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观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i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进而探讨TIPS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 对20例因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在术前、术后分别用直接法测定门静脉主干压力,比较术前、术后压力的变化.结果 术前本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为(41.46±4.89)cmH2O、术后为(25.65±5.73)cmH2O,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前、术后压力差为(15.82±3.12)cmH2O,术后较术前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38.13%.结论 TIPSS+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可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壁内外双重断流术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近远期肝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壁内外双重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近远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89-01~2008-01收治的367例行壁内外双重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变化及术后肝功能的相关资料。结果断流前测自由门静脉压平均为(36.2±4.2)cmH2O(1cmH2O=0.098kPa),断流后压力为(31.4±3.3)cmH2O,有统计学差异(P<0.05)。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降低,肝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3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6、12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壁内外双重断流术能适度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强化肝动脉灌注,对维持患者术后近期肝功能、改善术后远期肝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该术式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56例病例,统计术中门静脉压力改变、术后CDFI检测脾静脉及分流通道情况,并从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再出血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前后门静脉压由(37.55±5.37)cmH2O降至(25.03±4.66)cmH2O,平均下降(12.53±7.23)cmH2O(P<0.05)。术后1、3、12、24个月脾静脉及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分别为0、1、2、3例;脾肾静脉分流口直径0.75~1.25cm,平均(0.98±0.37)cm;门静脉血流均为向肝血流,脾静脉血流均为逆肝血流。术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共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2例于术后3年、5年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查为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者。结论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及断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
吴晓萍 《贵州医药》2005,29(9):858-859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主要有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并发破裂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正常人的门静脉压为130~240mmH2O柱。在门静脉高压症中,门静脉压力可高达300-500mmH2O柱。在我国,门静脉高压症99%是由肝硬变引起的。在血吸虫病区主要是血吸虫性肝硬变,而在其他地区则以肝炎后肝硬变为主。近年来肝炎后肝硬变逐年增高,因此对由肝硬变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应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黎明  杨奕  汪春 《中国基层医药》2014,(12):1848-1850
目的研究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8例,根据选择术式不同分组,47例患者选择接受选择性断流术作为观察组,51例患者选择普通断流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变化及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9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两组术前F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8,P=0.259);术后观察组FPP为(21.7±3.2)cm H2O,低于对照组的(25.2±2.9)cmH2O(t=7.265,P=0.003);观察组平均降压(9.3±1.4)cm H2O,高于对照组的(6.2±1.2)cm H2O(t=5.268,P=0.012)。观察组肝功能好转(χ2=6.806,P=0.008)、腹水消失(χ2=7.054,P=0.00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χ2=4.612,P=0.026)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能够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许斌  张明满 《现代医药卫生》2013,(13):1991-1993
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vein,CTPV)是一种较罕见的小儿门静脉系统疾病,主要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所致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从而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机体为减轻门静脉高压,在肝门区形成大量侧支循环血管丛,进而引起门静脉高压[1-3]。  相似文献   

7.
林铎  谭军强 《哈尔滨医药》2014,34(2):130-130
目的 探讨单纯性脾切除在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寻求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较好的治疗手段.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23例.实验组采用单纯性脾切除术,对照组采用门体静脉断流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自由门静脉压力及患者与家属对治疗的有效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切脾前的动态自由门静脉压为(29.73±4.16)cm H2O、(30.05±3.46) cmH2O,切脾前的动态自由动脉压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切脾后的动态自由动脉压为(20.19±3.12)cmH2O、(25.33±5.41)cm H2O;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家属与患者本人的对治疗的满意度分别为82.61%、60.87%;切脾前的动态自由动脉压两组间的差异以及满意度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采用单纯性脾切除术治疗后疗效较好,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方法对21例CT-PV患者的上消化道钡餐、彩超、磁共振门静脉成像、间接门静脉造影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结果CTPV诊断主要依据为X线钡餐、胃镜、彩超、磁共振门静脉成像、门静脉造影。其中磁共振门静脉成像、门静脉造影是确诊的完全标准。结论对需手术者应选用断流术,门静脉压力〉30cmH2O以上者应加作脾、肾静脉分流术。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疾病以门静脉高压最为常见,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少见。CTPV是因门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狭窄或阻塞,致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门静脉旁、肝内及胆囊窝周围建立广泛侧支循环,以及阻塞门静脉再管化所致的疾病。因门静脉侧支循环血管在大体标本切面上呈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故称CTPV[1]。既往因检查技术有限,该病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是指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完全或部分阻塞后,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门部形成许多细小、相互扭曲成肿块状的静脉网,其作用是为狭窄、阻塞的门静脉主干或左右主支提供侧支循环。本文就我们近年来检出和收集的CTPV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布加氏综合症由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后段阻塞导致一系列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组成。它是随超声技术和静脉造影技术的发展逐渐被认识的,其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但此病在发病过程可导致凝血系统的异常,本对布加氏综合症患进行血浆PT的测定并加以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被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6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实施选择性断流术后,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明显低于施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7 d患者肝功能比手术前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2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24例,术后静脉曲张再发14例,肝性脑病6例,上消化道出血再发4例。结论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时使用选择性断流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保留机体自发性分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MRI)定量测量肝硬化门静脉血流,评价其与术中门静脉压力相关性。方法 3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为肝硬化组,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6岁;采用电影相位对比MRI对3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1周行门静脉血流定量测量,术中测量门静脉压力。对照组为性别比、年龄与肝硬化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9例。结果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截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示显著性增大(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流量为(21.71±12.42)cm3/s,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肝硬化组流速较正常对照组略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术中测压,门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为(33.79±5.32)cm H2O柱,门静脉流量与压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无明显相关性(r=0.293,P〈0.01)。结论电影MRI肝硬化术前门静脉血流定量可客观显示门静脉系统呈高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压力亦可以反映肝硬化严重程度,但门静脉血流量与压力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为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肝前性的门静脉高压。脾动脉缩窄式(splenic artery coarctation,SAC)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DSRS-SRC)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症可选择的较理想术式。术后能减轻患者脾动脉高动力灌注,减少血细胞破坏,减轻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刺激,限制脾增生;降低脾胃区门静脉压,减轻脾淤血,缩小脾脏,缓解脾亢;保持脾血管一定压力和血供,避免再出血或梗死;  相似文献   

