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段德卿  马琳 《江西医药》1998,33(6):332-332
纤支镜检查和支气管活检,证实为支气管内膜结核46例。女多于男,61%为39岁以下的患者,咳嗽、发热、咳血为主要症状。85%患者胸部X线呈现肺部浸润或肺不张改变。纤支镜下主要特征是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白色覆盖物的肉芽肿形成和支气管狭窄。有52%患者误诊为支气管肺癌、肺脓肿或慢性炎症。表明纤支镜检查、活检,对支气管内膜结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内膜结核当胸片无异常发现时,常可导致误诊或漏诊。本文对21例X线胸片正常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支气管内膜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洪牧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56-457
支气管结核是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结核病,临床上常因病变局限于气管、支气管致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不典型而延误治。纤维支气管镜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的方法。现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8月经纤支镜确诊的37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纤支镜下所见报道并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目标Olympus P30型纤维支气管镜,按纤支镜常规方法局庥和镜检,观察各肺段支气管黏膜情况,钳取及刷检病变部位,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涂片找抗酸杆菌,并通过纤支镜对病变部位的支气管进行冲洗,对冲洗液涂片作抗酸染色和培养结核杆菌。结果 60例患者支气管黏膜活检刷检经病理或抗酸染色诊断结核病者51例(85.0%),镜检后痰涂片或冲洗液中找到抗酸杆菌9例。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可早期发现支气管内膜结核并给予及时的抗结核治疗,有效防止了支气管内膜结核造成的支气管狭窄。  相似文献   

5.
欧阳章宏  万自芬  张湘燕 《贵州医药》2008,32(11):1024-1025
单纯性支气管内膜结核是指胸片或胸部CT无结核病灶或仅有少数非活动性结核病灶的气管或大支气管结核,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气管、支气管破坏至不可逆阶段,形成气道狭窄,并发肺不张或肺段毁损。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单纯性支气管内膜结核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胸片正常的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支气管内膜结核误诊率高,以女青年多见,病变多累及左主支气管、两肺上叶,症状主要包括:咳嗽(18例),胸闷气促(11例),发热(3例),咯血(2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炎症浸润型病变8例,增殖型病变5例,溃疡型病变2例,非特异性支气管炎型2例,狭窄闭塞型病变1例,均行黏膜活检和刷检,经黏膜活检病理确诊8例,活检细菌学证实12例,二者联合确诊18例。全身抗结核化疗后症状缓解率达100%。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姜立杰  杨超  梁晓航 《河北医药》2013,35(15):2319-2320
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结核,是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者因为黏膜下结核杆菌侵入所引起的疾病。EBTB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有困难,所以误诊率、漏诊率较高[1],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支气管破坏后会引起不可逆性的改变,可引起纤维狭窄或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导致肺不张等严重疾病[2],因此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青少年支气管内膜结核诊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服药方法为:异烟肼10~20mg/(kg.d),利福平10~20mg/(kg.d),乙胺丁醇15~25mg/(kg.d),服药前后分别用EB-1530T型电子纤维支气管镜对24例青少年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支气管进行活检、刷检及灌洗液三种方法检查。结果三种方法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3.3%、25%、16.7%。支气管内膜结核100%均有镜下改变,在服药后6、9、12个月支气管镜下正常的分别为76.9%、100%、100%。结论支气管镜对青少年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治疗疗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0例支气管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空洞闭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空洞闭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结核可提高治愈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临床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2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的文献知识。结果本组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显示瘢痕狭窄为主11例,溃疡坏死为主6例,黏膜炎性病变为主4例。全部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病理活检或刷检找到抗酸杆菌确诊。结论支气管内膜结核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确诊EBTB最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抗结核抗体检测肺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抗体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方法对16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与166例非活动性结核患者进行抗结核抗体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涂阳与涂阴患者分组。分别用TB-Check-1一步免疫层析法进行抗结核抗体检测,分析比较组间的抗结核抗体阳性率和抗结核抗体联合痰涂片检查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的影响。结果活动性肺结核组的抗结核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活动性肺结核中涂阳与涂阴组间抗结核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抗结核抗体联合痰涂片检查特异性诊断符合率达56.8%,高于痰涂片诊断符合率30.9%。结论抗结核抗体检测可提高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率,抗结核抗体联合痰涂片检查提高特异性诊断符合率;抗结核抗体检测对痰涂阴性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T-SPOT.TB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获取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36例)、肺外结核患者(肺外结核组,18例)和健康人(健康对照组,31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ESAT-6 和and CFP-10与PBMC共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培养液中γ-干扰素浓度。比较T-SPOT.TB与TST及相关指标TB-AB、ESR、ADA等的结果。结果 T-SPOT.TB在结核病中的敏感性是92.6%,肺结核组、肺外结核组T-SPOT.TB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组和肺外结核组之间并没有差异性(P>0.05)。各组间TS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健康对照组中,T-SPOT.TB特异性(93.5%)高于TST(54.8%),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结核组、肺外结核组TB-AB,ESR,ADA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对结核病诊断特异性高,优于TST试验,其联合TB-AB、ESR、ADA等对于结核病的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高云玲  俞晓玲 《海峡药学》2010,22(7):135-137
近年来.随着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对全球结核病控制造成严重威协。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以及广泛耐药结核病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病控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我国多耐药结核病疫情属全世界22个高负担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忻州市耐药结核病的成因以及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办法。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100例做结核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患者,对患者的总耐药率以及3年内总耐药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100例患者中,耐药患者71例,总耐药率为71%,其中耐单药率22%,耐多药率49%。2007年耐药率为69%,2008年耐药率为71%,2009年耐药率为73%,耐药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由于化学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问题,导致我市耐药结核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结核菌也呈上升趋势。做好耐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与活动型肺结核空洞形成的关系 ;方法  4 8名活动型肺结核根据胸部X线分为空洞型 (A组 16名 )和无空洞型 (B组 ,32名 )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同时测定了血清IL - 8和TNF α水平 ;结果 B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5 8 733± 2 1 6 12pg/ml)较A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13 0 5 3± 8 6 70 pg/ml)和正常对照组 (8 739± 3 6 5 6pg/ml)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血清IL - 8和TNF α水平在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肺结核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抑制空洞形成。  相似文献   

