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输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指征.方法:比较122例ITP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未输注血小板的临床转归;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24 h后血小板计数.参照PAIg,分析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结果:67例未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有2例PLT<10×109/L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危及生命,55例输注血小板的惠者,有17例(31%)PLT较输注前降低,其中7例输注后PLT<10×109/L,未发生严重出血;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86%,PAIg升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如无明显的出血症状,ITP血小板输注指征建议PLT<10×109/L,应输注少白细胞同型单采血小板制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 41例白血病患者,采用ABO同型输注机采血小板,且均在30 min内输注完毕。按照输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分为A组(血小板计数<10×109/L)、B组[血小板计数为(10~20)×109/L],对两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1例白血病患者共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126例次,输注后有效率均达到80%。A、B组分别预防性输注66、60例次,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6.29±2.02)×109/L、(13.07±2.95)×109/L,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1.71±11.37)×109/L、(28.12±11.72)×109/L,输注后24 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分别为(12.54±8.94)×109/L、(13.38±10.16)×109/L,有效率分别为80.3%、80.0%,两组输注后24 h CCI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提高其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能够有效预防出血;以10×109/L作为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输注阈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沈阳三生制药厂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9 例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1.0g/(k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增长情况。结果:肿瘤化疗组使用rhTPO 9 d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需19±9.4 d,较对照组24±6.2天明显缩短。难治性ITP组显效6例,良效3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严重血小板减少有促进血小板生成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2例第1个周期化疗后血小板≤50×109/L的患者,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24 h皮下注射rhIL-11,1.5 mg/次,1次/d,连续用药7~14 d,或血小板从最低点恢复至≥100×109/L停药;对照组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不接受rhIL-11.结果 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73±0.34)×109/L和(13.69±6.52)×109/L,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平均数为(0.29±0.58)单位,对照组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平均数为(0.81±1.37)单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不良反应:乏力、注射部位疼痛、恶心呕吐、肌肉关节疼痛、结膜充血、皮疹.结论 rhIL-11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联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重症ITP患者39例,其中采用rhTPO治疗21例作为研究组(rhTPO组),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18例作为对照组(丙球组)。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rhTPO组和丙球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2%和10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hTPO组和丙球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分别为(4.44±0.88)d和(5.52±2.65)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7d后,rhTPO组和丙球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81.8±29.1)×109/L和(130.0±56.5)×109/L;而治疗14d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38.3±95.3)×109/L和(221.4±83.3)×109/L,2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TPO联合地塞米松与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症ITP疗效相当,可作为重症ITP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低温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完全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于化疗间歇期血小板计数≥120×109/L时,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80℃冰箱保存。化疗过程中,当患者血小板≤15×109/L时将冻存的自体血小板经40℃水浴复苏后输注。冻存前后分别测血小板数目,计算复苏后血小板回收率及输注后12、4 h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12例患者采集15例次,冻存期1~3个月,共输注26例次。采集时血小板数目3.4×1011~8.5×1011,复苏后血小板回收率为(73.51±9.03)%。输注后1 h CCI为19.4±7.6,24 h CCI为13.5±6.1,有效率92.3%。无输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深低温冻存自体血小板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止血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2例第1个周期化疗后血小板≤50×109/L的患者,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24h皮下注射rhIL-11,1.5mg/次,1次/d,连续用药7~14d,或血小板从最低点恢复至≥100×109/L停药;对照组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不接受rhIL-11。