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进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二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术后1d、5d、7d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5d、7d颅内压观察组分别为(18.49±2.31)mmHg、(17.21±2.51)mmHg、(15.47±1.91)mmHg,对照组分别为(20.73±2.39)mmHg、(20.52±2.39)mmHg、(20.55±1.79)mmHg,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出现6例(8%),对照组出现12例(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标准(一侧)去骨瓣减压术。记录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NIHS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术前两组颅内压、NIH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NIHSS量表评分、颅内压检测结果均较术前改善,研究组颅内压、NHISS量表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可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聂晟  孙杰  赵继匡 《现代实用医学》2013,(10):1104-1105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双侧大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的变化.方法 21例弥漫性脑肿胀的颅脑损伤患者均先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力值,颅内压> 30 mmHg(1 mmHg≈0.133 kPa),且持续时间超过1h使用脱水剂不能降低颅压的,行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手术前后颅内压的变化.结果 21例患者术前颅内压为32~57 mmHg,平均(43.90±1.45)mmHg;术后30 min,颅内压为8~36 mmHg,平均(15.3 1±0.98)mmHg;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以及时 有效的降颅压,改善患者脑灌注.  相似文献   

4.
郑艳梅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46-47,50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在救治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患者均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良好率(35.5%)明显高于对照组(13.3%),观察组病死率(9.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1%)明显低于对照组(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在救治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预后情况,降低患者颅内压、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切口疝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不同时间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创伤出血的效果。方法 从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2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脑创伤出血患者中选择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接受颅骨修补术治疗,观察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后2个月内接受颅骨修补术治疗。对比2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颅内压及脑灌注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颅内压异常指数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脑灌注异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创伤出血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2个月内行颅骨修补术的疗效更佳,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促进颅内压和脑灌注复常,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治疗脑疝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95例脑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观察组和行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疗效相关指标、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应激状态。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2.1±10.6)min,出血量(101.8±18.8)ml,引流量(61.6±11.4)ml,颅内压(13.8±3.1)mmHg,意识恢复时间(2.42±0.56)d,CSS评分(17.5±2.7),血糖水平(5.8±0.8)mmol·L-1,均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23±0.88),GCS评分(13.8±2.4),MMSE评分(29.3±5.4),血胰岛素水平(13.2±2.3)IU·L-1,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地促进术后恢复,改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缓解应激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监测颅内压力参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平均压力反应指数(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 PRx)、平均颅内压波幅(Mean wave amplitude, MWA)对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记录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对比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临床资料及颅内压力参数ICP、PRx、MWA。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颅内压力参数ICP、PRx及MWA三者联合对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9.67%。预后不良组大骨窗占比、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颅内压力参数ICP、PRx、MWA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26例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76例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标准大骨瓣组),50例接受常规骨瓣减压术(常规骨瓣组);术后连续7 d观察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术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结果标准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第1、2、7天颅内压明显低于常规骨瓣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大骨瓣组患者GOS评分优良(良好+中残)率为71.1%,显著高于常规骨瓣组的4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颅高压、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第3、5、7天进行腰椎穿刺,监测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的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标准大骨瓣组术后第3、5、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20.53±3.64)mmHg、(18.59±2.81)mmHg、(16.34±2.16)mmHg,分别明显低于常规去骨瓣组(P<0.05)。两组术后预后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8%、63.3%,标准大骨瓣组术后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去骨瓣组(χ2=5.749,P<0.05)。标准大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1%(13/68),常规去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相比,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可以明显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脑挫裂伤的短期及长期疗效,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大小骨窗的疗效差别。方法104例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ed craniectomy,DC)治疗,观察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及头颅CT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形态改变以判定减压术的短期效果;分析3个月后Glasgow outcome score(GOS)预后评分以判定减压术的长期效果;按骨窗范围大小分为大骨瓣组和中等骨瓣组,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后,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于270 mmH2O以下,P<0.05;术后第3天、第7天颅内压与术前颅内压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手术后颅脑CT显示的中线移位程度与基底池形态较术前CT均有明显改善,P<0.05;中等骨瓣组术后第3天颅内压较大骨瓣组为低,P<0.05;但第7天颅内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伤后3个月随访结果:恢复良好50例(48.1%)、轻残16例(15.4%)、重残14例(13.4%)、植物生存3例(2.9%)、死亡21例(20.2%),而且统计分析得出中等骨瓣组预后优于大骨瓣组,P<0.05;大、中等骨瓣组的常见手术并发症急性脑膨出、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术后外伤性癫痫、切口疝、颅内感染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去骨瓣减压术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及改善CT影像学征象,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重残率,从而改善脑挫裂伤患者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早期进行中等骨瓣减压术的疗效优于大骨瓣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标准去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标准组及常规组。其中标准组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常规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1、3、7d颅内压值及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标准组患者在术后1、3、7d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O.01)。常规组术后脑积水及迟发性血肿发生率高于标准组(P〈O.05)。