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比较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模式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院90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45例被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组),45例被收入普通神经内科病房(对照组)。治疗组均按照标准化诊治程序,在及时药物治疗的同时予早期规范的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吞咽困难训练、尿便障碍的康复、心理康复及健康宣教、出院随访等,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一定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及6个月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上述相关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感染、褥疮、焦虑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单元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卒中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9年6月~2011年2月入住我科的94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康复组与普通病房对照组。普通病房对照组患者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而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按照卒中单元运作要求的模式进行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8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患肢运动功能评价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和8周后,l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的Bartel指数及Fugl—Meyer值较普通病房对照组同一时间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卒中单元康复组总有效率较普通病房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避免出现废用综合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吴孝苹  段劲峰  唐玉凤  岳涛  张芸 《四川医学》2012,33(9):1572-1574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患者近期疗效和情绪状态的分析。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8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组(治疗组)192例及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189例进行治疗,治疗组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程度、情绪、社会支持度的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卒中组单元管理模式治疗组NIHSS、ADL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抑郁分值、焦虑分值恢复正常,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分值较对照组提高,(P<0.01)。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改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4.
王保跃  黄果  陈京京 《黑龙江医学》2021,45(24):2589-2591
目的:探究卒中中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出血并发症患者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涟水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卒中中心病房组(卒中中心超早期康复治疗方法)和普通病房组(常规时期康复治疗方法),每组各20例,观察入院及结束治疗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住院期间感染情况及死亡情况、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卒中中心病房组治疗有效率为90.0%,普通病房组治疗有效率为70.0%,卒中中心病房组并发症发生率10.0%,普通病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4.800,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NIHSS评分和ADL 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卒中中心病房NIHSS评分低于普通病房组,卒中中心病房ADL 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7、2.074,P<0.05).卒中中心病房组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例数低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4.329,P<0.05),两组患者脑部直接原因死亡例数相同,卒中中心病房组非脑部直接原因死亡例数低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0、4.444,P<0.05).卒中中心病房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普通病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中心模式下超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康复效果好,并发症少,有利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康复卒中单元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急性脑梗死伴有吞咽困难患者162例,进入卒中单元病房84例,普通病房78例。卒中单元病房组吞咽困难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普通病房组无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计划和专业治疗小组,依患者意愿辅助进食。治疗前后评价吞咽困难改善情况、误吸性肺炎发生率及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结果 卒中单元病房组疗效优于普通病房组(P<0.05),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低于普通病房组(P<0.05),住院费用(P<0.05)及住院时间(P<0.05)较普通病房组减少及缩短。结论 康复卒中单元有利于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恢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平均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卒中单元的模式管理和治疗。对照纽为成立卒中单元前普通病房牧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指标是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病死率、卒中后押郁的发生率及好转率。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较普通病房提高,住院病死率低,住院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卒中后抑郁急性期治疗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普通病房,卒中单元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卒中单元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7年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238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123例)和普通病房组(115例),卒中单元组按照标准治疗和康复训练,普通病房组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1月内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社会功能评价(OHS),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及患者或家属满意度(VAS)。结果治疗1月后卒中单元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死率均低于普通病房组(P<0.05),生活能力评价、社会功能评价、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等指标卒中单元组均高于普通病房组(P<0.05),但住院时间、住院花费不增加(P>0.05)。结论联合卒中单元能在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病残程度,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单元早期康复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我院36例患者分为卒中单元早期康复组(观察组,n=18)和普通病房对照组(n=18),治疗前后3个月两组进行巴塞尔指数(BI)及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患者BI和KPS均有进步,但早期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较,BI及KPS评分提高更为显著(P<0.01)。结论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模式下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3级及以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117例,其中普通病房61例,卒中单元病房56例。普通病房组按《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进行治疗及常规护理,卒中单元病房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治疗小组制定吞咽困难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前后评价吞咽困难改善情况、误吸性肺炎发生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卒中单元组疗效优于普通病房组(P0.05),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低于普通病房组(P0.05),治疗2周后卒中单元组患者巴氏指数增高,与普通病房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卒中单元综合治疗有利于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恢复,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组早期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加上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后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卒中单元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神经科卒中单元病房及普通病房住院,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Ⅲ级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普通病房组患者按照《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进行处理及常规基础护理,卒中单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治疗3~4周后比较二组吞咽障碍的疗效、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近期预后。