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及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和探讨心理护理治疗的方法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该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4名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分别观察并统计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前后患者的SAS评分情况和身体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康复状况明显比对照组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治疗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有利于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恢复身体健康的关键,对临床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依据患者护理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实施常规护理的34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心理护理的34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总结。结果: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较比参照组更优,护理满意度调查后分别为(97.1%)、(76.5%),组间数据检验后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住院期间的满意度会有所提升,临床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进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13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及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的护理方法和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实行优质的护理配合,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采取优质护理配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护理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深入地对患者在病情认识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掌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生活、心理服务,进行健康的教育宣传,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有16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有24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的有效率明显比观察组要好,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广泛推荐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效果进行讨论。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例,1组进行常规护理,2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情况进行比较后整理出以下结果:1组出现抑郁的患者7例,焦虑患者6例,暴躁患者8例,恐惧患者9例;2组抑郁的患者2例,焦虑的患者l例,暴躁患者1例,恐惧患者1例,P〈O.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崔雁辉  袁媛 《中国保健》2010,(11):99-100
目的观察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89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护理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急性发作期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模式。结果89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眼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视力变化不显著,全部术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急性期的抢救和护理后,积极的心理护理,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日康复出院,良好的出院指导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起到积极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春燕 《工企医刊》2012,25(4):14-16
目的 为探讨提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了47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 47例患者经治疗平均3.5天眼压降至适于手术的值,33例滤过性手术患者眼压为1.36~2.69kPa,19例获理想滤泡.结论 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加强急救、心理、滤过泡等护理明显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的干预成效。方法:分析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69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心理护理后的SAS。评分与SDS评分都明显优于治疗前。结论:针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采用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情绪与心理,从而有效提升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要点。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7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治疗护理,93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34例患者行虹膜周边切除术,48例患者行前房穿刺术。结果:175例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基本降至正常,缓解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做好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术前、术后护理,对减轻患者生理、心理痛苦及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优质护理在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所接收的8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分成优质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优质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眼压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且优质组干预后的眼压低于常规组干预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就护理满意度而言,优质组(95.5%)显著高于常规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压,值得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14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及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HAMA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的优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病痛,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患者尽快恢复,从身心双重角度回归社会,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4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及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HAMA及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的优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病痛,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患者尽快恢复,从身心双重角度回归社会,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部在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5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8例,实验组2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护理内容。比较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情况以及眼压测量值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实验组中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水平评分以及眼压测量结果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其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个体化护理模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能起到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相比于传统常规护理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眼压,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减少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的发生,促进眼部各项功能的恢复,同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间护理效果及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我院手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眼科手术护理方式,实验组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治疗及护理指标、术后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前房深度大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眼压较低、住院时长较短、护理依从性评分较高,实验组感染、角膜水肿、术后疼痛、脱水剂渗漏术后不良反应率(5.71%)明显低于参照组(25.71%),实验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总满意率(94.29%)远高于参照组(68.57%),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围手术期间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护理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4月在我院眼科进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例。按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法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A组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应用常规护理方法,B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方法,手术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对相应护理方法的满意程度。结果 B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手术期间经优质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且患者的满意度升高,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明显提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手术期间的配合程度进而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郑少吟 《中国校医》2018,32(5):361-362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的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19日至2017年3月19日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按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20.74±1.68)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18.53±2.11)分,患者的依从性为100.00%,满意度为96.67%,眼压为(2.17±0.11)kpa。上述各项结果,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0.05±2.45)分、(26.89±3.66)分、73.33%、66.67%、(4.82±0.33)kpa,观察组患者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分别=19.0092、10.8387、9.2308、9.0167、41.7267,P<0.05)。观察组患者负面情绪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焦虑评分,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负面影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见于老年人和女性易于发作,而此疾病会短时间内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痛苦。因此在患者入院治疗过程中,就临床表现的严重性,医护人员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患者主要表现为恐惧、忧虑、急躁、冲动、孤独和忧郁等等症状,需要通过建立比如良好的护患关系等等多种心理护理措施来舒缓和化解那些心理症状,便于治疗;手术成功后,应该着重进行家庭护理以及饮食护理,才能促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恢复和稳定。  相似文献   

20.
马英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320-3321
目的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效果。方法将进行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4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健康教育得分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日数低于对照组(p<0.001),健康教育得分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原发性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手术患者住院过程中,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