结论: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在有效降低重型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同时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共病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2周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共病状态的关系。结果 抑郁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比低于非抑郁组,影像学病变累及占比高于非抑郁组(P <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吸烟史、入院时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 <0.05)。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动脉闭塞型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其他TOAST分型组(P <0.05)。累及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未累及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胱抑素C[O^R=26.330(9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MALAT1)及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4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未伴有认知障碍)。对比两组血清MALAT1水平、TXNIP水平、MoCA评分、磁共振波谱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MALAT1、TXNIP水平与MoCA评分、磁共振波谱水平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MALAT1、TXNIP单独及联合预测认知障碍发生的价值。结果 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58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占比38.67%;研究组血清MALAT1、TXNIP水平高于对照组,MoCA量表各维度及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NAA1/NAA2低于对照组,Cho1/Cho2、Lac1/Cr2高于对照组(P <0.05);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血清MALAT1、TXNIP水平与MoCA总分(r =-0.623和-0.512,均P =0.000)、NAA1/NAA2(r =-0.459和-0.413,均P =0.000)呈负相关,与Cho1/Cho2(r =0.569和0.496,均P =0.000)、Lac1/Cr2(r =0.523和0.475,均P =0.000)呈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MALAT1、TXNIP及两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AUC为0.860(95% CI:0.796,0.924)、0.780(95% CI:0.703,0.856)、0.890(95% CI:0.834,0.945),敏感性分别为86.7%(95% CI:0.776,0.933)、78.3%(95% CI:0.711,0.863)、90.2%(95% CI:0.839,0.951),特异性分别为79.7%(95% CI:0.702,0.869)、71.2%(95% CI:0.612,0.798)、85.1%(95% CI:0.736,0.91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MALAT1、TXNIP水平呈高表达,两者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磁共振波谱水平密切相关,且两者联合可有效预测认知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机械取栓术能使急性闭塞的颅内大血管迅速而有效地开通,最大可能挽救低灌注区域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规备选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作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烟雾病实施脑血流重建术,精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合理的手术方案制订和准确的术中判断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复合手术适合处理颅内/外血管长节段狭窄和(或)慢性闭塞等复杂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文围绕上述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泌尿系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并分析合并重度牙周炎的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之间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内的不良事件中,溶栓组发生牙龈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系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泌尿系出血。[结论]尽管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重度牙周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会增加牙龈出血,但并未使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增加,而且,静脉溶栓还能够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3例,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研究组(发生1种或几种不良事件,230例)和对照组(无不良事件,283例).分析入组患...  相似文献   

17.
血压变异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过程中血压波动幅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的血压管理,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在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198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73例,年龄22~91岁,平均年龄(67.6±12.8)岁.根据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监测静脉溶栓开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化水平,评估指标包括均值(mean)、极大值(max)、极小值(min)、极差(max-min)、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等.在各基线资料的校正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压参数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溶栓前NIHSS分值、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平均溶栓前收缩压(So)、平均溶栓前脉压(P0)以及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最大收缩压(S.)、收缩压连续变化(SsV)、最大收缩压连续变化(Ssvmax)、舒张压最大值(Dmax)、舒张压连续变化(DSV)、最大舒张压连续变化(DSVmax)等为影响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病至治疗时间短、溶栓前NIHSS评分低、溶栓前收缩压值低,溶栓过程中连续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率低为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静脉溶栓预后与溶栓开始时的收缩压、脉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异率直接相关.血压的变异率越大,即血压的波动越明显,对预后越不利.维持稳定的血压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0
目的探讨房颤栓子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12月房颤栓子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行急诊取栓患者34例(房颤组),其他原因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急诊取栓患者48例(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INR、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术后去骨瓣减压、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分析,分析房颤致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房颤组术前NIHSS评分及术前INR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取栓次数均少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在TOR、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去骨瓣减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非房颤组在术后7 d NIHSS改善总有效率和术后90 d mRS恢复良好率上优于房颤组,但是在细分亚组中均无显著优势。结论房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相对较重,动脉支架取栓治疗该类患者效果良好,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分析易复发和稳定颅内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特征差异,为临床缺血性卒中复发预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前瞻性纳入了42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年龄60.38±10.97岁,男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发病4周内行首次3D hr-VW-MRI检查,3个月后行随访3D hr-VW-MRI检查。基于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定量特征,形态学特征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偏心指数及强化率。对比分析复发组与稳定组各个定量特征之间的差异。 结果:复发组患者11例,稳定组患者31例。形态学特征显示,复发组的斑块体积、偏心指数、责任斑块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责任斑块整体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稳定组(P均<0.05)。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最小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在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能够有效评估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复发性卒中患者的斑块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预防卒中复发提高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606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试验组274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63例)治疗,并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生存质量、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治疗21d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21、60、90d的症状和体征(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确切疗效,作用靶点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和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