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incompetence,TI)的发生机制及外科治疗对策,更好地掌握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对三尖辩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33例(男12例,女21例)MVR术后中重度TI患者于2003年1月~2010年6月在该院接受单纯三尖瓣手术,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5例,因三尖瓣无明显病变未作处理者18例.距第1次手术3~11年,平均(4.5±2.2)年,有19例再次行三尖辫置换(TVR)术,14例行TVP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9.7%,随访28例.随访时间6~90个月,平均(33.6±21.2)个月.1例出现中度TI,2例心功能Ⅲ级,余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三尖瓣瓣环扩大是MVR术后远期TI发生的主要原因,应重视MVR同期对三尖瓣的预防性干预,右心功能尚能代偿前行第2次TVP或TVR,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巨大心脏病人二尖瓣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31例巨大心脏患者在心脏跳动中施行二尖瓣置换术 ,早期死亡 5例。术后随访到 111例 ,失访 15例 ,随访率 88.1% ,随访时间 0 .5~ 9.0年。随访方法是对病人采用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远期死亡 9例 ,死亡原因为心衰 5例、心律失常 2例、瓣周漏 1例、原因不明 1例。 3、6、9年累积生存率为 92 .3%、84 .1%、79.5 %。随访结果与术前及术后早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左室收缩末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及心功能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左房型及右室型远期疗效较好 ,全心型及左室型效果较差。结论 :在心脏跳动中行巨大心脏的二尖瓣置换手术切实可行 ,安全有效 ,心肌保护效果良好 ,远期效果满意。随访期间加强心功能支持和室性心律失常防治 ,有助于提高巨大心脏二尖瓣置换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置换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二尖瓣置换手术后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R)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置换术(TVR)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术后均获得长期随访,心功能恢复到Ⅱ级6例,其余4例长期为Ⅲ级左右的心功能,术后仍反复出现右心功能不全。术后均常规抗凝,未发现血栓栓塞、出血和与抗凝有关的并发症,心脏彩超检查人工瓣膜功能正常。结论对二尖瓣手术后重度TR行TVR,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是较好的选择,二次手术后仍需要长期抗凝。对60岁以下病人,选择双叶机械瓣;60岁以上病人,选择生物瓣。  相似文献   

4.
张熹玮  郑家豪 《现代医学》2007,35(2):158-160
追溯二尖瓣成形术的历史,手术修补二尖瓣的概念最早由Thomas Lauder Brunton爵士在1902年提出,但直到1954年由Gibbon发明了心肺机才使之成为一个技术上可行的方法。1957年Lillehei等首先应用后瓣环折叠术,此后Reed应用交界瓣环对称折叠术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取得了较好的早期效果,但因长期效果不稳定而未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1965年人工心脏瓣膜问世以后,二尖瓣替换术几乎取代了二尖瓣成形术,成为外科治疗二尖瓣病变的主要手段。但随着临床资料的积累,及对二尖瓣替换术的不足之处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又促进了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研究。1968年Carpentier等研制成功二尖瓣成形环,提出人工瓣环成形术的新概念,发展了瓣膜成形的各种手术技术,包括人工瓣环环缩术、瓣叶矩形切除术、腱索短缩术、腱索转移术、乳头肌开窗与缩短术、瓣叶移行技术等,使二尖瓣成形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笔者就二尖瓣成形术的远期疗效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索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置换 (MVR)术后远期心功能不全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超声追踪随访 4 4例 MVR术后 3个月至 13年半 ,并根据手术的远期效果 ,分为康复组 (A组 )和心功能不全组 (B组 )。除注意人工瓣和自然瓣的病变外 ,还分析了这两组手术前后左房、左室及 EF的差异。 结果 超声显示 B组二尖瓣位单组或伴主动脉瓣位双组人工瓣异常 5例 ,其他自然瓣明显病变 11例。术后 B组的左室内径明显大于 A组 (P<0 .0 5 ) ,EF明显小于 A组 (P<0 .0 1)。超声提供的信息为 36 .4 % (4/11)心功能不全代偿期和 6 6 .7% (8/12 )失代偿期患者找到了导致心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结论  MVR手术前后超声追踪扫查 ,对其术后远期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具有很大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房大广  冯增斌  崔春燕  陈永良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74-1676, 1680
