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配体(CD,CD40-CD49L)的表达及其与免疫紊乱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实验性UC大鼠(UC组)和20例正常大鼠(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40-CD40L的表达以及免疫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C组CD40-CD40L均显著升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5明显升高.而Th1类细胞因子IL-2及干扰素(IFN-γ)水平降低,血浆IgG、IgA、IgE水平升高(P〈0.01,〈0.01,〈0.01),但IgM无差异。结论 实验性UC大鼠存在CD40-CD40L的表达异常与免疫功能紊乱,且二者有内在联系,本结果可为UC发病机理研究提供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大量研究显示[1]炎症介质CD40-CD40L广泛存在于与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的各种细胞,如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关键细胞成分上,而在正常动脉组织中没有表达.CD40-CD40L系统在AS各个阶段中均起重要作用,几乎贯穿了AS斑块发生、发展和破裂的全过程,被认为是这一炎症进程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CD40L与CD40相互作用不仅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而且在细胞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1].CD40-CD40L信号通路可参与AS斑块内主要细胞成分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症反应的调节[2].目前认为,CD40-CD40L可能是AS发病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已证实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CD40-CD40L系统作为免疫炎征反应中细胞信息通道的关键介导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CD40-CD40L,系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有重要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CD40-CD40L系统与易损斑块的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损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CD40-CD40L系统作为免疫和炎症反应的枢纽,其贯穿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发生发展至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全过程,阻断其信号传导途径可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提示在临床上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FDR)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41个T2DM家系中收集糖耐量正常的FDR26名,同时设T2DM患者24例(T2DM组),健康者21名作为对照(Con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NGT-FDR组的sCD40L水平较对照组升高(1.88±0.47vs1.63±0.58,P=0.182),T2DM组sCD40L水平显著升高(2.14±0.75,P=0.043vsCon组)。sCD40L水平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325,P=0.006)。结论T2DM患者血清sCD40L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T2DM患者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血清sCD40L水平已呈升高趋势;sCD40L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我们推测sCD40L升高在T2DM自然病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CD40-CD40配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炎症介质CD40-CD40L被发现广泛存在于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各种细胞及血小板中,可促进其他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内皮的促凝活性,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协同作用促进动脉的粥样硬化和斑块的不稳定,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CD40-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启林  田国平 《心脏杂志》2006,18(2):239-241
本文介绍了CD40与CD40L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分布、来源、信号转导机制。综述了CD40-CD40L与慢性炎症、免疫调节、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定的相关性,提示抗CD40L治疗是未来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可溶性重组人CD40L(rshCD40L)、IFN-γ对食管癌Eca109、Eca 9706、TE1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培养的食管鳞癌细胞株Eca109、Eca 9706、TE13,分别用PBS、100 U/ml IFN-γ、100 ng/ml rsh-CD40L、100 U/ml IFN-γ+100 ng/ml rshCD40L培养,分别为A、B、C、D组。用MTT法测算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C组Eca109、Eca9706、TE13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0.6%±4.2%、31.5%±5.7%、44.6%±6.7%,明显高于A、B组(P均〈0.05);D组分别为56.7%±4.9%、41.2%±6.2%、51.6%±5.2%,均高于C组(P均〈0.05)。C组Eca109、Eca9706、TE1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6%±3.7%、30.5%±2.8%和37.6%±4.9%,明显高于A、B组(P均〈0.05);D组分别为43.7%±4.7%、34.2%±5.1%、41.5%±5.7%,均高于C组(P均〈0.05)。结论 rshCD40L能促进食管癌Eca109、Eca9706、TE13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IFN-γ可增强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9.
