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三种大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三种大鼠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探讨模型制作的方法和经验.方法:8周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20只采用食管空肠吻合,B组20只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C组20只采用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三种手术方式建立大鼠胃空肠食管反流、胃十二指肠食管反流、空肠食管反流动物模型,D组10只为假手术组.结果:完成实验后,大鼠的存活率为72.9%(51/70).A组死亡6只,B组死亡7只,C组死亡6只,三组动物模型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2周,炎症发生率三组均为100.0%;糜烂、溃疡发生率分别为:A组11/14(78.6%),B组10/13(76.9%),C组3/14(21.4%);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发生率为:A组10/14(71.4%),B组10/13(76.9%),C组5/14(35.7%);Barrett食管发生率:A组6/14(42.9%),B组5/13(38.5%),C组1/14(7.1%);A组发生食管腺癌1例;D组组织学未见异常.结论:食管空肠吻合、食管十二指肠吻合、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三种手术方式均可导致大鼠反流性食管炎,并有Barrett食管的发生,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和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方式病变的发生率要高于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方式.良好的麻醉控制,正确的吻合方式,细心的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及术后护理是成功建立模型的关键.该类模型稳定可靠,为进一步研究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种不同术式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意义.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0只)开腹后不做任何切除缝合,然后关腹.其余60只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食管空肠吻合、食管十二指肠吻合和食管空肠吻合 胃切3种术式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术后12周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食管病变情况.结果:3个模型组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反流性食管炎,其中食管空肠吻合组、食管十二指肠吻合组殚食管病变较重,Barrett's食管发生率(6/14和5/13)高于食管空肠吻合 胃切组(0).结论:运用该3种手术方式均可成功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胃酸及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胆汁反流对大鼠食管粘膜炎症损伤和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胆汁反流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损伤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以手术制造的十二指肠胃食管混合反流(DGER)大鼠模型为基础,制备DGER(A组)模型;DGER+Losec Mupus制剂灌注造成单纯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B组)模型;DGER十胆管接扎造成无胆汁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C组)模型。观察9周后各组大鼠食管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食管粘膜凋亡指数,免疫组化观察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A、B、C三组均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炎症以A组最重,其次为B组,C组最轻。A、B两组均见Barrett’s食管发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Barrett’s食管发生;细胞凋亡结果示A组凋亡指数最高,其后依次为B组和C组(P〈0.01);各组Fas蛋白表达均阴性。结论 不含胆汁的DGER所致食管损伤最轻,胆酸可能与Barrett’s食管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病理组的凋亡情况均增加,但与Fas系统无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8) :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幽门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B组 (n=8)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近段空肠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C组 (n=8) :假手术对照组 .术后 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 p 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 ,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 .结果  A,B组食管下段 p H值分别为 2 .43±0 .17和 4.0 6± 0 .2 0 ,明显低于 C组 (5 .89± 0 .19,P<0 .0 1) ;A组与 B组比较 ,食管下段 p H值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 2 .13± 0 .35 ,2 .37±0 .5 2及 2 .13± 0 .35 ,2 .2 5± 0 .46 ,明显高于 C组 (0 .2 5± 0 .46 ,0 .2 5± 0 .46 ,P<0 .0 1) ,而 A组与 B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pH值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对食管腺癌发生的影响.方法:分别将食管于距幽门远端I和2 cm处与十二指肠吻合,建立低和高pH值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SD大鼠模型(EDA组和EDB组),每组各30只,设立假手术组30只作为对照.分别观察造模40周后动物食管炎、Barrett's食管、腺体不典型增生和食管腺癌的发生率.结果:成功建立pH值不同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SD大鼠模型,模型动物40周后均发生食管炎、Barrett'8食管、腺体不典型增生和食管腺癌.对照组、EDA组和EDB组比较: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3.7%、96.0%和100.0%(χ2=57.290,P<0.001),Barrett's 食管发生率分别为0、88.0%和82.6%(χ2=53.120,P<0.001),腺体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0、20.0%和52.1%(χ2=20.390,P<0.001),食管腺癌发生率分别为0、8.0%和39.0%(χ2=17.230,P<0.001).结论:胃酸反流与食管炎发生有关,胰液反流增加腺体不典型增生和食管腺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大鼠实验性Barrett食管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6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50只行食管空肠吻合术2周后随机分为2组.术后4周,塞来昔布组大鼠塞来昔布10 mg/(kg·d-1)经食管灌入;对照组经食管灌入生理盐水1 ml;另外,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术后20周处死动物,观察比较3组动物大体组织变化、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OX-2的表达,酶联免疫竞争法检测PGE2的水平.结果:术后20周,塞来昔布组轻、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4/19(73.68%)、4/19(21.05%)、1/19(5.26%);对照组为4/17(23.53%)、5/17(29.41%)、8/17(47.0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arrett食管发生率塞来昔布组为7/19(36.84%),对照组为13/17(76.4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塞来昔布组为2/19(10.53%),对照组为8/17(47.0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OX-2蛋白表达塞来昔布组为1/7(14.29%),对照组为10/13(76.9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塞来昔布组PGE2水平(1480.1±489.8 )pg/mg.protein,显著低于对照组(2933.8±862.9)pg/mg.protein(P<0.001).假手术组组织学未见异常.结论:塞来昔布对大鼠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化学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涛  陈杰  刘斌  龚均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8):677-679
