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室重塑的阻抑作用。方法 将 72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36例、伊贝沙坦治疗组 36例 ,并于 AMI后 2、2 4周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 ,测定左室心肌重量、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了解伊贝坦对 AMI后左室重塑的阻抑作用。结果  AMI后 2 4周时伊贝沙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 (P<0 .0 5 ,或 P<0 .0 0 1)。AMI后 2 4周时 ,伊贝沙坦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 (P <0 .0 5 ) ,左室峰射血率和左室峰射血率时间均显著下降 (P<0 .0 5 ) ,同时左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升高 (P<0 .0 5 ) ,左室高峰充盈率时间显著下降 (P<0 .0 0 1)。结论 伊贝沙坦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和左室重塑 ,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培荣  樊清波  孟辉 《临床荟萃》2003,18(19):1087-1089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室重塑的阻抑作用。方法 将 7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36例、缬沙坦治疗组 36例 ,并于AMI后 2周、2 4周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 ,测定左室心肌质量、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了解缬沙坦对AMI后左室重塑的阻抑作用。结果 AMI后 2 4周时 ,缬沙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均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或P <0 .0 1)。AMI后 2 4周时 ,缬沙坦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 (P <0 .0 1) ,左室高峰射血率明显升高 (P <0 .0 1) ,左室高峰射血率时间显著下降 (P <0 .0 5 ) ,同时左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升高 (P <0 .0 5 ) ,左室高峰充盈率时间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缬沙坦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和左室重塑 ,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塑的阻抑作用.方法将7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伊贝沙坦治疗组36例,并于AMI后2周、24周分别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A峰/E峰比值(A/E比值)、A峰速度(PAV)和E峰速度(PEV).结果 2周时,伊贝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上述各参数均无变化(P>0.05).24周时,伊贝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IVST、LVPWT、LVDd和LVMI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LVEF、CO、PEV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A/E比值和PAV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01).结论伊贝沙坦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和左室重塑,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塑的阻抑作用。方法:将7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伊贝沙坦治疗组36例,并于AMI后2周、24周分别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经(LVDd)、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A峰/E峰比值(A/E比值)、A峰速度(PAV)和E峰速度(PEV)。结果:2周时,伊贝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上海各参数均无变化(P>0.05)。24周时,伊贝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IVST、LVPWT、LVDd和LVMI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LVEF、CO、PEV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A/E比值和PAV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01)。结论:伊贝沙坦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和左室重塑,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门电路核素心室显像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 (DOB)负荷试验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再灌注后左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指标采用高峰充盈率 (PFR)、平均充盈率 (MFR)、 1/ 3充盈率 (1/ 3FR) ,1/ 3充盈分数 (1/ 3FF)。结果 :DOB负荷前后 ,AMI组PFR、MFR、 1/ 3F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及P <0 0 5 )。AMI组DOB负荷后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P <0 0 1)。结论 :AMI再灌注后左室舒张功能降低 ,而小剂量DOB负荷后可得到明显改善 ,表明缺血区域内存活心肌的贮备能被激活  相似文献   

6.
高巍  何玉娟 《临床荟萃》2003,18(18):1041-1042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及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重构的治疗效应。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 5例 ,随机分为 3组 :伊贝沙坦组 (2 3例 )、依那普利组 (2 2例 ) ,对照组 (2 0例 )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入院后第 1天、2周、6周、半年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左心室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比值 (E/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的变化 ,并进行观察。结果 对照组与入院基础值比较 ,6个月内LVEDVI、LVESVI增加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伊贝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 ,与对照组比较 ,LVEDVI、LVESVI减少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伊贝沙坦组与依那普利组比较 ,LVEDVI、LVESVI值在 6周、半年时减少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依那普利组中咳嗽发生率为 18.2 % ,伊贝沙坦组无一例发生。结论 伊贝沙坦对AMI患者抗左心室重构效应优于依那普利 ,且耐受性好。采用心室容积指数作为左心室重构指标较E/A和LVEF更直观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主要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对比观察福辛普利和依贝沙坦对心肌梗死 (MI)后大鼠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大鼠MI ,心肌梗死后 2 4h将MI大鼠随机分为 :①安慰剂组 ;②福辛普利组 ;③依贝沙坦组 ;④假手术组。分别于 2周和 6周时检查以下指标 :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短轴缩短率 (FS) ,射血分数 (EF) ,后壁 (PW )增厚率 ,E/A比值 ,及E峰减速度 ;②平均动脉压 ,左室舒张末压 ;③心室重量 /体重 ;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安慰剂组与假手术组相比 ,左室舒张末压和心室重量 /体重、LVDd均明显增加 ;福辛普利和依贝沙坦可使动脉压下降 ,并有效地降低了左室舒张末压和心室重量 /体重及抑制LVDd增加。MI后FS、EF及PW增厚率明显降低、E/A及E峰减速度明显升高 ,福辛普利和依贝沙坦能明显改善这些异常。结论 多普勒超声结果表明依贝沙坦和福辛普利一样能在有效地防止MI后心肌肥大、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同时 ,明显地防止心室扩张 ,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5 2例心肌梗塞患者分为左室不扩大组与左室扩大组 ,并选取 4 6例正常对照者 ,分别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容积、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指标以及二尖瓣、肺静脉血流指标 ,对检测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 :左室扩大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大于左室不扩大组 (P<0 .0 1 ) ,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左室不扩大组 (P<0 .0 1 )。左室扩大组中左室舒张末容积与左室射血分数呈中度负相关 (r=- 0 .6 4 4 ,P<0 .0 5 )。 5 2例心肌梗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舒张功能损害 ,但左室扩大组严重受损者有 6例而左室不扩大组则没有。结论 :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 ,且左室重构越明显 ,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受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比分析 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氯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 3个月前后的临床、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检查资料。结果 :(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氯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后 3个月后 ,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 (P均 <0 0 1)。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氯沙坦治疗 3个月后左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而在阿替洛尔治疗 3个月后左室高峰充盈率无明显变化。 (3 )比较二维结合多普勒超声技术与核素心血池检查所测得左室射血分数有中度相关 (r =0 71) ,两者均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所测得高峰充盈率有良好相关 (r =0 73 ) ,两者均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氯沙坦治疗 3个月后可引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显著改善 ;二维结合多普勒超声技术与核素心血池检查所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和高峰充盈率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0例 ,用HP2 5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血流A峰 /E峰面积 (VA/VE)、左室射血分数 (LVEF)、短轴缩短率 (FS) ,以及应用Killip分级判定心功能。 结果 :36例溶通组与 14例未通组相比 ,VA/VE比值明显低于未通组( 1 0 12 9± 0 342 7比 1 3335± 0 40 77,P <0 0 1) ;VA/VE >1出现率少 ( 4 7 2 %比 85 7% ,P <0 0 5 )。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AMI使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后 ,对左室舒张功能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84例,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43例)和下壁心肌梗死组(41例),两组患者再随机分为螺内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于发病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 前壁心肌梗死组:6个月时螺内酯组LVEDD、LVESD、LVEDVI和LVESVI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而LVEF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两组在治疗6个月时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可进一步防止前壁A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发生,对下壁AMI患者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对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恢复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对左室重构 (LVRM )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4 0例近期首次发生过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且造影显示供血区供血冠状动脉闭塞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前瞻性随机方式分组 ,治疗组患者心肌梗死后 4周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对照组患者心肌梗死后不作支架术。均于梗死后 4周和 2 4周进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 (LVESV)、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心肌梗死后均可发生明显左室重构 ;治疗组 2 4周与 4周时对比 ,LVEDV与LVESV均减小 (P <0 .0 5 ) ,而LVEF升高 (P <0 .0 5 ) ,LVRM与心功能明显改善 ,治疗组 2 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 ,以上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照组 2 4周与梗死后 4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晚期恢复梗死相关动脉可明显减轻或逆转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LVRM ,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心病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林进步 《新医学》1999,30(8):441-442
评价慢性肺源性脏病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UCG技术对30例肺心病患者左心功能进行研究,并与同年龄组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显示肺心病患者组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率与E峰减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左心室舒张晚期充盈率,舒张晚期与舒张早期充盈率的比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心病组左心病射血分略高于对照组,每搏排血量测显著减低,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的降压疗效及对维吾尔族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0例1~2级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厄贝沙坦150~300mg治疗6个月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治疗前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E峰减速时间(DT),计算E/A比值。结果患者治疗12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血压明显下降(P〈0.05),E明显升高、A明显降低(P〈0.05),E/A值明显升高(P〈0.05)。LVID、IVST、LVPWT、LVMI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显著降低血压,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后左室重构的左室收缩功能进行评价,以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大鼠AMI后左室重构的应用价值.方法 AMI组雌性SD大鼠(n=12)为样本,正常组大鼠(n=10)作对照,4周后2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MI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加(P<0.01);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增厚率、球形指数、梗死区变薄指数等显著降低(P<0.01);心脏长轴方向上AMI组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各节段,短轴方向上前间隔及后壁的基底部、中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下降(P<0.05);二尖瓣环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球形指数等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84 、0.70,P<0.00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全面、定量和无创性地评价大鼠AMI后左室重构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伦平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72例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随即分成2组,依伦平组36例,用依伦平150 mg,非洛地平组36例,用非洛地平5 mg,均1次/d,晨服,疗程24周。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变化。结果 2组病人治疗后血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等指标均较用药前显著下降。结论依伦平可减轻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且能显著降低血压,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AMI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①常规治疗组38例,患者在无用药禁忌的情况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等治疗.②阿托伐他汀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口服,每晚1次,服药时间为3个月.③选择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成年人20名为健康对照.经超声心动图检测80例AMI患者以及20名健康对照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浆BNP的浓度.观察测定2组AMI患者治疗前(梗死后24 h内)、治疗后3周、治疗后3个月LVEDd、LVEF、LVFS和血浆BNP浓度.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结果 ①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AMI患者在治疗3周时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1.39、1.82,2.19、1.44、2.07,P均>0.05);在治疗3个月时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5、6.40、7.58,18.01、22.37、20.78,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1、8.89、5.43,P均<0.05).②2组AMI患者在梗死后24 h内血浆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AMI患者在治疗3周和3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BNP水平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8、7.06、6.29、7.24,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3周、3个月比较血浆BNP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8、8.11,P均<0.05).③2组AMI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r1=-0.48,r2=-0.58,P均<0.01).结论 ①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改变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②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AMI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逆转心室重构.③血浆BNP水平可作为评价AMI心功能及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13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急诊PCI组52倒,延迟PCI组42例,未再灌注组40例。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计算E/A比值,测定肺静脉血流频谱Ar波峰,左室舒张早期传播速度Vp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结果:急诊PCI组与延迟PCI组及未再灌注组比较,Ar波峰低,Vp及Em速度增快(P〈0.05),E/A比值比延迟PCI组高(P〈O.05),但与未再灌注组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PCI组与未再灌注组比较Ar波峰低,Vp和Em速度增快,E/A比值低(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有利于保护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