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柱平衡推拿法对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3-12/2005-09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推拿科门诊及住院病房所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72例,男76例,女96例,年龄18~65岁。采用整体平衡推拿法(即①颈部常规推拿治疗10min,30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1~3个疗程。②腰背部及双下肢后侧另加用推拿手法操作或踩跷方法,腰背部及双下肢后侧治疗2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1~3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估(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工作、生活。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反复,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症状体征改善,生活部分自理,不能持续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结果17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愈55例,有效率为32.0%;显效64例,有效率为37.2%;有效45例,有效率为26.2%;无效8例,有效率为4.6%;总有效率95.4%。结论脊柱平衡推拿法对颈椎病患者的疼痛、肢体酸软无力的症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总体疗效、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体征改善率评价除项背部的手法操作外,配合头面部推拿的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04—06/2006—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采用SA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分为益脑推拿组和常规推拿组,各80例。益脑推拿组:除常规推拿外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循经推拿,按揉印堂、太阳、四白、百会等穴,以得气为度;右手拇指端桡侧和其余四指指端从前方向后下方扫散两侧胆经,左右各10遍;从前发际向后拿五经,操作6遍。再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176;~20&;#176;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min。反复5遍;然后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常规推拿组:常规取穴推拿如益脑推拿组,然后实施颈椎拔伸法。两组每次治疗时间均为25min,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王楚怀等所制定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对两组的总体疗效、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体征改善率进行评估。 结果:参与实验的颈椎病患者160例都进入结果分析。①益脑推拿组、常规推拿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1%,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idit分析,u=7.4193,P<0.05)。②治疗后两组症状与综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8.44&;#177;1.52,13.93&;#177;2.14;26.34&;#177;2.20,14.07&;#177;2.19:t=49.4428.35.3540,P<0.05),且益脑推拿组优于常规推拿组(t=6.0832,P<0.05)。③益脑推拿组棘突移位和生理曲度方面的体征改善率显著高于常规推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3.82%,68.66%;46.67%.37.18%:P<0.05),但两组在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方面的体征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显效率、提高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改善棘突移位和生理曲度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方法,是临床颈椎病治疗的一项有效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仰卧位推拿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97.5%与41.7%、83.4%,P〈0.05)。结论: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的干预效果,并与单纯电针、单纯推拿对比。 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门渗就诊的背肌筋膜炎患者83例,均知情同意。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3组,电针组25例,推拿组25例,电针加推拿组33例。①电针组取大杼、风门、附分、膏肓、魂门及阿是穴,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度,留针30min。②推拿组患者取俯卧位,用滚法推背部第一和第二侧膀胱经5~10min;点揉阿是穴;在背部反复弹拨两侧骶棘肌3-5遍;在背部用擦法以透热为度。整个过程20-30min。③在电针后立即实施背部的推章治疗。各组治疗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评估疗效:①好转: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②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但往往会复发,1年内发作次数≤3次。 结果:8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推拿组、电针加推拿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64%,97%,电针加推章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电针组和推拿组(P〈0.05),电针组和推章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和单纯推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频氙光治疗颈肩腰背部急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低频氙光治疗500例颈肩腰背部急慢性疼痛患者,15~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疼痛强度(VAS)。结果:疗程结束时,优258例,良165例,占84.6%;差38例,占7.6%;无效39例,占7.8%。治疗后1年,优218例,良181例,占79.8%;差39例,占7.8%;无效62例,占12.4%。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低频氙光治疗颈肩腰背部急慢性疼痛能显著降低患者疼痛强度,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以针刀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典型病例100例,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刀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分别治疗3个疗程,随访6个月判定疗效。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并探析针刀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机制。结粜:治疗组有效率为98%(4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3%(41/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11,0.01,P&;lt;0.05)。结论:针刀配合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松解粘连,缓解软组织痉挛,使血管、神经受压得到解除,缓解疼痛,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7.