OX40OX40L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种慢性炎症疾病。T细胞与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关系密切。OX40OX40L是机体炎症反应中一对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T细胞的活化、增值、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OX40OX4OL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学基础。CD40/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卒中的预测因素。随着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实施,血循环重建后可出现再灌注损伤。CD40/CD40L和其他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和免疫细胞都参与了这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刺激分子是免疫系统B细胞和T细胞活化以及T、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调节因子。协同刺激分子特别是CD40 /CD40L间的反应过度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 (AITD)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抗CD40L治疗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CD40/CD40L是T、B细胞表达的重要膜表面蛋白质分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T、B细胞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炎症反应、免疫紊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交联反应促进气道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目前认为CD40/CD40L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多个环节中发挥作用,本文就其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D40L、MMP-3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脑组织中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又分为6h、24h、48h、72h、7d亚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D40L、MMP-3的表达。结果CD40L、MMP-3在假手术组不表达,再灌注6h后CD40L和MMP-3开始表达,24h表达明显增加,48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7d时有微量表达。神经功能评分与脑含水量变化与其一致。结论大鼠脑组织中的CD40L、MMP-3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和探讨轻、中度高血压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sCD40L的浓度及相关性,观察应用奥美沙坦后血清sCD40L的浓度变化,评价奥美沙坦有效降压同时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均抽取空腹12h静脉血,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的水平。高血压组病人给予奥美沙坦20mg/d,4w后若舒张压>90mmHg,剂量加倍40mg/d,共服药8w后抽血测定sCD40L水平。结果(1)高血压组及对照组用药前、后血脂、体重、血糖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高血压组治疗前、后血压有明显下降(P<0.01)。(2)高血压组病人血sCD40L水平用药前明显高于对照组(5106.56.72±1242.48pg/mlvs2358.65±951.37,P<0.01),用药后sCD40L明显下降(3227.60±1186.24pg/mlvs5106.56±1242.48pg/ml,P<0.01)。结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sCD40L水平明显升高,提示sCD40L参与高血压的形成。高血压组应用奥美沙坦后sCD40L水平明显下降,并表明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期调脂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3d后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P-选择素及可溶性血管粘附分子水平的变化,以探讨早期调脂干预对AMI斑块稳定、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4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无服用任何调脂药物,21例)和阿托伐他汀组(立普妥20mg,qd,22例),测定治疗前后sCD40L、P-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sCD40L、P-选择素、sICAM-1分别下降35%、41%、30%,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sVCAM-1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在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在阿托伐他汀组sCD40L、P-选择素、sICAM-1的降低与总胆固醇(TC)(分别为r=0.08,P=0.56;r=0.16,P=0.34;r=0.12,P=0.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r=0.09,P=0.88;r=0.11,P=0.46;r=0.18,P=0.77)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在AMI的早期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d,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0例无DR的糖尿病患者(NDR)、29例非增生性DR患者(NPDR)、31例增生性DR患者(PDR)和32名正常人的血清sCD40L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NDR组、NPDR组和PDR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依次增高,分别为4.55±3.66μg/L、6.65±4.24 μg/L、8.31±5.23μg/L ,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DR患者血清sCD40L水平显著增加,提示其可能与D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浆OX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ACS患者为实验组,以20例非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入院次日清晨、实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7 d后血浆OX40L和hsCRP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浆OX40L、hsCRP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79±20.67)pg/mL vs.(12.95±5.46)pg/mL,P<0.01; (19.70±5.50)μg/mL vs.(1.29±0.59)μg/mL,P<0.01],且ACS患者血浆OX40L浓度和hsCRP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0.553,P=0.0001);经阿托伐他汀治疗7 d后,ACS患者血浆OX40L、hsCR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28±8.00)pg/mL vs.(32.79±20.67)pg/mL,P<0.01;(8.61±2.05)μg/mL眠(19.70±5.50)μg/mL,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ACS早期使用可降低血浆OX40L、hsCRP浓度,从而降低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改善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斑块破裂和血小板聚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基本机制。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并影响血清sCD40L的水平。现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正性共刺激分子可滑性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诱导共刺激分子(sICOS)/sICOS配体(L)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X40)/sOX40L对2型糖尿病免疫炎症的调节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60例,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60例;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对照组6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技术结合的方法,分析sCD40L,sICOSL,sOX40L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三酰甘油(TG)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和伴血管病变组之间HbA1c和T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患者sCD40L、sICOSL、sOX40L水平明显高于健对照组(P0.05),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sCD40L、sICOSL、sOX40L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 sCD40L,sICOSL,sOX40L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质粒IL-3、CD40L基因在小鼠体内诱导肝脏B220^+/DEC205^+树突状细胞增殖。方法大容量快速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导入质粒IL-3和CD40L基因,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脏非实质细胞,流式细胞仪标记并分离树突状细胞,Giemsa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做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小鼠肝脏非实质细胞增殖,主要分布在小叶内、汇管区周围和汇管区。流式细胞仪标记并分离出B220^+/DEC205^+树突状细胞,实验组B220^+/DEC205^+细胞(16.0%)较对照组(1.1%)明显增多。Giemsa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B220^+/DEC205^+细胞胞核形状不规则,胞质内无颗粒,胞质具明显突起。结论大容量快速尾静脉注射将质粒IL-3和CD40L基因注入小鼠体内,可在肝脏诱导B220^+/DEC205^+树突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