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常老人认知电位P300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知电位P300(CognitiveEvokedPotential-P300),由英国人Sutton首先发现并创用[1]。目前在欧美精神科、心理学专业机构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为取得我国正常老年人P300的资料,作为今后研究老年精神病人P300的基础,最近我们应用丹麦Con-certo16道脑电生理仪,对正常老人P300进行了检测。研究方法 一、测试对象 本组40例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63~86岁,平均74.4±5.7岁。教育年限(Ed)0~25分,平均9.7±4.7分;认知功能筛选量表(CASI)59~99分,平均91.8±7.9分。所有被试者均为身心健康的本中心职工以及社区志愿者,本组入选对象既… 相似文献
2.
6至9岁正常儿童P300认知电位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300认知电位是指当被试者辨认“靶刺激”时,在头皮上记录到的一种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其中P3的潜伏期大约为300毫秒,故称P300。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P300与认知过程有关,故又称“认知诱发电位”或多件相关电位。由于P300是目前公认的人的认知、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客观电生理指标,并有可能成为人脑研究的突破口,故而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在本市市、区重点和普通小学各一所中选择学习成绩及格以上,体格健康,绘人试验,智商(IQ)>85分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均按实足年龄计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抑郁症患者认知电位P300的特点.方法 选取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无家族史与有家族史各67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67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认知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 ①3组间N2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家族史抑郁症患者N2潜伏期[(208.40 ±33.05) ms]较无家族史者[(193.55±40.01)ms]及正常组[(189.33±51.13)ms]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 (3.38±5.52) μV]相比,无家族史组[ (2.47±1.87) μV]与有家族史组[(2.36±2.10) μV] N2波幅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未发现二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抑郁症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且有家族史者受损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判价值。方法采用P300检测病例组6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经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测评再分为多发性脑梗死痴呆组38例,多发性脑梗死非痴呆组22例),30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痴呆、非痴呆组两组之间以及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P300结果;采用TCD检测病例组6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析颅内动脉各血流参数变化,并与P300潜伏期、波幅作对比分析。结果①P300检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P300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均P<0.05);痴呆、非痴呆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痴呆组与非痴呆组间P300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CD检测:总异常率为93.33%。符合血管狭窄36/60例(60.0%)、狭窄后慢性闭塞性改变12/60例(20.0%)、动脉硬化性血流改变32/60例(53.33%);流速正常12例。痴呆组和非痴呆组两组间TCD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D血流速度与P300潜伏期具有相关性。结论 P300对认知功能的评定优于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P300、TCD联合检测是评判认知功能的良好指标,为脑梗死后患者血管性痴呆的早期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认知性电位P300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认知性电位P300主要指标尤其峰间潜伏期的变化,推断其是精神分裂症素质性指标,还是状态性指标。方法对35例精神分裂症和35名正常人CZ、C3、C4电极位置的P300进行对照研究。并进一步观察药物治疗1月达临床缓解后,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成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在CZ、C3、C4点P3波幅低(P<0·01);N2潜伏期延长(P<0·01);P2-N2峰间潜伏期延长(P<0·01或0·05);N2-P3峰间潜伏期缩短(P<0·01)。P2潜伏期延长仅出现在CZ、C4点(P<0·05)。经1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达到临床症状缓解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在CZ、C3、C4点仍显示P3波幅显著降低(P<或=0·01);N2潜伏期延长遗留于CZ、C3点(P<0·05);N2-P3峰间潜伏期缩短遗留于C3点(P<0·05);P2潜伏期延长遗留于C4点(P<0·05);P2-N2峰间潜伏期在各位点差异均不再有显著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较治疗后C3点P2-N2峰间潜伏期明显缩短,恢复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P3波幅低平,P2-N2峰间潜伏期延长,N2-P3峰间潜伏期缩短;P3波幅低平、N2潜伏期延长和N2-P3峰间潜伏期缩短在治疗后遗留于不同脑区,可能是反应精神分裂症家族大脑异常的素质性指标;P2-N2峰间潜伏期延长随临床症状的改善而改善,可能是代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脑功能紊乱的状态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点。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舢对2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测。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P300的异常率61.9%;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较健康对照组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降低(P〈0.05)。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友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对107例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其中轻度脑白质疏松37例,中度脑白质疏松38例,重度脑白质疏松32例),5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3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P300检测和MMSE检查。结果:脑梗死合并脑由质疏松症患者较对照组MMSE分值降低(P〈0.01),P300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降低(P〈0.05)。单纯脑梗死患者较对照组MMSE分值降低(P〈0.05),P300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降低(P〉0.05)。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较单纯脑梗死患者,MMSE分值降低(P〈0.05),P300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降低(P〉0.05)。脑梗死合并轻、中0重度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组间比较MMSE分值降低,P300潜伏期延长(P〈0.01),但波幅降低捉轻≮重度脑白质疏松症患者(P〈0.01)。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组P300潜伏期与MMSE分值间呈负相关(pz:r=-0.4072,cz:r=-0.4137,P〈0.01),P300波幅与MMSE分值间未发现有相关性(P〉0.05)。结论:P300潜伏期可客观评价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焦虑症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焦虑症(AD)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0例AD患者和30名健康成年人(NC组),应用脑诱发电位仪进行P300检测。结果与NC组相比,AD组Pz点P3潜伏期后移,NC组为(326±16)ms,AD组为(339±19)ms(P<0.01);P3波幅降低,NC组为(6.0±1.9)μV,AD组为(4.5±2.2)μV(P<0.05);非靶P2波幅降低,NC组为(3.8±0.9)μV,AD组为(1.7±0.8)μV(P<0.01)。