目的 :探讨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 60只 SD大鼠分为 3组 ,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建立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模型 ,A组 :全层间断缝合组 ,B组 :全层间断 +浆肌层包埋缝合组 ,C组 :全层间断密集缝合组 ,并对 3组模型术后不同时期的食管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改变的观察。结果 :术后 A、B、C组的死亡率分别为 75 %、70 %和1 0 % ,主要死亡原因为吻合口瘘、梗阻、肺部及腹腔感染 ,C组与 A、B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 ;3组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组织学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全层间断密集缝合是此模型最佳的吻合方式 ,成功模型的建立需要注重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8.
胃及十二指肠食管反流对致癌剂诱发大鼠食管肿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肿瘤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3种动物模型: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术后均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于26周取出食管进行大体及光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各反流组出现严重食管粘膜损害,病变较对照组明显加重且发生率高,病变严重程度D组〉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残胃前壁食管吻合术与单通道空肠间置术在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0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5例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消化道重建方式分组: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C组)43人,单通道空肠间置组(D组)52人,对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前白蛋白显著高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P<0.05);患者主观症状如烧心、吞咽痛、咳嗽在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发生率显著低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显著低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P<0.001)。结论:在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贲门癌患者近端胃切除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更具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粘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抗反流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讨食管-胃吻合术术式对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554例。其中207例行粘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A组),186例用管型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术(B组),161例行食管-胃一层吻合术(C组),结合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548例手术中共发生反流性食管炎51列,占9.31%,在A组中有1例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占0.48%,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率低。3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行粘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组病例较其他组并发症少,有明显抗反流作用,可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此术式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魏俊飞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9):848-849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原因及抗反流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颈部吻合2 256例患者(A组)、胸内吻合组(B组)874例、胸腔胃组(C组)564例,并对其三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C组中胃食管反流比例高于A组(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后胃经纵隔行颈部吻合可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分为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三组;幽门螺杆菌阳性以快速尿素酶试验为诊断标准.结果 4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为42.7%;老年患者显著多于非老年患者;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反流性食管炎组、Barrett食管组患者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7.6%、39.9%和35.4%;其中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反流性食管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组差异无显著性;经Person相关分析,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负相关,与Barrett食管亦呈负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LA-A级、LA-B级、LA-C级、LA-D级患者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1.4%、38.6%、37.5%和33.3%;各级间比较显著无差异性.结论 HP感染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保护因素,一旦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损伤已形成,其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低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的最佳术式。方法6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3组进行消化道重建,A组(胸内吻合组)、B组(食管床吻合组)和C组(颈部吻合组),各20例;术后食管腔内连续24h进行pH值监测。