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73±0.34)×109/L和(13.69±6.52)×109/L,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平均数为(0.29±0.58)单位,对照组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平均数为(0.81±1.37)单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不良反应:乏力、注射部位疼痛、恶心呕吐、肌肉关节疼痛、结膜充血、皮疹。结论 rhIL-11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骨髓移植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达到防止出血的目的〔1〕。欧美国家超过70%的血小板输注为预防性输注,根据AABB的调查〔2〕,60%的医疗机构以PLT值20×109/L作为预防性输注的临界值。但由于多次反复输注单采血小板可刺激机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或(和)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低剂量与传统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初治和既往激素敏感的复发ITP患者(n=49)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0.5 mg/(kg·d),治疗3~4周,随后激素缓慢减量。同期接受醋酸泼尼松传统剂量[1 mg/(kg·d)]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6)。随访资料收集截止期2014年8月31日。动态观察血小板计数,并监测生化指标、出血症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低剂量组和传统剂量组治疗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81.6%和82.6%,其中初治的有效率分别为73.0%和80.0%,复发的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6.7%,2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达到≥50×109/L和≥100×109/L中位时间均为2周,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计数≥50×109/L维持时间大于6个月和12个月者,低剂量组分别为51.0%和30.6%,传统剂量组分别为45.7%和34.8%,没有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治疗后出血表现均显著改善(均P<0.001)。结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ITP疗效与传统剂量者相当,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制剂的指征。方法:总结9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巩固化疗及强化治疗期间的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变化及输注血小板情况。结果:接受诱导缓解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倾向轻重不一,输注血小板的比例为31.5%;接受巩固化疗患者出血倾向较轻,输注血小板者比例为10.9%;接受中大剂量强化治疗的患者,出血倾向重,输注血小板比例为52.9%。结论:完全缓解后接受巩固及强化治疗的患者,如不伴发严重感染等加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可将血小板输注指征定为5×109/L;接受诱导缓解化疗,或接受巩固、强化治疗伴发严重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指征可定为10×109/L或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体血小板输注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0例,将其随机的分为3组,A组患者使用rhIL-11治疗,B组患者自体血小板输注治疗,C组患者将前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治疗。观察3组患者血小板的变化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结果 A组血小板的变化幅度为(5.37±6.38)×109/L,B组血小板的变化幅度为(14.94±23.32)×109/L,C组血小板的变化幅度为(14.95±26.79)×109/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小板的变化幅度大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小板输注和rhIL-11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好。两者同时使用效果更佳,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Rh阴性患者输注ABO同型Rh阳性单采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没有预防性输注Rh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下,给予33例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后各24h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并计算出血小板增加值,与对照组35例阳性患者输注阳性血小板的效果进行比较,来评估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并在随访中,用间接抗人球蛋白卡法检测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的抗D抗体水平。结果: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血小板24h后血小板增加值为(12.45±9.96)×109/L,阳性患者输注阳性血小板24h后血小板增加值为(8.12±7.63)×109/L,3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血小板与RhD同型输注血小板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0例患者输注血小板(66.2±30.0)d后抗D抗体均为阴性。结论: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单采血小板的疗效显著,RhD抗原引起同种免疫的频率极低,可以给予Rh阴性患者输注Rh阳性单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次/d,疗程14 d。结果 82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15.5(6.0-24.0)×109/L,给药起(5、7、15)d时分别升至27.5(16.0~47.0)×109/L、35.0(20.5-78.0)×109/L和77.0(41.8-119.5)×109/L,与用药前相比(P值均<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给药起第28天,血小板计数中位数降至76.5(35~120.3)×109/L,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近期有效率85.3%,其中显效58.5%(血小板≥100×109/L,无出血症状),良效26.8%(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仅3例出现轻微临床不良反应。16例中1例在给药起21 d和28 d的血清中检测出低滴度抗TPO抗体,但不具有中和活性。结论 rhTPO可一过性升高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258例次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病种、性别、年龄、体重、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对输注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例次为188例次(有效率72.9%),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分别为80.9%、73.2%、70.2%、52.5%,不同病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8,P0.05)。