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新的研究表明,吸入受污染的空气后2小时即可引起血压升高,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即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虽吸入受污染的空气2小时,对健康人群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对原有高血压及心脏病患看可诱发心脏病发作或脑卒中的发作。我国是高血压患者最多的,且受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机关干部身体健康状况,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方法对2001-2003年机关干部健康体检资料与5年后随访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对比。结果机关干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由5年前2001年到2003年调查逐年增加趋势,经过5年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体育锻炼,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明显下降。结论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经过健康卫生保健知识普及教育,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可预防和可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两种疾病。随着肿瘤心脏病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关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也逐渐为大家所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根据其是否可控制通常分为可变的危险因素及不可变的危险因素。现就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肿瘤的作用及现有研究机制做一阐述,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进行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及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对评估工具的适用人群、纳入的危险因子、结局指标和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以期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肾功能不全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外,一些非传统的危险因素如甲状旁腺激素异常升高、糖基化终产物等也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肾功能不全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和防治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心血管内科医师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耱及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即使上述主要危险因素得到很好防治,也未能完全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存在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除了要重视主要危险因素,也要对剩余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治疗,这样我们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问题,现就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和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显示,有效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血脂,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然而,仍有较大比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无已知的传统危险因素。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心血管疾病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以寻找可以更好的评估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心肾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衰竭(CRF)的突出并发症,肾衰晚期43.6%的病人死于心脏病.在终末期肾脏病(ESRD),左室肥厚和冠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75%和40%.半数ESRD病人透析后两年内出现心肌梗死,死亡率也相应升高.单纯肾功能轻度的下降即可导致心血管病风险和死亡率上升.美国心脏病学会(AHA)近期指出: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都是心血管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功能减退还给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脉介入(PCI)、冠脉搭桥术(CABS)和纤溶治疗带来不良后果.而心衰后促使慢性肾衰发展的危险因素尚无定论,不过心衰病人常伴有肾功能的下降,且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无明确心血管疾病人群的临床资料,应用心血管疾病高危病人筛查量表,对入选人群进行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结果共入选符合条件的对象500例,男、女各250例。心内科门诊就诊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多,各年龄段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实际发病危险均明显高于对应年龄段的参考标准。结论心内科门诊就诊的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普遍较高,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多见疾病,患者往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危险因素多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做好心血管疾病的急诊和临床治疗工作,可有效治疗各类心血管疾病,抑制各类危险因素,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本文结合心血管疾病的病情特点和急诊发病特点,对心血管疾病的急诊和临床治疗工作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发现绝经较早的女性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过去一致认为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是绝经的结果,而相反的假设却一直没有人去研究,即绝经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增加使绝经期提前到来。为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否加速绝经,该研究从1948年起,在Fram ingham心脏中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工人医院179例均符合美国风湿学会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病情况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与年龄、类风湿关节炎病程、内膜中膜厚度、DAS28评分、关节外脏器受累数、类风湿因子、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与DAS28病情活动性评分(OR=2.403)、关节外脏器受累数(OR=1.197)、类风湿因子(OR =2.510)、血小板计数(OR=1.166)、C反应蛋白(OR=1.700)和总胆固醇(OR=1.351)有关,与其他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无关.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为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3.
��Ѫѹ�ϲ�Ѫ֬�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与血脂异常是两大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相互影响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同时控制血压与血脂异常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将产生更多的获益。治疗时强调在血压达标基础上选择优化治疗方案,建议在降压同时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治疗,包括结合血脂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性,确定治疗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4.
人们过去一直认为维生素D的作用就是调节钙、磷代谢及骨重建,然而最近研究发现维生素D还有其他功能,其中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高血压、低度炎症反应及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率明显升高,补充维生素D后能够防止或延缓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故以维生素D作为新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将会对未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妇女健康行动(WHI)观察研究旨在了解心血管疾病是否与子宫切除术伴(不伴)卵巢切除术有关。结果发现,接受了子宫切除术的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更高。但如果不考虑已确定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子宫切除术并不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独立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入选了93676名50~79岁的绝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常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肥胖、嗜烟酒等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1].本研究对健康人群展开体检,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寻求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呈"井喷式"上升。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是一种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以及新发现的危险因素三大类。近年来,脂蛋白(a)[Lp(a)]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日前,在上海举办的罗氏诊断全国生化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死亡原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与血胆固醇水平存在相关性。Framingham心脏研究对1990~1995年的数  相似文献   

19.
<正>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心脏康复的任务是针对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接受过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及健康管理方案,同时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心脏康复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  相似文献   

20.
唐志浩 《内科》2009,4(1):108-111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具有不能用常规危险因素来解释的日益加重的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一项综合荟萃分析显示,血浆葡萄糖水平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被着重强调。近来的DECODE研究明确证实,急性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相比,前者是更好的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对非糖尿病患者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