16.
郑松  程洁  王殿超  李梅  彭玲 《安徽医药》2018,39(3):306-308
目的 分析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及结核蛋白芯片试验在诊断淋巴结核中价值。方法 选取安徽省胸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确诊为淋巴结核的患者30例为研究组,选取非淋巴结核患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T-SPOT.TB及结核蛋白芯片试验,分析试验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研究组结核蛋白芯片试验阳性率为60.00%,T-SPOT.TB试验阳性率为9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联合检测双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联合检测双阴性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敏感度为90.90%、特异度93.75%,结核蛋白芯片试验敏感度为71.42%、特异度83.33%。T-SPOT.TB和结核蛋白芯片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在淋巴结核的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与结核蛋白芯片联合试验可以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韦薇  王庆 《安徽医药》2016,37(5):547-549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34例淋巴结肿大患者分为结核组(95例)和非结核组(39例),另取健康对照组28例,采外周血行T-SPOT.TB检测,对比分析3组T-SPOT.TB的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结核组、非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85.26%、15.38%和3.57%,结核组患者T-SPOT.TB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T-SPOT.TB诊断淋巴结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6%、89.55%、92.05%和81.08%。结论 T-SPOT.TB试验可作为淋巴结结核的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吴青  李艳  徐万洲  龚卫杰  吴泽刚  蔡璇  韩瑞玲 《安徽医药》2016,20(10):1900-1901
【】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uberculosis infection of T-cell spot test T-SPOT.TB)在小儿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小儿结核患者病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接种卡介苗、临床表现及诊断、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试验及T-SPOT.TB检测结果。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对比分析PPD与T-SPOT.TB检测在小儿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78例疑似小儿结核患者分为确诊及临床诊断小儿结核组小儿结核组13例,排除小儿结核组65例。T-SPOT.TB和PPD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100.0%、100.0%、97.0%和69.2%、76.9%、37.5%、90.9%。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PP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检测诊断小儿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T-SPOT检测可辅助诊断小儿结核,阴性结果有助于排除小儿结核。  相似文献   

19.
A potential anti‐TB compound bearing a nitroimidazole moiety from iThemba Pharmaceuticals TB chemical library exhibits promising in vitro activity in the microplate almar blue assay (MABA) with a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value of 3 µg/mL. It is equipotent to the front‐line drug Isoniazid, but the compound is less toxic with an IC50 of >100 µg/mL. Therefore, this potential iThemba nitroimidazole, 4‐([1,1′‐[14C6]biphenyl]‐4‐ylmethyl)‐9‐nitro‐3,4,5,6‐tetrahydro‐2H‐imidazo[2,1‐b][1,3,6]oxadiazocine, was radiolabeled with the C‐14 isotope. The synthesis of the 14C‐labeled nitroimidazole was accomplished in seven steps from diethanolamine with a final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3.552 GBq/mmol, a radiochemical yield of 87%, and a radiochemical purity of ≥96%. The source of the C‐14 radiolabel was bromobenzene which was introduced by the Suzuki–Miyaura reaction. Tissue distribu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diotracer has a high accumulation in the lungs of TB‐infected mi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healthy mice. However, the clearance (for both TB‐infected and non‐TB‐infected mice) from all organs (except the small intestine) from 1 to 2 h as well as the low percentage of injected dose per gram values achieved indicates breakdown of the compound in vivo and subsequent clearance from the body. The latter suggests that the compound might not be useful as an anti‐TB drug in hum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