD[1],过去由于受到诊疗手段的限制,AD大多在尸检中发现。AD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Marfan综合征以及心脏手术史等[2]。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AD的诊断率逐渐增高,然而国外资料显示,初诊误诊率仍高达38%,而且Stan-ford A型患者的死亡率仍超过50%[3]。AD是临床上胸痛症状的重要鉴别诊断疾病之一,由于AD起病凶险和早期病死率极高,而且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临床…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各国均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年龄有关的退行性疾病也随之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亦称早老性痴呆,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记忆和认知能力不同程度丧失,行为活动发生障碍。AD占65岁以上痴呆症患者的50%~75%[1]。其病理特征是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神经元纤维缠结和Aβ血管病,并伴有新皮质海马和脑的其他皮质下区中神经元及突触的弥漫性丢失。AD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细胞衰老、遗传基因改变、神经递质损伤和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AD病程较长,约3~20年,因此给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11.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常见类型之一,是一种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病理性tau蛋白形成及神经变性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上病理性改变可能与载脂蛋白E基因、AD家族遗传病史、饮食习惯、睡眠质量等因素有关[1]。AD患者出现不可逆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2]。  相似文献   

12.
<正>1 背景皮肤脂质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腺产生[1]。以往关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质形成细胞来源的脂质上,而皮脂腺来源脂质在AD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认识[2]。本研究目的在于从组学层面进一步揭示AD患者皮脂腺脂质的成分特征,明确存在皮脂腺功能失调可能是AD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轻度认知障碍(MCI)在中国的发病率为12.7%[1]。更为严重的是,若MCI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会有较高的风险发展成为阿尔茨海默病(AD)[2]。在一项对MCI患者9年半的随访研究中发现,其在5年内转化为AD的概率约为60.5%,并且随着认知能力的下降,其病情进展加快[3]。鉴于MCI与AD之间不可忽视的联系,MCI的  相似文献   

14.
<正>阿尔茨海默病(AD)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极高,是由多因素所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主要病理学特征为β样淀粉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由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原缠结。研究表明,在AD患者中,代谢减退早于认知功能障碍及这些病理改变[2]。而人体内的能量代谢主要来源于糖酵解。当糖酵解功能下降时,大脑会通过减少突触密度及产生高糖基化合物以加重AD症状,不仅如此,糖酵解途径与上述AD病理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我国进行的最新阿尔茨海默病(AD)经济负担研究表明,平均每位患者每年的社会经济花费高达19 144.36美元,2015年AD总花费达到1.677 4万亿美元[1]。因此,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AD已经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目前,载脂蛋白E(apoE)、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低认知储备是公认的AD危险因素。而近年来,心理应激与老年认知障碍的关系研究也已经  相似文献   

16.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80%,可导致认知功能受损[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中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AD患者约983万[2]。目前AD的常用治疗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这两类药物可改善症状,但不能逆转大脑神经元的损伤。因此,迫切需要对AD进行疾病修饰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D)病变物质基础与人体某些神经递质等相关物质的改变或失衡密切相关[1,2].与AD关系较为肯定的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类,而这些递质对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有特殊作用[3],如纹状体多巴胺(DA)水平同前额叶和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关系密切[4],可致葡萄糖代谢异常,从而诱发和促进老年斑(SPs)形成,最终导致AD.有关调查结果显示[5,6]:我国北方部分地区≥65岁AD患病率为4.2%,南方部分地区为2.8%.严重威胁老年人心身健康,使有效生命年缩短;而5-羟色胺(5-HT)与多巴胺(DA)神经递质在人体内的含量变化及特点与AD的确切关系仍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以南昌部分社区养老机构及医院为现场,进行AD患者血液中的DA、5-HT的含量检测,并探讨5-HT、 DA与AD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最常见的严重主动脉疾病,年发病率为(5~30)例/10万人,在美国每年约有1万例[1]。我国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发病率资料,但由于高血压控制率低,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美国。AD是一种高病死率疾病,未经治疗的AD患者发病48 h内平均每小时病死率增加1%[2],2周内病死率为80%。不同类型的患者病死率稍有差别,其中Stanford A型(A型)患者约2/3在急性期内死于夹层破裂或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多数患者死于发病后的早期,5年生存率约19%[3]。然而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病因[1],但两者的确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定[2].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D和VD患者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3].最近的生物化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都有脂代谢紊乱与老年期痴呆有密切关系的报道[4].为探讨VD和AD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及基在VD和AD病理生理中的价值,本文对VD患者和AD患者血清TG及TC进行检测,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养老院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8月南京江宁沐春园护理院AD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27)。对照组接受AD常规药物治疗、养老院常规养老护理服务及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每周训练3次,每次45 min,共训练6个月。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精神行为症状[采用AD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BI)评估]及生命质量[采用AD生命质量量表(QOL-AD)评估]。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BEHAVE-AD评分、BI评分和QOL-AD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P均<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干预后(P均<0.05);而对照组上述各量表评分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有效改善养老院A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命质量,值得在养老机构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