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治疗侵及侧颅底的各种病变而作的侧颅底手术目前仍是临床中的一个难题,由于其部位隐蔽,解剖复杂,不易早期诊断,且易误诊误治,本文就15例侵及侧底的咽旁间隙占位的诊断,治疗,注意事项并发症等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2.
口咽旁间隙肿瘤CT诊断(附11例分析)福建省立医院CT室郑晓红,刘小波,刘宝金陈婉贞,陈凤英,顾翠英口咽旁间隙肿瘤采用CT检查可以较清楚地了解肿瘤所在的部位、受累范围,井可作为初步提供良、恶性肿瘤的依据,为手术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现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部良、恶性病变的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鼻咽部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部良、恶性病变,着重就鼻咽部良、恶性病变的MSCT影像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恶性病变23例,平扫表现为全部出现咽隐窝变浅或消失,绝大部分病例显示病灶侵犯咽旁间隙及邻近组织结构,11例出现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侵犯;16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病灶出现不同程度强化。良性病变12例,表现为单纯的咽隐窝膨隆或后顶壁增厚,病变边界多较清楚,一般不侵犯咽旁间隙.结论:MSCT能很好地显示鼻咽部、颅底和淋巴结等结构,对鼻咽部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头颈部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常涉及侵犯咽旁间隙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在影像学上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病情的重要参考依据[1]。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我们回顾分析收治的累及咽旁间隙5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MRI资料,以探讨咽旁间隙的MRI信号特点对肿瘤病变的参考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神经源性肿瘤占66%。全部患者随诊6个月至8年,2例良性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治愈;2例恶性肿瘤死于术后1年5个月及2年6个月,其余均一次性手术治愈。结论CT及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径路选择有重要价值。手术径路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等而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颜面部疾病患者应用CT扫描诊断技术的最佳角度的选择。方法采取不同的扫描方法,以便能最清晰的显示病变,多采用轴位扫描,层厚2mm,层距3—5mm,能清晰显示咽隐窝及咽旁间隙的改变。如怀疑眶底后及颅底侵犯,加扫冠状位,这样能显示颅底骨质有无破坏,颅内有无侵犯。以上扫描用多窗宽多窗位观察。结果①老年患者多采用轴位扫描,角度是17°~20°;②外伤患者应采用完善位扫描;③颅底骨折患应用轴位扫描。结论:选择合适的扫描角度,是诊断病变部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物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咽旁间隙肿物的病例。结果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病史0.5~5年,误诊率高。咽喉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确诊。所有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肿物均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咽旁间隙肿物因位置深在,改床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目前,手术切除肿物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乳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病变是乳腺良性上皮性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发生在乳腺导管不同部位的乳头状病变,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这类病变在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容易混淆,难以正确诊断和处理。鉴别和认识本病非常有必要。现就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分类、病因、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复习文献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附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DFI对135例附睾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直观、迅速的显示附睾炎的细微病变、病变部位及病变范围,还可以通过CDFI观察病变区彩色血流信号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丰富的资料。结论CDFI具有操作简便、迅速,无创伤,及动态监测临床治疗转归等独特优势,对附睾炎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预后。方法:对1例咽旁间隙肌上皮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和光镜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不典型,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肿瘤主要由具有肌上皮细胞,导管上皮细胞等组成,Calponin,p63,GFAP,S-100,α肌动蛋白,波形蛋白等表达阳性。结论:咽旁间隙肌上皮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有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和复发的潜能,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1.
面侧深区肿瘤一般多发生于腮腺深叶、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及颅底等部位。肿瘤可为良性或恶性。较大者可同时波及二个或二个以上解剖区域。目前,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诊断这些部位的肿瘤并不困难。但由于面侧深区外侧存在着下颌角、下颌升支、颧骨及颧弓等骨性阻挡。因此,给肿瘤的手术摘除增加了很大困难。我们都知道,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诊断胆囊小隆起性病变具有显著的诊断符合率,它不仅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数目、形态以及血流信号,还能动态监测病变的发展。为早期诊断与鉴别提供了依据。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我院超声检查106例胆囊小隆起性病变诊断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胶囊内镜在提高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  范红  何旭  周雁  王芸  万平 《云南医药》2007,28(3):215-21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在16例患者中检出小肠病变13例(81.26%),其中明确出血原因或部位者10例(62.5%),3例发现病变但不能肯定出血是否与此有确切关系。在明确出血原因或部位的10例病人随后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6例行剖腹手术,结果与胶囊内镜诊断所提示的出血部位或原因相吻合,另有2例近期内无消化道出血病人未检出病变。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特别是近期有活动性出血病人有较高的检出率,安全无创,可以作首选的检查方法,结合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可弥补其检查中的不足,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CT在尘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尘肺的60例患者的诊断状况,所有患者都进行胸部X线片和螺旋CT检查且影像资料保存完整。结果尘肺患者的胸部螺旋CT对病变部位的显示较X线片更为清晰,病变部位的形态、尺寸大小以及分型相对比较明确。结论通过螺旋CT的检测方法可以提升对尘肺的诊断效果,能更好的弥补X线胸片诊断中的不足,提升尘肺诊断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5.
<正>咽旁间隙肿瘤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处置困难。对笔者所在医院自1990~2008年手术治疗37例资料完整的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要点及颈侧径路切除术的技巧。方法:对本科10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CT或MRI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9/10),均行颈侧径路切除术,伤口Ⅰ期愈合,随访3个月~4年,无复发,其中9例症状解除,1例遗留咽部异物感。结论:CT或MRI检查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颈侧径路切除术安全,创伤小,恢复良好,为良性肿瘤或者包膜完整的低度恶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经B超及手术病检确诊的46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进行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病变性质。结果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的判定比较准确,并可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初步诊断。结论B超诊断胆囊内隆起性病变是可靠的,是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及胃黏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指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后者要注明病变部位。钡餐X线作为胃病诊断的常选方法,其优点是: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少,无接触传染,可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各部的形态、轮廓、位置、张力、蠕动等。并可了解临近脏器对胃的影响。钡灌肠检查主要是用来诊断结肠病变的一种方法,即从肛门插进一个肛管、灌人钡剂再通过X线检查,诊断结肠肿瘤、息肉、炎症、结核、肠梗阻等病变。  相似文献   

19.
肺野交界性肿块阴影指发生在交界部位且有块状影像的病变(肺与纵隔,肺与胸壁,肺与横膈等交界部位)。胸部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是全身最适合X线检查的部位。X线发现的此类肿块,可能是肺内也可以是肺外肿块,极易误诊,现将其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肺野交界性肿块阴影指发生在交界部位且具有块状影像的病变(肺与纵隔,肺与胸壁,肺与横膈等交界部位)。胸部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是全身最适合X线检查的部位。X线发现的此类肿块,可能是肺内也可以是肺外肺块,极易误诊,现将其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