推拿改良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改良后推拿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探索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优化手法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04-01/2005-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腰扭伤(腰肌扭伤和腰椎后关节紊乱)患者120例,男83例,女37例,按就诊顺序分成改良手法治疗组、传统手法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各40例。①推拿改良手法:解除腰骶部肌肉痉挛:患者呈俯卧位,先按揉委中穴2min,再在痛点周围施以按揉、弹拨法15min。改良斜扳法调整腰椎后关节:患者呈侧卧位(患侧在上),下位下肢自然伸直,上位下肢屈髋曲膝。医生面对患者,一手置于患者肩前部,耐另一手屈肘以肘内侧置于患者髂部而拇指置于病变节段。先同一方向轻缓地小幅度摇动腰部并逐渐过渡到两手相对。当腰部转到限制位时,病变节段处于扳动的支点,给予一短促轻巧的推冲力即可。腰骶部化瘀通络:患者呈俯卧位,在痛点及周围或腰骶部施以擦法。透热为度。②传统手法治疗;采用李业甫主编的《中国推拿治疗学》中提供的治疗方法,包括治则、方法、取穴、治疗部位和操作。③药物治疗:口服芬必得600mg,每天2次,痛甚者简易腰围固定(腰围高约30cm,腰背部有两片硬性薄片,起制动作用)。疗程:推拿组1疗程3d,1次/d;药物组1疗程7d。3组均治疗1疗程。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评分的变化,判定对急性腰扭伤患者的即刻疗效。结果:急性腰扭伤患者12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没有脱落。①改良手法治疗组、传统手法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治疗后疗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1.96,1.665,1.99,P〈0.01);且推拿治疗后评分高于药物治疗后评分(t=13.225,11.355,P(0.01);改良手法与传统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治疗后评分相差不大(t=1.32,P〉0.05)。②改良手法治疗组、传统手法治疗组、药物治疗组3组改善率为优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39/97.5%。28/70.0%,5/12.5%,χ^2=58.178,P<0.01);改良手法治疗组高于传统手法治疗组,传统手法治疗组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③3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8/70.0%,25/62.5%。5/12.5%;r=30.399,P<0.01),改良手法治疗组优于传统手法治疗组。传统手法治疗组明屁优于药物治疗组。④改良手法治疗组、传统手法治疗组1次的治.煎率差异比较有显著性(15/37.50%,4/10.00%;χ^2=8.107,P<0.05)。结论:无论是推拿还是药物治疗急性腰扭伤均有疗效,推拿治疗好于药物治疗;推拿改良手法在1次治愈率、总治愈率和优改善率方面好于传统手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颈夹脊穴及风池穴为主,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50例,每日1次,10d为1疗程。结果:治愈24例,好转22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综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雁  郑娜  赵枫林 《中国康复》2006,21(5):345-345
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均符合颌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男33例,女29例;年龄28—71岁;病程6个月-7年,颈椎X线片示退行性、增生性改变48例,有症状体征而X片无明显改变14例;排除颈椎间盘突出及其它疾病患者。62例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①针刺:取颈脊穴,于颈椎棘突下各旁开0.5寸,常规消毒后针尖与皮肤呈15—30。向脊柱方向刺入1-1.5寸,平补平泻,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3对,留针30min,间隔10min运针1次,  相似文献   

10.