目的研究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病人心电图变化及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AF进行分组,观察发生AF组与未发生AF组病人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分级、术前肺动脉收缩压、同期行其他手术、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发生肺炎、病人年龄、术后脑钠肽水平是导致病人发生AF的影响因素与独立危险因素(P < 0.01)。AF组心电图指标中QRSd、QTc指标显著高于非AF组(P < 0.01);QT指标显著低于非AF组(P < 0.01)。AF组病人术后心电图QRS波振幅变化中、S1、S2、S3、R5、R6显著低于非AF组(P < 0.01)。结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病人发生AF病人与未发生AF病人心电图会发生显著变化,心功能分级、术前肺动脉收缩压、同期行其他手术、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发生肺炎、病人年龄、术后脑钠肽水平是导致病人发生AF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院1960~1987年共收治的乳癌387例,均经病理证实,现将其中术后已满5~10年的264例女性单侧乳癌,就其可能影响其疗效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该组术后总的5年和10年生存效为57.6%和47.0%。1 临床资料女性单侧乳癌246例中,年龄自20~76岁,以41~60岁组最多(67.8%)。绝经前、后各占65.9%和34.1%;妊哺期乳癌17例,占总病例数的6.4%。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2天至5年8个月,病程在2个月内者约占15.5%,2~6个月占39.0%,7~12个月占34.1%,1年以上占11.4%。病变部位以乳腺外上象限最多(72.0%),其次是中央区及内上象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9例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后28~72个月,平均(45.91±12.86)月的患者进行门诊随访,以确定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69例超声心动图的术前、术后3~7d,随诊的二尖瓣面积(MVA)、左房大小(LA)、二尖瓣跨瓣压力阶差(PG)分别为(130.12±20.29)mm2、(45.48±6.22)mm、(12.14±3.49)mmHg;(246.89±60.85)mm2、(42.04±6.72)mm、(4.39±2.00)mmHg;(192.12±61.25)mm2、(40.30±5.63)mm、(6.88±4.05)mmHg。术前与术后3~7d相比P<0.001,术前与随访相比P<0.001,有24例(35%)发生再狭窄。检查结果说明:PBMV术后远期疗效良好。术前二尖瓣瓣膜及瓣下结构的病变程度、房颤、随访时间、风湿活动等因素对PBMV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置换或修补两种处理方式(瓣膜置换或修补)的临床疗效(近期及远期生存率)有无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有关中外文献 ,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搜集二尖瓣修复/置换术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的已经发表以及尚未发表的灰色文献,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外科处理相关的研究文献(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筛选后行meta分析,对比瓣膜置换vs瓣膜修补的近期与远期死亡率有无差异?【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中文文献入选?瓣膜置换组和瓣膜修补组患者术前一般特征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平均射血分数及严重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率相似,瓣膜置换组近期死亡率(院内死亡率)较瓣膜修补组高,OR = 1.92 (95% CI 1.37 ~ 2.21);两组远期死亡率(随访5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OR = 1.20 (95% CI 0.95 ~ 1.5)?【结论】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瓣膜修补术的近期疗效较瓣膜置换术要好,但是远期疗效(随访5年)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组Ⅰ:术后3 d复发房颤组;组Ⅱ:术后7 d复发房颤组;组Ⅲ:术后2周复发房颤组;组Ⅳ:术后2周仍保持窦性心律组),对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房容积(RAV)、左房容积(LA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组Ⅲ、组Ⅳ的 LAD、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115例临床资料,依据随机纸片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术中未保留后瓣和瓣下结构)45例和观察组(术中保留后瓣和瓣下结构)70例,观察两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结果:观察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手术前LVEDD、LVFS及LVEF比较,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和同组手术前的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LVEF高于同组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LVEDD、LVFS均高于同组手术前,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LVEDD低于对照组,LVFS、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可以明显缩短患者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临床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由同组医师施行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78例,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房颤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年龄、性别、左房内径、房颤时间、左室射血分数(EF值)、心胸比、心脏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心房直径小于55mm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43%)明显高于左心房大于55mm的患者(21%,P〈0.05)。