结果: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吞咽障碍,痊愈24例,有效90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1.4%,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组(P〈0.05)。卒中单元组肺部感染43例,感染率为30.7%,而普通病房组肺部感染72例,感染率为50.7%,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4周后卒中单元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明显增高,与普通病房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近期预后好。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明显,肺部感染率低,近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86例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百忧解治疗,观察组加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的抑郁情况;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NIHSS和BI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24.46±5.71)分和(12.62±1.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68±3.82)分和(26.15±2.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和BI评分分别为(16.45±3.21)分和(71.27±8.2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3.83±2.36)分和(58.43±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较好,不仅可缓解抑郁症状,而且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黛力新和盐酸多塞平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进行评估,同时进行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定的NDS评分标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在第2周就开始明显改善,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HAMD评分在治疗第4、6周进一步明显降低(P〈0.05),且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6周后有效率为87.5%,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治疗组治疗14d、28d的NDS和BI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以采用黛力新治疗,同时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抗抑郁药物左洛复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300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入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16例,分为对照组(n=146)及治疗组(n=70)。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的脑卒中治疗,在治疗组患者中加用左洛复50 mg/d口服,连续治疗8周。治疗组又根据P300测定结果分为P300阳性和P300阴性两组。观察基线、4周及8周时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NIHSS运动功能、HAMD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scale,FMMS)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NIHSS运动功能评分及FMMS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300阴性组与P300阳性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IHSS总分变化两组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左洛复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同时,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与患者P300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对脑卒中功能恢复影响。方法:81例脑卒中患者被分成舍曲林+多奈哌齐治疗组(25例)、舍曲林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3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8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况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指数评定,并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HAMD、MMSE、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舍曲林+多奈哌齐组及舍曲林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3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舍曲林+多奈哌齐组及舍曲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P〈0.05)。治疗8周舍曲林+多奈哌齐组及舍曲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8周舍曲林+多奈哌齐组Barthel评分高于舍曲林组及对照组(P〈0.05,P〈0.001),舍曲林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舍曲林与多奈哌齐可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病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07~2009-01间122例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0例,女性32例,年龄(64±10)岁,在康复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 并发抑郁症者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P〈0.0001);经过康复治疗,抑郁症的患者减少,从17%减至6%;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经过康复治疗均能改善.结论 脑卒中患者易于并发抑郁症,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7.
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73例ACVD患者分为卒中单元治疗组(385例)及常规治疗组(288例)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住院病死率、合并症发生率、近期临床疗效以及NIHSS、BI、OHS的差异。结果尽管两组在住院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在近期临床疗效方面及NIHSS(3.51±4.46VS4.76±7.33)、BI(84.31±21.60VS79.46±16.70)、OHS(1.27±1.31vS1.55±1.12)等评分上均明显优于B组(P〈0.01),合并症发生率两组为24.14%VS31.60%,A组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治疗ACVD有确切疗效,它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适合我国的ACVD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治疗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卒中单元组按标准化诊治程序,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BI)等量表进行评定,同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近期(1个月内)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卒中单元康复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远期指标(1个月至1年内)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RanKin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urnnstor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治疗模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感染,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及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HAMD、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药物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具有进一步改善抑郁症状、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神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医院内科就诊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将其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予以传统的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干预4周后治疗±从性、神经、肢体运动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4周后,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治疗±从性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2.11%比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60,P〈0.05);两组患者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26.18±5.72)、(21.04±4.15)分]较干预前[(33.71±6.18)、(34.02±6.54)分]明显下降,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34.56±6.12)、(40.12±6.17)分]较干预前[(28.12±4.65)、(27.94±4.61)分]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41、3.32、2.23、2.89,P〈0.05或〈0.01),且康复护理组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4、2.18,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评分[(33.46±5.96)、(22.54±4.14)、(20.84±4.12)、(22.12±3.75);(28.72±5.67)、(18.03±3.72)、(16.25±3.72)、(17.37±3.49)分]均较干预前[(38.72±6.31)、(27.52±4.72)、(25.12±4.65)、(26.72±4.46);(38.18±6.19)、(28.06±4.45)、(24.92±4.52)、(26.91±4.92)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2.43、2.41、2.39;2.93、3.12、3.06、3.11,P〈0.05或〈0.01),且康复护理组患者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26、2.22、2.30、2.27,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从性,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