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 pH值监测指标显示:24h总反流次数、大于5min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和DeMeester总评分结果均为胸内吻合组〉食管床吻合组〉颈部吻合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普遍存在胃食管反流现象,食管次全切除经食管床颈部吻合为食管癌外科的合理重建方式,有利于减少术后反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食管组织内抑癌基因表达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不同反流状态下食管肿瘤发生的机制。方法:通过不同手术方式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动物模型,术后均注射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于26周取食管,用且化法检测组织中P53,P16,P21等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各反流组大鼠食管上皮细胞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反流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各反流组P16,P2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弱(G组P16蛋白表达与C组相比无显著差别),其中D组、DG组的表达较G组更弱,D组与DG组结果相似,突变型P53蛋白折表达与P16,P2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及-0.75),P16蛋白的表达与P2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结论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可通过改变抑癌基因的蛋白表达而影响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肿瘤的作用,其中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作用较胃液更强。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胃镜检查食管黏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RD)和Barrett食管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王敏  陆伯豪 《浙江医学》2009,31(1):8-10
目的观察不同连续性空肠间置代胃术(CJI)用于胃癌根治术的效果,探讨应用CJI的适应证。方法根据胃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的具体情况,45例胃癌患者在根治术中采用CJI重建消化道,空肠分别被间置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A组15例)、食管和远端残胃之间(B组14例)以及近端残胃和十二指肠之间(C组16例)。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营养指标的变化(包括体重、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和前白蛋白)和进食的情况(包括每El进食次数、每次进食量),并作内镜检查观察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结果A、C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各营养指标均有改善,并以C组最明显(P〈0.05)。3组患者的进食情况以C组最佳,而反流性食管炎在A、B两组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B组(P=0.000)。结论CJI虽然使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的食物通路更符合生理,但在消化道重建时并非总是最佳的选择,应提倡根据术中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应用CJI。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及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对食管内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与黏膜损伤的关系。方法: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不同时期食管上皮p53、p21、p16等基因的表达。结果:反流组食管组织中p53基因表达显著高于C组,并随病程延长而明显增强,胆汁反流组表达又强于胃液反流组;各组不同时期p16表达无明显差异;p21表达D组、DG组较C组为低。且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食管内胃及十二指肠反流物均可改变食管上皮p53、p21基因的表达,而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作用更明显。这些基因的改变可能参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胃及食管下段切除后,间置带蒂横结肠在消化道重建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 51例患者均系胃癌累及或者同时合并食管下段癌,病变范围比较广,在根治性切除癌肿后,均采用横结肠间置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在此基础上根据重建方式的不同分出两组:A组27例,间置横结肠的远端直接和十二指肠吻合;B组24例,间置横结肠远端和空肠行Roux-en-y吻合.观察比较两组间置结肠钡餐排空时间、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营养状况等情况.结果 手术后6个月间置结肠钡餐排空时间、反流性食管炎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等指标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横结肠间置术在全胃及食管下段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选择间置横结肠远端和十二指肠吻合术式是可参考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9.
陈勇  徐国良  潘锋 《浙江医学》2010,32(12):1770-1772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60例近端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采用两种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食管与胃直接吻合31例(直接吻合组),食管与胃之间空肠间置吻合29例(间置吻合组).对两种重建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直接吻合组比较,间置吻合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间置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直接吻合组明显降低(P<0.01),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营养状况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吻合是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切除后采取不同方法重建消化道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方法:25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中,随机抽取153例采取食管胃壁内吻合,103例采取传统食管胃全层端侧或端端吻合。然后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胃壁内吻合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0%,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61%;传统食管胃全层(端侧或端端)缝合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85%,吻合狭窄发生率为5.83%,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14.56%。结论:食管胃壁内吻合术吻合较传统食管胃全层吻合术可靠,并发症少,更大程度的恢复了贲门功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是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