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东  吕雄文 《安徽医药》2003,7(6):413-41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1],是一种糖、蛋白和脂肪代谢障碍疾病,其原因众多,但主要的失调是胰岛素分泌或生成异常.糖尿病在当今世界上已属常见病,预测到2010年将增至2~4亿人,成为人类第5位死亡原因[2].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性(又称Ⅰ型)及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又称Ⅱ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及新一代胰岛素促泌剂;另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也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陈茂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967-969
近年来 ,各国学者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降糖药的研究相当活跃 ,本文就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苯甲酸衍生物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以及复方丹参片、复方苦瓜胶囊、促肝细胞生长素等药对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简要综述如下。1噻唑烷二酮类 (TZDs)胰岛素增敏剂TZDs胰岛素增敏剂的开发成功 [1],为NIDDM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与传统的NIDDM治疗剂磺酰脲类及二甲双胍类相比 ,TZDs药物具有以下优点 :即它们在阻止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发展时 ,并不导致低血糖 ,有降血脂作用。自1982年日本Ta…  相似文献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引起、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糖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或二者共同存在而引起。世界上,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7亿,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1]。临床上,根据糖尿病发病机制不同,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我国以2型居多。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分为:(1)胰岛素及类似物:如赖脯胰岛素等;(2)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酰脲类;(3)胰岛素增敏剂:如噻唑烷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大多数病人是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而口服降糖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口服降糖物主要包括磺酰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相关降糖药物、糖还原酶抑制剂.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代谢和营养障碍、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等.现根据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对同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做一综述,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伴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障碍为特征。目前,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可分为7类: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胰高糖素样肽1(GLP-1)相关降糖药及还原酶抑制剂[1]。本文主要就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作一  相似文献   

6.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后开 《安徽医药》2001,5(4):244-245
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及其功能缺陷之间互相影响所引起的异质性疾病。通常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有磺酰脲,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这些药物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药理学的迅速发展,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已突破了传统的磺酰脲类。双胍类等化学结构上的限制,新的药物相继开发成功。  相似文献   

7.
李群林  张金安  郭均平 《中国药师》2012,(12):1799-18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2型糖尿病的比例更高达90%以上。目前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注射剂、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药和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是从放线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具有α-糖苷酶抑制作用的伪寡糖类,主要通过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  相似文献   

8.
牛诚 《中国药房》2008,19(29):2305-2307
近年来,传统的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包括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磺酰脲类、具氨基酸结构的非磺酰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等,可控制血糖和减缓靶器官的损伤,成为了临床的一线药。但糖尿病的发病趋势仍不乐观,其与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症等统称为“代谢综合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核心环节为人体组织对产生胰岛素抵抗,使临床正在面临新的挑战!21世纪初,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Ⅳ)抑制剂悄然问世,其作用途径迂回在胰岛B细胞和胰岛素之外,仅可减缓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降解,且当胰岛B细胞出现功能障碍而引起胰岛素水平降低或胰岛A、B细胞的功能障碍使得肝糖产生增加时,才通过抑制DPP-Ⅳ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IDDM)和2型糖尿病(NIDDM),2型糖尿病占了95%,病因胰岛素抗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不宜长期用胰岛素治疗,主要治疗药物为磺酰脲类和双胍类,两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近年来开发的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TZDs)不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  相似文献   

10.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异源性障碍性疾病。通常分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两种类型。通常认为NIDDM的初期治疗是饮食疗法和控制体重。当饮食疗法和控制体重无效时,才使用口服降血糖药。一般口服降血糖药有两类:即磺酰脲类和双胍类。甲苯磺丁脲是第一个临床有效的磺酰脲类药物。在以后的十年里,美国又开发了4只毒性小的磺酰脲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 95%以上 ,对人类生命健康有极大危害。目前认为 ,胰岛素抗性 (insulinresistance ,IR) ,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正常反应性降低 ,可能是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缺陷 ,增强胰岛素作用可能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因此开发研究胰岛素增敏剂成为关注的焦点。噻唑烷二酮类 (thiazolidinediones,TZD)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口服胰岛素增敏剂 ,它与磺酰脲类、双胍类及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不同 ,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 ,通过增加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利用 ,抑制肝糖输出而增加胰岛素敏…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胰岛素用于中重度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包括磺酰脲类及双胍类,但口服降糖药作用慢而弱,只适于轻、中度糖尿病,仍不能完全替代胰岛素。现总结分析其临床应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磺酰脲类、双胍类及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现状,并简述近年来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展如胰岛素笔、胰岛素泵、格列美脲的应用以及老药阿司匹林的新用途。  相似文献   

14.
口服降糖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且糖尿病的并发症多 ,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大。发病率逐年增多 ,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血管病后第三位严重的慢性病。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和2型糖尿病 (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 ) ,其中2型糖尿病占90 %以上 [1],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口服降糖药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上市 ,口服降糖药的品种日益增多 ,现将其综述如下。1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1 1磺酰脲类 :自1956年发现甲苯磺丁脲至今已有40余年 ,磺酰脲类降糖药已…  相似文献   

15.
口服降糖药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熟医院口服降糖药应用现状和趋势。方法:对2007—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占抗糖尿病药总金额48.12%;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DDDs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磺酰脲类、双胍类和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3年中,阿卡波糖、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缓释片位列单品种销售金额前3位;格列吡嗪缓释片、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普通片位列单品种DDDs的前3位;噻唑烷二酮类的DDC最高,双胍类最低。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用药合理且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7大类口服降糖药全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飙 《中国药店》2004,(1):88-91
口服降糖药自1956年甲磺丁脲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以来,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近十年来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如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素)、餐时葡萄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素)等相继问世,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口服降糖药目前有“七大类”三十余个品种用于临床,这七个大类分别是: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抑制药,胰岛素增敏剂,餐时血糖调节剂,醛糖还原酶抑制药和中药制剂。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具有良好的前景和独特的优势,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也有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盐酸吡格列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药理作用] 本品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并减少肝糖的输出.与磺酰脲类不同,本品不是一个胰岛素促分泌药.其作用机制是高选择性的激动过氧化物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1],PPAR-γ的活化可调节许多控制葡萄糖及脂类代谢的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18.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几种治疗糖尿病药物质最新进展。⑴新一代磺酰胺类药物格列美脲,该药作用于胰岛素分泌的第一、二时相,作用可持续1d,服用方便,1次/d。由于与其它磺酰脲类作用的受体亚型不同,格列美脲不易产生低血糖,且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⑵胰岛素促分泌剂 作用特点为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能重塑胰岛素分泌模式,餐时服用十分方便。⑶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高度选择性及强力激活剂,该药直接针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胰岛素抵抗。⑷其他新型降糖药。  相似文献   

19.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的降糖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列美脲是一种新型的磺酰脲类降糖药,其作用部位与传统磺酰脲类药物不尽相同,主要与胰岛β细胞膜上磺酰脲类受体的65ku亚单位相结合而发挥作用。国外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强的胰外降糖作用,包括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模拟外周胰岛素作用,改善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移位/去磷酸化,增加葡萄糖在外周组织的摄取。本研究特对其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降糖作用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非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18例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B组38例和C组45例。A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瑞格列奈治疗;C组给予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联合瑞格列奈治疗。3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C肽值,并比较3组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FBG、PBG、HbAlc和血C肽值均优于治疗前,且C组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2%低于A组的14.3%和B组的1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继发性磺酰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中采用胰岛素联合非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降糖效果良好,并有效地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