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蔡敏  周菊梅 《中南药学》2010,8(1):70-72
目的探讨择期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实验方法,比较剖宫产围手术期组及常规用药组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差异。结果2组在最高体温、平均体温、产褥病例、伤口感染、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日和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抗生素的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预防感染、降低抗生素费用、加快病床周转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住院符合研究条件的剖宫产产妇100例按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50例。A组选用头孢唑啉钠1g,于手术前30min内单次静脉给药,术中甲哨唑200ml冲洗宫腔、子宫切口;B组术后常规头孢唑啉钠+甲硝唑用药3d。比较2组术后病率、术后体温变化、腹部切口感染率及抗生素用量。结果 2组术后最高体温、抗生素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安全有效,合理、低成本的良好方法。术中甲硝唑冲洗对预防感染有一定的作用,与术后静脉使用甲硝唑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择期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住院符合研究条件的剖宫产产妇按顺序分3组:A组50例,于手术前30min内头孢噻肟钠单次静脉冲击给药,术后全身用药3d;B组50例,术后头孢噻肟钠全身用药3d;C组50例,术后头孢噻肟钠全身用药5d。结果术后最高体温、退热时间、术后感染率比较显示A组优于B组、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副反应各组白细胞计数、胃肠道反应及药物性皮疹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有效、合理,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多于3d与3d以内相比不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合理应用。方法:对100例剖宫产手术随机分为围手术期用药组(试验组)和术后用药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术后体温、术后感染、母乳喂养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费用等。结果:术后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体温正常、药物无不良反应、抗生素应用少及早期母乳喂养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安全、有效且剂量小、疗程短、花费低,优于术后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生素在剖宫产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给予抗生素,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12h用药,用药1d,而对照组则在术后用药,用药3d,比较2组住院时间、体温、术后病率、切口感染率。结果2组住院时间、体温、术后病率、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仅能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同时还能减少用药剂量,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择期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住院符合研究条件的择期剖宫产产妇按顺序分奇数组:A组(围手术期用药组);偶数组:B组(传统术后用药组)。A组50例,选用头孢噻肟钠与替硝唑,于手术前30m in内单次静脉冲击给药,术中冲洗宫腔、子宫切口及腹腔留置;B组50例,术后头孢噻肟钠 替硝唑静脉滴注5d。结果术后最高体温、退热时间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子宫内膜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中白细胞计数、胃肠道反应及药物性皮疹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择期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住院符合研究条件的剖宫产产妇按顺序分3组.A组50例,选用头孢噻肟钠,于手术前30min内单次静脉冲击给药,术中冲洗宫腔、子宫切口及腹腔留置;B组50例,术后头孢噻肟钠用药3天;C组50例,术后头孢噻肟钠全身用药5天.结果 术后最高体温、退热时间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子宫内膜炎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副反应中白细胞计数、胃肠道反应及药物性皮疹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安全、有效,合理、低成本的理想方法.术后全身用药5d较用药3d对预防感染无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剖宫产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现状,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7—12月所有剖宫产病例共计371例,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频次最高的是甲硝唑351例(42.24%);347例(93.53%)患者采取术后给药方式;围术期用药时间疗程主要集中在72~120h(81.67%);少数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单次剂量选择存在不合理。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剖宫产围术期预防用药管理,加大对临床科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将围术期用药纳入医院合理用药考评标准,建立健全临床药师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36例,Ⅰ组剖宫产术前30min给予头孢噻肟钠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快速静脉滴注,术后常规使用头孢噻肟钠2异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3d。Ⅱ组术前不用任何抗生素,术后用药方法同Ⅰ组。Ⅲ组用药方法同Ⅱ组,时间为5do观察3组术后体温变化、退热时间、术后病率、子宫内膜炎及切Ⅵ感染的发生率。结果Ⅰ组术后病率与子宫内膜炎、切口感染发生率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术后体温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术后退热时间短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安全、有效,且剂量小、疗程短,优于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选择我院剖宫产产妇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的产妇给予术后常规使用头孢噻肟钠3 g,每日2次,用药3~5 d的方法,观察组采取术前半小时给予头孢噻肟钠3 g,术后6 h重复使用1次的方法。比较两组抗生素总使用时间、药物费用、住院的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发热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抗生素总使用时间、药物费用、住院的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发热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存在差异,采取术前半小时给予头孢噻肟钠3 g,术后6 h重复使用1次的方法可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术后感染风险,并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生素珠链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行病灶清除,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例术后继续全身抗生素治疗,观察组12例患者采用抗生素珠链填充死腔和术后继续全身抗生素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12例患者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并愈合,其中Ⅰ期骨折愈合11例,1例患者半年后因复发再次清创并植入抗生素珠链后骨折愈合,未愈0例,总有效率为100%,随访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2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55.56%,1例发生针道感染,对症处理后得以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83,P<0.01).结论 局部应用抗生素珠链填充治疗具有局部抗生素浓度高、缓慢释放、持续时间长、患者感觉较舒适、伤口闭合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治疗慢性骨髓炎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大力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灌注)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作用。方法入组对象为未行外科手术或已行膀胱癌部分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共60例,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或灌注术,共85例次。随机分为两组:介入术后应用环丙沙星组(预防组),介入术后不用抗生素组(非预防组)。术后观察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尿常规及体征1个月。对疑似感染病例行血、尿培养。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结果预防组2例感染,感染率5%(2/42)。