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55例2型糖尿病(DM)患者、25名正常对照者,分别用ELISA法、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提示sICAM-1、hs—CRP可能与2型DM患者颈动脉IMT的增厚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萍  秦明群  许连静  于健 《山东医药》2011,51(37):42-4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牙周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ELISA法测定60例T2DM合并牙周病患者(T2DM合并牙周病组)、50例T2DM患者(T2DM组)、40例单纯牙周病患者(牙周病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RP、ICAM-1水平。结果 T2DM合并牙周病组血清CRP、ICAM-1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牙周病组,尤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ICAM-1可能与T2DM合并牙周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4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将糖尿病患者分为:IMT正常组(30例)、IMT增厚组(28例)、斑块组(50例);将斑块组再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6例),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组sICAM-1水平逐步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5)。血清sI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及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90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组、微量白蛋白尿(MA)组、临床白蛋白尿(CA)组,分别测定血、尿MCP-1与血sICAM-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与30名健康对照组(NC)比较。结果NC、NA、MA、CA组间的血MC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与UAER均呈正相关(r=0.891,P〈0.01;r=0.583,P〈0.01);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与血hsC-RP均呈正相关(r=0.723,P〈0.01;r=0.625,P〈0.01)。结论尿MCP-1及血slCAM-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程度有一定关系,可作为肾脏损害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CVD)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约占其总死亡率的70%~ 75%,且糖尿病患者CVD的临床表现更隐蔽不典型[1].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损害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许多学者认为AS不是糖尿病的结果,它们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即胰岛素抵抗(IR)、内皮功能紊乱、血管炎症.近年来,AS被看作由内皮功能紊乱和炎症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动态进展性疾病[2].本文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变化及瑞舒伐他汀钙对其干预,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10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58例),无大血管并发症组(46例),并选取39例非糖尿病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老年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清RBP4、s VCAM-1。结果 1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RBP4、s VCAM-1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和对照组,无大血管并发症组高于对照组(P0.05)。2血清RBP4与s VCAM-1、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正相关,与HDL-C显著负相关(r=-0.169,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BP4、s VCAM-1、TG、LDL-C是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RBP4与s VCAM-1在老年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GRACE评分之间的关系,评价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评估NSTEACS患者危险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NSTEACS患者进行GRACE评分,评分≤108分为低危组,109~140分为中危组,140分为高危组;随机选择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浓度,比较高、中、低危组与对照组中各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各项指标与GRAC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及对照组之间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两两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与GRACE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8、0.561、0.526)。结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GRACE评分有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评估NSTEACS患者危险程度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25例经体检证实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的表达与心力衰竭的分级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VCAM-1和ICAM-1呈正相关,其他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ys-C、VCAM-1和ICAM-1高表达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VCAM-1和ICAM-1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1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7例。3组均行ACS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辛伐他10mg/d,B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d,C组给予辛伐他汀40mg/d,均每晚口服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血脂变化、血清hs-CRP和ICAM-1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清hs-CRP和ICAM-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血清hs-CRP和ICAM-1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hs-CRP和ICAM-1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和ICAM-1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内的炎症。辛伐他汀剂量的升高,其抗感染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 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常规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如血压未达标则加用缬沙坦和比索洛尔至血压达标.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d,连用4周.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和ICAM-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4周血清hs-CRP和ICAM-1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周,瑞舒伐他汀组的血清hs-CRP和ICAM-1水平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1267,P=-0.0333; t=5.7905,P=-0.0000).结论 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ICAM-1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炎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缺血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容积的大小分为3组,分别在就诊时(距发病不到72h)、距发病1、4周时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ICAM-1、CRP浓度,并收集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1)在脑梗死发病早期,患者血清ICAM-1、CRP浓度与脑梗死容积呈正相关,(P<0.05)。(2)大容积梗死组及中等容积梗死组在发病1周时与发病早期相比较两指标均明显下降,恢复期与发病1周时比较仍有明显降低(P<0.01)。而小容积梗死组只有CRP水平较前下降(P<0.05),ICAM-1浓度在整个病程中变化不明显。(3)脑梗死组在发病72h内、1周时两指标均较对照组高,而到恢复期时只有CR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CAM-1、CRP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梗死容积密切相关,其变化反映脑梗死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伴或不伴动脉粥样硬化)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2型糖尿病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组较2型糖尿病患者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呈正相关。结论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对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特殊的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樊华 《实用老年医学》2013,(12):1012-101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合并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将112例T2DM患者分为2组,合并有血管并发症的为A组(n=51)、无血管并发症的为B组(n=61),并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53),观察并比较各组hs-CRP及血糖、血脂、血压等相关临床指标水平。结果A、B组的hs-CRP、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A、B组之间hs-CRP、HbA1c、FPG、TC、TG、LDL-C水平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hs-CRP与HbA1c、TG、TC、LDL-C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hs-CRP在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监测hs-CRP有利于临床判断T2DM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72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22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D组)3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hsCRP浓度,比较T2DM各组与对照组的hsCRP水平.结果 T2DM各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UAER的增高而升高.结论 hsCRP为DN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且随DN病程的进展,hsCRP水平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T2DM )发病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慢性亚临床炎症可能与IR并进而发展为T2DM有关〔1〕。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2〕;是参与炎症或急性时相反应的主要蛋白。本研究旨在探讨CRP与老年T2DM时IR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CRP在老年的T2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预后价值。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老年T2DM患者94例,其中男46例,女48例,年龄60~87岁,平均68 2 1±5 92岁;糖尿病肾病(DN ) 45例,非DN 49例;均为我院2 0 0 1年1月~2 0 0 3年6月门诊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  相似文献   

16.
细胞间黏附分子-1是一类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的糖蛋白,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近年研究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糖尿病肾脏组织表达显著增加,可促进细胞的黏附和浸润,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研究将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T2DM大鼠肾脏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对糖尿病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大鼠2个月后,腹腔注射30mg/kg 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螺内酯治疗(R)组,检测第16周FBG、Cr、24hUAER、肾重/体重(×10^-3);并用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检测16周后大鼠肾脏ACE2和ICAM-1表达的改变。结果第16周末DM、R组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C组(P均〈0.01);R组ACE2水平高于DM组(P〈0.01),ICAM-1水平低于DM组(P〈0.05)。结论螺内酯通过增加肾脏组织ACE2的表达、降低ICAM-1的表达而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SAP患者84例,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综合疗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及CRP和ICAM-1水平,探讨乌司他丁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有效率〔92.86%(39/42)〕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34/42)〕(χ2=2.615,P<0.05);治疗前两组实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指标均有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第3、7天,观察组CRP和ICA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6例(14.29%)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7例(16.67%),两组差异显著(χ2=0.091,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老年SAP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 VCAM)-1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年人血清标本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二组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结果二组中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s ICAM-1和s VCAM-1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s ICAM-1和s VCAM-1高表达,二者的上调参与病变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20.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CD54)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与结肠癌、肝癌、胰腺癌等肿瘤的转移有关。但ICAM-1在胃癌进展和转移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㈩。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胃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胃癌组织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其在胃癌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