间歇式牵引技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继红 《临床医学》2002,22(8):46-47
目的:间歇式颈椎牵引技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方法:将268例颈椎病患乾分成康复组(128例)对照组(140例),对照组持续式牵引,康复组间歇式牵引,观察其治疗效果,治疗天数,结果:康复组牵引1周即开始见效。1疗程(2周)总有效率达89.06%,对照组1疗程末总有效率为525%,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在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8.43%。康复组有效率为98%,仍略高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式牵引,持续式牵引,牵引方式不同,减少了患者因持续牵引引起的不适感,缩短疗程,缩短了治疗时间,尽快改善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0-01/1997-11收治的3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①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分别占67.4%(232/344),43.6%(150/344),57.6%(198/344)和57.6%(198/344)。②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分别占86.3%(297/344),68.9%(237/344),58.4%(200/344),53.4%(184/344),57.8%(199/344)和46.8%(161/344)。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为多症状表现症候群,主要症状为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等:主要体征为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等;其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走罐疗法治疗颈胃综合征的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方法:①选择2002—02/2005—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颈胃综合征患者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26~62岁;〈40岁18例,40-50岁20例,〉50岁15例。病程〈1年20例,1-3年22例。〉3年11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均以针刺结合走罐疗法治疗。取颈夹脊穴、阿是穴、风池、天柱、大椎、脾俞、胃俞。进针1寸左右。用G6805电针仪分别连接颈夹脊穴、风池、天柱、胃俞,连续波刺激30min。待出针后,涂凡士林于背部,将火罐吸附于大杼穴,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往返推动,上至大杼穴,下到大肠俞,律复3次后将火罐停留于一侧胃俞穴上。用小罐吸附在大椎穴上,向后发际推动,往复3次。将罐吸附于大椎穴上。留罐15rain。针刺和走罐治疗同时进行,隔日治疗1次,9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问休息2d,进行5个疗程。③疗效判定标准:恢复正常:颈椎病及诸伴随的胃肠道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辅助检查正常或有改善,1年未复发或复发经冶仍有效者;有效:颈椎病及诸伴随胃肠道症状与体征有改善,辅助检查改善不明显者;无效:经治疗后病情改变不明显或中断治疗者。④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颈胃综合征患者5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53例颈胃综合征患者经5个疗程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47/53)。(参年龄〈40岁的颈胃综合征患者治疗5个疗程后,恢复正常例数明显多于〉50岁者[15例(83%),6例(4%),P〈0.05。]②病程〈1年颈胃综合征患者治疗5个疗程后,恢复正常例数明显多于病程〉3年者[16例(80%),4例(36%),P〈0.051。 结论:针刺结合走罐疗法治疗颈胃综合征效果好,总有效率可达到89%;疗效与患者年龄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4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手法,辨型操作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43例(26。2%),显效79例(48.2%),有效37例(22.6%),无效5例(3%)。结论:本方法安全合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三维快速牵引与腰椎持续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组105例,采用三维快速牵引法治疗,1次/周;对照组105例,采用腰椎持续牵引法治疗,30分钟/次,5次/周;两组均同时配合针灸、超短波及推拿疗法,30分钟/次,5次/周。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随访2年比较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组有效率分别为91.43%,79.05%,两年复发率分别为21.88%,41.5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维快速牵引加针灸、超短波及推拿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且能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5g/L罗哌卡因和10g/L利多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4-03/2005-07在乌鲁木齐煤矿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伊犁市红星医院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为实验对象。诊断符合严相默主编的《临床疼痛学》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麻醉协会的分类标准选择Ⅰ-Ⅱ级的头晕头痛、失眠和面神经麻痹患者22例,年龄28~51岁,男9例,女13例,体质量43-89kg。全部病例经过与本人知情认可。并与治疗当事人书面文字签字同意后进行。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利多卡因组11例:10g/L利多卡因10mL,罗哌卡因组11例:5g/L罗哌卡因10mL。两组患者均按同一时间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1次/d。一次仅阻滞一侧(左侧或右侧交替进行),8次(左侧、右侧各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3-10d内观察患者体征或症状,患者体征或症状无改善者停止治疗并排除在本实验外。观察霍钠氏综合征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和表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满意度评分和对重要生命体征的影响。 结果:2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脱落。①霍钠氏征起始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短[(3.80&;#177;1.34),(5.22&;#177;1.78)min,P〈0.001];霍钠氏征持续时间:罗哌卡因组较利多卡因组显著延长[(285.0&;#177;33.0),(62.4&;#177;11.8)min,P〈0.001];霍钠氏征表现:22例患者528次阻滞中上肢异常感觉121次(22.9%),进针点出血99次(18.6%);声音嘶哑65次(12.3%);吞咽不能47次(8.90%);胸闷7次(1.33%)。全部528次阻滞中无一例局麻药中毒或全脊髓麻醉等严重并发症出现。②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罗哌卡因组患者症状改善较利多卡因组明显(P〈0.05),罗哌卡因组优良率达100%,满意度调查罗哌卡因组优于利多卡因组。③星状神经节阻滞期间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5g/L罗哌卡因用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晕头痛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0g/L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6.