非预防组3例感染,感染率为7%(3/43)。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或灌注术患者一般不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但某些患者(特别是行化疗栓塞者)应综合考虑术式、患者的体质及免疫力等多方面因素,必要时须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我院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普外科临床药师深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前后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病例,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考查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干预后腹股沟疝修补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96/100)降至39%(39/100)(P〈0.0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5%(5/100)升至69%(69/100)(P〈0.05);围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药费、抗菌药物费用下降显著(P〈0.05)。结论:我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有效干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极大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为下一步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药学服务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该院2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于术前30min给予二联抗生素单次预防性静脉滴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于手术后对产妇给予二联抗生素静脉滴注3~7d。分析比较2组术后治愈率、最高体温、退热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及腹部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2组术后治愈率均为100%。试验组术后退热时间为(39±8)h快于对照组的(63±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为(4.31±1.56)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32±3.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少于对照组的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安全、有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A组(100例)和B组(100例)。A组于术中取胆汁细菌培养并作药物敏感试验,胆囊切除手术前30min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商品名:达力欣)1.5g,术后预防性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3d。如果术中发现胆囊炎性反应较重,则术中静脉滴注0.5%甲硝唑100ml,术后联合使用头孢哌酮(先锋必)等抗生素4d。B组手术前后均不使用抗生素。每例患者通过临床观察,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其术后1个月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感染并发症3例(3.00%),分别为戳孔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B组发生感染的并发症12例(12.00%),分别为戳孔8例,肺部感染4例,2组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神经外科清洁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地调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近3年内的住院病史3000余份,筛选出资料齐全的择期清洁开颅和椎管手术病史1510份,按预防性抗生素的不同用法分为A组(围手术期和术后均用抗生素)181例和B组(仅术后用抗生素)1329例,分析术后感染情况。结果:术后A、B两组的感染率分别为3_31%和4.36%(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CSF)漏的共有36例,这些病例的感染率为47.22%,其中A、B两组分别为33.3%和50.0%,与术后无CSF漏病例的感染率3.19%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对围手术期和术后均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是否是当前较理想的预防用药方案,应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乳管冲洗术与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共观察68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34例,采用乳管冲洗术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均痊愈,治愈时间缩短,无创伤,无痛苦,消费低;对照组有1例形成脓肿,平均治愈时间延长,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管冲洗术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有较好疗效,应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王宁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201-203
目的 探讨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骨折后脂肪栓塞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4年内90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450例,B组450例,A组给予常规护理,共出现脂肪栓塞59例归入a组,B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共出现脂肪栓塞32例归入b组.对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b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氧浓度(SPO2)、氧分压(PaO2)、血红蛋白(Hb)、血小板和心率(HR)进行监测并统计.结果 A组脂肪栓塞发生率为13.11%,B组脂肪栓塞发生率为7.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SPO2、PaO2、Hb、血小板和HR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好转,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之间差别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骨科手术并发脂肪栓塞应给予积极的预防护理,减少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一旦发生脂肪栓塞,应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某医院常见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情况,从而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12月240例6类常见的清洁手术(白内障手术、乳腺手术、骨科手术、斜疝修补术、甲状腺手术及心脏手术)的病历,调查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情况。结果:240例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100%;使用率最高的3类抗菌药物分别是第1代头孢菌素(43.48%),第3代头孢菌素(14.91%)和林可霉素类(8.08%);无针对性药物选择使用率高达75%;给药剂量及给药次数合理的比例分别是55%和40%;联合用药的比例是29.99%;仅仅43.33%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机是在术前2小时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是5.75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最长者达12天。结论:该医院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不合理情况很普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醋酸环丙孕酮联合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导致排卵障碍不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4例PCOS并不孕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来曲唑组42例:醋酸环丙孕酮联合来曲唑治疗PCOS;第2组单纯对照组40例:单纯口服醋酸环丙孕酮治疗PCOS;第3组氯米芬组42例:口服醋酸环丙孕酮联合氯米芬治疗PCOS.分别记录3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周期排卵率、妊娠率.结果 患者的T、LH、LH/FSH均有显著降低(P<0.01),42个促排卵周期中35个周期有优势卵泡(87.5%),34个周期有排卵(85.0%),7例妊娠(17.5%).来曲唑组与单纯对照组比较,性激素、周期排卵率、妊娠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米芬组排卵期、黄体期的E2和排卵期的LH高于来曲唑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醋酸环丙孕酮联合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排卵障碍不孕患者有较好疗效,可以获得与氯米芬同样的效果,为PCOS导致排卵障碍不孕患者增加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