房颤时间短于2年的患者48%转为窦性心律,明显高于房颤时间长于2年的患者(P〈0.05)。心胸比率〈0.6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38%)明显高于心胸比率〉0.6者(14%,P〈0.05)。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无心脏手术史、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对于手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没有影响。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房颤时间及心胸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一些研究者已经报道过活动性心内膜炎行二尖瓣修补的可行性,但是其远期疗效仍不清楚。方法和结果:本文回顾了1987~1994年在本医疗中心接受Carpentier技术二尖瓣修补术的连续37例活动性心内膜炎患者。修补术包括人工瓣膜环成形31例(84%)、瓣膜切除31例(84%)、腱索挛缩或转位19例(51%)、心包补片16例(43%)和直视下缝合穿孔瓣叶4例(11%)。主要的相关手术包括主动脉瓣修补或置换11例(30%)以及三尖瓣修补2例(6%)。早期并发症包括:手术死亡1例(3%,95%CI0%~15.5%)和因心包补片破裂再次手术1例。1例患者出现心内膜炎复发(3%,95%CI0%~16%)…  相似文献   

15.
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121-122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原阏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07年12月70例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有44例并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与原基础疾病有关,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护理,可有效改善预后。结论心脏病人因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预防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减轻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正> 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国内统计约占成人心血管病的40—50%。近10多年来国内外对严重二尖瓣损害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已有很大进展。我院自1978年11月至1981年5月应用异种生物心脏瓣膜更换二尖瓣共33例,除2例为进口Hancok瓣外,其余均应用自制的XA—Ⅰ型生物心脏瓣膜,本文对33例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了临床X线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与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持续性或复发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的因素。方法:对曾行二尖瓣置换并修补术的患者(n=708),每年进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二尖瓣置换术后人口统计学、复合病变和瓣膜相关变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复合终点定义为术后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症状或死亡。同时评估与总死亡率相关的因素。模型自举估计1000次。结果:总随访时间为3376人年(平均4.8±3.7年,60d~17.1年)。在随访的1、5、10和15年,患者无充血性心衰引起的NYHA心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评价单瓣与双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效果。方法 :70例风湿性心脏病人采用国产上海碟瓣行机械瓣置换术 ,其中单纯行二尖瓣 (MV)置换术者 47例 ,二尖瓣加主动脉瓣 (AV)双瓣置换术者 2 3例。生存者 10 0 %随访 1~ 7年 (平均 4.76± 1.7年 )。结果 :院内死亡 4例 ,死亡率为 5 .71%。随访中死亡 2例 ,远期死亡率为 0 .63 %人·年。 7年生存率为 95 .69% ,10年生存率为 93 .89%。 94.0 0 %术后心功能均改善Ⅰ~Ⅱ级。结论 :房颤 (Af)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暂缓手术 ;国产上海碟瓣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只要处理恰当 ,双瓣手术的危险性不比单瓣手术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20.
三尖瓣成形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作用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嘉  朱洪生  池浩 《上海医学》1999,22(10):623-624
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往往合并有功能性三尖瓣返流(TR),在施行二尖瓣置换术(MVR)的同时进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已被广泛应用,这对术后病人安全渡过围术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74例用Kay′s法行TVP的病人作长期随访分析,对TVP在MVR疗效中的作用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作进一步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87年4月至1995年12月我院共进行MVR或MVR+主动脉瓣置换术(AVR)656例,其中同时进行TVP162例。以上海及邻近地区在我院复查的74例(58.7%)作为本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