张雷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171-171
目的结合对跖管综合征武术运动员18例的临床观察,分析其生理、病理、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观察1999-09/2004-09确诊为跖管综合征患者18例,其治疗早期采用局部理疗法等方法:红外线照射,20min/次,1次/d,6次为1个疗程;中药足浴按摩疗法,将患足放人药液中泡洗,同时对患处进行适度按摩,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0.5h。对病程较长,病症明显者还可以采用超短波治疗,20min/次,1次/d,6d为1个疗程,一般进行2个疗程。跖管内也可用氢化考的松5mg,加2.5g/L普鲁卡因2mL局部注射;或用强的松龙1mL,加2.5g/L普鲁卡因2mL局部注射;间隔1周再重复注射1次。症状较重,反复不愈,有骨疣者采用手术治疗。结果跖管综合征1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跖管综合征多发生于从事体育运动的武术运动员。其发病原因多与局部结构的创伤,运动性劳损有直接关系。18例中,12例采用中药熏洗,局部封闭等方法痊愈,有效率66.7%;6例手术治疗痊愈,有效率100%。术后病理检查:分裂韧带有玻璃样变(原纤维肿胀相互融合,变成无纤维的均匀无构造的玻璃样粗束)。结论局部理疗和封闭对跖管综合征有一定疗效,手术治疗有效率较高,保守无效者可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住院颈椎病患者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临床病例的调查分析,探讨颈椎病发病特点及其病理机制。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1995/2002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脊柱类患者按年龄、性别、职务、病种症状及疗程顺序建立数据组,了解颈椎病病理及诊治手段。结果:1227例住院患者中,脊柱疾病住院患者371例,其中颈椎病患者占307%,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最多,占34.4%,1995/2002患者人数有大幅度增多的趋势,其中以30~6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颈椎病患者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89%的患者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者:颈椎病患者病程在2~88d.临床上以手法为主的保守治疗加上营养脑血管神经的药物,对消除症状有良好作用。结论:脊柱类疾病中颈椎病比例较大,其症状较明显,更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工作,在治疗颈椎病时,要做好病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总体疗效、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体征改善率评价除项背部的手法操作外,配合头面部推拿的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4-06/2006-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采用SA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分为益脑推拿组和常规推拿组,各80例。益脑推拿组:除常规推拿外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循经推拿,按揉印堂、太阳、四白、百会等穴,以得气为度;右手拇指端桡侧和其余四指指端从前方向后下方扫散两侧胆经,左右各10遍;从前发际向后拿五经,操作6遍。再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min,反复5遍;然后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常规推拿组:常规取穴推拿如益脑推拿组,然后实施颈椎拔伸法。两组每次治疗时间均为25min,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王楚怀等所制定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对两组的总体疗效、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体征改善率进行评估。结果:参与实验的颈椎病患者160例都进入结果分析。①益脑推拿组、常规推拿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1%,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idit分析,u=7.4193,P<0.05)。②治疗后两组症状与综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8.44±1.52,13.93±2.14;26.34±2.20,14.07±2.19;t=49.4428,35.3540,P<0.05),且益脑推拿组优于常规推拿组(t=6.0832,P<0.05)。③益脑推拿组棘突移位和生理曲度方面的体征改善率显著高于常规推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3.82%,68.66%;46.67%,37.18%;P<0.05),但两组在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方面的体征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显效率、提高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及改善棘突移位和生理曲度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方法,是临床颈椎病治疗的一项有效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风恢复期头痛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28~7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个月,其中出血性中风57例,缺血性中风23例。应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华行医疗器械厂生产的LK-1型心脑治疗仪,治疗输出直流电流4~8mA,直流电压24V,频率180~200次/min,电极阳极置枕部,阴极置腰骼部,每日1次,每次10min,7次为1疗程,间隔5d,重复治疗。结果经1~3疗程治疗,痊愈35例:头痛症状全部消失;显效38例:头癌症状明显减轻;无效7例:无变化。总有效率为gi.25%、通过临床观察直流电治疗电流以4~6mA为宜,该仪器治疗时电流常自动上升至6mA以上…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全电脑多功能药物汽疗(简称药物汽疗),对4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进行药物汽疗(治疗组):治疗温度调节为37~4l℃,1次/d,6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137例,根据病情,适当配合腰椎牵引、电疗、短波、红外线、推拿按摩、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即疼痛消失265例;好转即疼痛减轻1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8%。对照组治愈66例;好转6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