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塞通注射液对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措施,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评分),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有效率、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血塞通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纤维蛋白原之间关系。方法检测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②纤维蛋白原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并间接反映病情程度;恢复期纤维蛋白浓原度仍高于对照组,提示恢复期患者仍需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8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并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三组间作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高,进展性脑梗死组三个指标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618 3,P〈0.01),而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459 2,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脑梗死病情进展越重。  相似文献   

4.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晶 《中国实用医药》2009,4(5):144-145
笔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观察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得出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5.
李家霞  韩春赓  傅佳 《安徽医药》2009,13(4):425-427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奥扎格雷钠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和临床疗效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7 d、14 d血浆FIB的浓度降低,治疗后7 dD-二聚体的浓度增加,14 dD-二聚体的浓度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能够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俞斌 《中国药业》2013,22(1):52-53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ACI)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68例ACI患者平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同时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静脉滴注。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巴曲酶注射液治疗,共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检测比较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临床显效率73.53%,总有效率91.12%。治疗后治疗组ACI患者血浆FIB及D-D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长春西汀能显著降低ACI患者血浆FIB及D-D水平,显著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48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发病2d内和2周以及38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MP-9的含量。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发病2天内的血浆MMP-9水平显著高于发病2周后(P〈0.01)和对照组(P〈0.01)。后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梗死灶面积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梗死发病2d内血浆MMP-9水平呈正相关(r=0.757,P〈0.01)。结论 MMP-9水平可以反映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灶面积大小及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45例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45例用香丹注射液治疗,两周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5.56%,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48.89%和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血塞通联合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塞通联合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血塞通+脉络宁)22例和对照组1(血塞通组)22例及对照组2(脉络宁组)22例.三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ESS)、巴氏指数(BI)评定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测定.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和两个对照组ESS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但治疗组ESS下降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组BI评分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F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血塞通联合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显效率,降低Fg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伟  徐南飞 《江西医药》2009,44(6):586-58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0例,并与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20例作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5%和65%,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测定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脑梗死患者83例(狭窄梗死组)、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查体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纤维蛋白原含量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狭窄后脑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狭窄梗死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症状狭窄组及健康对照组[(309±65)g/L比(280±18)g/L、(262±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区域性脑梗死患者(I型,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421±22)g/L]明显高于皮层下梗死(Ⅱ型,16例)、白质疏松型梗死(Ⅲ型,21例)及分水岭梗死(Ⅳ型,39例)[分别为(318±63)、(303±66)、(293±54)g/L](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8例)[(357±45)g/L比(257±41)g/L](P〈0.05)。神经功能缺失重度组患者(9例)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42例)、中度(32例)[(412士27)g/L比(255±27)、(358±27)吕/L],独立生活能力预后好组患者(56例)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预后差组(27例)[(282±55)g/L比(373±3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与重度颈动脉狭窄及其所致脑梗死密切相关,支持特定的梗死类型,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东菱克栓酶治疗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拟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在治疗前、用药后1d、3d、5d检测纤维蛋白原;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中国卒中量表评分。结果OCSP各亚型急性脑梗死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用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1d、3d、5d血Fg较用药前降低(P〈0.01),用药后1d降低更甚(P〈0.01),腔隙性脑梗塞血较其他亚型下降更明显(P〈0.01),各亚型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东菱克栓酶治疗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对腔隙性脑梗塞的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溶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方法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取用川芎嗪、胞二磷胆碱、甘露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纤溶酶,于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0.5±6.3)分降为(10.4±7.2)分,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19.7±7.1)分降为(15.5±5.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纤溶酶有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4例,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检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4.8%)显著高于对照组(5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灯盏细辛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Hcy、hs-CR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cy、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cy和hs-CRP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且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应用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硝基-L-精氨酸对脑梗死的作用。方法用硝基-L-精氨酸治疗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与10例单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胞二磷胆碱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总有效率为90.0%,总显效率60.0%,疗效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0.0%和40.0%,P〈0.05)。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于硝基-L-精氨酸治疗3d后与对照组相比下降(P〈0.05)。结论硝基-L-精氨酸能抑制血浆内皮素的生成与释放,对脑梗死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以同期非脑梗死患者80例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测有无颈动脉斑块,同时测定两组患者血清FIB水平,分析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P〈0.01)。脑梗死组血清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有斑块组患者高于无斑块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随着FIB水平增高而增高,从而可能促使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9.
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巴曲酶)26例、对照组1(巴曲酶组)26例及对照组2(丹参组)26例。三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ESS)、巴氏指数(BI)评定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测定。结果治疗14d后,三组ESS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P〈0.05,P〈0.05),但治疗组ESS下降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BI评分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 F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显效率,降低Fg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芎嗪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在发病后6—72h内给药,治疗组给予川芎嗪、巴曲酶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并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凝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仅高切、低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血栓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