15.
李政军  肖振芹  刘海龙 《河北医药》2012,34(15):2338-2339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portal vein,CTPV)是指门静脉系统阻塞后,导致周围形成大量侧支或阻塞后的再通,可引起门静脉系统、胆管系统、肝脏等的一系列改变是机体为保证肝脏血流量和肝功正常的一种代偿性病变.由于这些血管在大体标本侧面呈海绵样血管瘤样改变,故被称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本文收集18例CTPV患者资料,探讨CTPV的螺旋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1):1341-134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症患者分为I组(腹内压≤35cmH2O)60例,Ⅱ组(腹内压〉35cmi120)2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每组分为非手术组与手术组,对各组中非手术组与手术组的临床疗效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60例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当中,有11例非手术组患者术后筋膜间隙高压复发,有13例手术组患者术后筋膜间隙高压复发,38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为(25.1±1.3)天,22例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为(37.9±6.1)天;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在23例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当中,13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为(9.9±4.2)天,10例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约为(37.5±6.9)天;5例非手术组患者术后筋膜间隙高压复发,4例手术组患者术后筋膜间隙高压复发;非手术组出现1例死亡病例。结论腹内压高低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症患者的重要手术指征。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非手术疗效较手术疗效更加明显,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手术疗效较非手术疗效更为可靠。早期手术治疗对于腹内压〉35cmH2O的患者有着积极的治疗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小康  包显聪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5):1465-1466
目的:评价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对38例肝炎后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行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无手术死亡及肝性脑病发生,再出血率为2.63%(1/38),胃排空障碍1例(2.63%),脾静脉血栓形成2例(5.26%),无食管吻合瘘发生。手术后1~3月,27例术前肝功能Child B级者,有18例转为A级;术后半年全组病例均接受胃镜检查,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消失者28例,显著改善者10例。结论:本手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令人满意,再出血率低,并发症少,其操作并不复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及海绵样变性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随机收集80例行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门静脉期胆囊周围(胆丛)、胆总管周围及胃小弯侧等区可见圆形或条形与门静脉同样强化的血管影。肝血管瘤组未见上述表现。在门脉完全栓塞组中,胆囊周围侧支(胆丛)开放者11例,胆总管周围侧支开放者15例,胃小弯侧支开放者13例;不全栓塞组上述侧支开放分别为2例、9例及1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组中胃小弯侧支静脉开放者18例,未见胆总管周围及胆丛侧支开放。结论胆丛和胆总管周围侧支为门脉栓塞后特有侧支循环途径,而胃小弯侧支在单纯门脉高压及门静脉栓塞后均可出现,不具特征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形成与阻塞程度有关,阻塞越重,发生机会越大。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内科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慧卿 《河北医药》2002,24(5):366-367,370
对门静脉高压的描述可追溯至17世纪,直至1902年Gilbert和Carnot首先使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这一名词,沿用至今已经一个世纪。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静力压升高则称为PHT。PHT的主要病因为肝硬化,主要表现有脾大、门腔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和  相似文献   

20.
武永萍  李晓东  魏占芳  田志新 《河北医药》2012,34(10):1513-1514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一种复杂的血管性疾病,指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因BCS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本文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病诊断及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