结论AD患者P300变化诸特点值得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性痴呆患者脑CT与听觉认知电位P300的变化,探讨对老年性痴呆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脑CT和听觉认知电位P300检查,结合神经心理学测试,对3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测试.结果听觉认知电位检查发现患者的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降低;CT测量外侧裂宽度和额角指数明显升高,反映了以额颞叶为主的脑萎缩.诱发电位和脑CT检查结果均与患者的痴呆程度呈显著性相关.结论利用脑CT和听觉认知电位P300,结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可从形态、功能和神经心理学角度对老年性痴呆患者作出确切评价,是早期发现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特点。方法 应用HDI- 5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形态、性质 ,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 ,血流动力学改变。脑梗死患者 2 0 7例 ,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基底动脉供血组。对照组 45例 ,为同期住院非脑梗死患者。结果 皮质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 90 .9% ,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皮质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 >50 %的发生率为 2 1 .2 % ,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皮质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 >50 %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 ,皮质脑梗死与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急性脑梗塞患者20例,应用纳络酮治疗,并与维脑路通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为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塞优于对照组,该药具有较好的催醒作用起效迅速,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副作用小,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较有效制剂。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探讨脑梗塞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ED)变化的机制。②方法检测了32例脑梗塞病人和35例健康查体者ED,同时测定了红细胞内钙、镁浓度及红细胞膜Na+,K+-ATPase,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③结果脑梗塞病人红细胞滤过指数(FI)和红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8.07,16.08,P<0.01),红细胞膜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t=4.04,11.92,P<0.01),红细胞内Mg2+浓度及红细胞膜Mg2+-ATPase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t=0.38,1.83,P>0.05)。④结论红细胞内Ca2+浓度增高及红细胞膜Ca2+-ATPase活性降低可能是导致脑梗塞病人ED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病人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丁建琦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4):389-391
①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 (IR)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ATCI)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血浆脂质含量的关系。②方法 测定ATCI病人及正常对照组空腹血糖 (FPG)、空腹血清胰岛素 (FINS)及血浆脂质成分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对ATCI病人ISI与血浆脂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③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TCI病人FINS显著升高 (t=7.2 9,P <0 .0 0 1) ,ISI显著降低 (t=6 .2 0 ,P <0 .0 0 1)。ATCI病人IS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 1呈显著正相关 (r =0 .4 2、0 .34,P <0 .0 1、0 .0 5 ) ;而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的负相关 (r=- 0 .39、- 0 .2 8,P <0 .0 1、0 .0 5 )。④结论 ATCI病人存在IR ,且IR与多数血浆脂质成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体积的脑梗死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以及在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血浆(D-D)水平的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2)对恢复期病人进行血浆(D-D)水平的检测,根据恢复期血浆(D-D)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升高将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较急性期下降者与恢复期病人血浆较急性期升高者的预后进行比较,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死病人(D-D)水平的检测可做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含量的动态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了解脑梗死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DM)含量变化并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②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5 8例脑梗死病人和 4 5例正常人血浆ADM的含量。③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ADM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 (t=2 5 .4 ,P <0 .0 5 ) ;脑梗死病人血浆ADM水平 3d内升高 ,第 7天达最高 ,第 14天仍高于对照组 (F =19.6 ,q =6 .37~ 11.37,P <0 .0 5 )。 ④结论 ADM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出血与脑梗死病人血浆溶血磷脂分子含量变化的特点,探究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脑出血病人68例、脑梗死病人80例,测定其发病24h和1周时血浆溶血磷脂酸(LAP)及相似磷脂(AP)的含量。以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病24h时,脑梗死组血浆LPA与AP含量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t=3.54~6.51,P〈0.01);发病1周时,脑出血组血浆LPA与AP含量高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4.71~7.82,P〈0.01)。结论脑出血与脑梗死发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两者治疗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瘦素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①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瘦素、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②方法60例脑梗死病人,入院后第2天抽取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同时检测21例健康成人血清作为对照。③结果脑梗死组瘦素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6.67,t=4.65,P〈0.01)。④结论急性脑梗死存在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瘦素水平增高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标志。白细胞介素6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臻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2):17-19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例老年慢性脑供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片治疗,实验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脑血流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63%,实验组患者为81.2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在脑小血管病(SVD)病人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将103例SVD病人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应用MoCA量表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总分为(18.08±3.16)分,MMSE总分为(25.53±2.91)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