146例次有发热感染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7.1%,明显低于112例次无发热感染者的80.4%(χ~2=5.614,P0.05);69例脾大患者的有效率为55.1%,明显低于189例脾不大者的79.4%(χ~2=15.088,P0.01);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894、0.051、0.065,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可能是影响血液病患者输注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rhTPO上市后的2项临床试验中,选择年龄≤18岁的ITP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自31家医院的87例儿童ITP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5例,女40例,2例性别信息缺失。中位体重47kg,中位年龄12岁,中位ITP病程4个月。其中39例(44.8%)为新诊断ITP,21例(24.1%)为持续性ITP,27例(31.0%)为慢性ITP;31例为初治,56例既往接受过rhTPO或其他改善血小板的药物治疗。87例患儿接受rhTPO单独治疗或rhTPO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接受rhTPO治疗的中位用药次数10次;基线期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0.40×109/L,给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停药后第14天中位血小板计数分别达35.00×109/L、56.00×109/L、80.00×109/L和120.00×109/L,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第7天、第14天和停药后第14天,总有效率分别达57.5%、58.8%和85.7%。治疗前55.2%患儿有皮肤/黏膜出血,治疗后第14天降至6.1%,停药后第14天无一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未观察到与rhTPO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rhTPO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儿童ITP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例ITP患者采用随机区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组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次/d,疗程14 d。对照组在服用达那唑14 d后如血小板仍≤20×109/L,加用rhTPO皮下注射,1.0μg/kg,疗程14 d。2组在整个试验阶段均服用达那唑,0.2 g,每日3次。结果:试验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8.0(4.0~15.0)×109/L,用rhTPO后血小板最高值为100.0(49.0~118.5)×109/L,与用药前相比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开始治疗后28 d,血小板计数降至39.0(22.0~68.5)×109/L。对照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0(4.0~10.0)×109/L,第1阶段(1~14 d)仅用达那唑治疗血小板最高值为33.0(23.0~72.0)×109/L。第2阶段(14~28 d)加用rhTPO,血小板计数最高值为111.5(60.0~152.0)×109/L,与用药前及第1阶段最高值相比均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至4...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难治性ITP住院患者,给予脾大部栓塞治疗。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1周,血小板显著升高,达(123~257)×109/L,缓解率100%。随访时间12个月,显效2例,血小板长期维持正常水平。良效5例,血小板计数长期维持(50~100)×109/L。5例于3~6个月复发,其中2例再行激素治疗后有效;1例CT显示脾脏栓塞面积不足50%,行第2次脾栓塞并维持小剂量激素控制较好。另2例口服硫唑嘌呤,并小剂量泼尼松,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对于难治性ITP患者,脾大部栓塞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使用Medical Outcome Study SF-36 form(SF-36)中文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36例成人ITP患者进行QoL调查.按照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3组[PLT<30×109/L;PLT(30~100)×109/L;PLT>100×109/L].SF-36的8个维度作为测量结果:躯体健康(PF);社会功能(S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情绪角色功能(RE);精力(VT);总体健康(GH).结果:在8个维度ITP患者和正常人相比SF-36 QoL均降低.在PF、RP、BP、GH、SF和RE等6个维度中Qo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ITP患者在GH、VT和RE 3个维度与慢性患者相比QoL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根据血小板计数分组的比较中,在PF、GH和SF 3个维度显示了明显的差别.年龄是除了SF以外其他所有维度的负性预测因子.当前血小板计数是BP,SF和GH的负性预测因子.而且治疗费用也影响了QoL得分.对出血的恐惧作为主观指标对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结论:成人ITP患者的QoL明显降低,年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的恐惧对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ITP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基于询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冻存自体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AL化疗完全缓解(CR)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于化疗间歇期采集自体血小板并低温保存;化疗后血小板计数≤15×109/L时将血小板解冻后输注,并检测其血小板CD42b、CD62p,计算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对照组输注正常献血者的冻存血小板。结果两组血小板CD42b、CD62p表达率及输注后1 h、24 h CCI比较,P均〉0.05;观察组有效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55%),其输血反应率(15%)明显低于对照组(45%)(P均〈0.05)。结论 AL患者CR后深低温冻存自体血小板的功能与正常人的冻存自体血小板无统计学差异,但其止血效果优于后者,且输血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治疗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小板减少(MDS-RT)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起始3例患者均行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1疗程:20mg/m2,静脉滴注1h,qd×3d,之后患者2巩固3疗程,患者3转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1疗程结束后,患者1血小板3×109/L升为50×109/L,患者2血小板5×109/L升为45×109/L,均脱离输注,患者3仍未脱离输注,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后进展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结论: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低危的MDS-RT可改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依赖问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大样本的临床实验中检验其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