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质丢失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随时间推移假体周围骨密度和溶骨的改变情况及THA术后假体松动和骨重建的时间,分析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THA术后患者83例,对比观察THA术侧髋关节和健侧髋关节,同时按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各组THA术后股骨柄假体及髋臼假体周围的骨密度。结果 不论是骨水泥固定还是非骨水泥固定,髋臼周围骨密度在1年以内和7年以后下降明显,4~7年没有明显变化。同时,骨水泥固定方式髋臼周围骨质丢失的情况比非骨水泥组出现的时间早而且范围广。结论 髋臼假体底周的骨质丢失较股骨柄假体更早、更快、更严重,尤其在髋臼的负重区。其改变的时相规律为:THA术后1年之内骨密度下降明显,4~7年内相对稳定,7年后骨丢失呈持续性日趋下降的趋势。采用髋臼假体用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用骨水泥固定这种混合型固定方式有利于防止髋臼假体底周的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的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髋关节置换;人工假体;周围骨折",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创伤,翻修治疗、患者老龄化、假体类型、假体固定方式和关节活动量的增加等,也与骨折发生有关。Vancouver分型方法主要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包含患者骨折的部位、骨折的类型、假体固定情况、假体松动情况以及股骨近端的骨量丢失等因素,对临床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加压钢板、异体皮质骨板、碳纤维板、打压植骨及翻修等固定。  相似文献   

3.
孙川江  庄景盛  高云 《华西医学》2010,25(9):1636-163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2009年3月11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均为人工股骨柄周围骨折,Vancouver B1型假体无明显松动,均行切开复位,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并取髂骨或人工骨植骨治疗。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术后3~6个月,11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患者无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内固定断裂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估法估分: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不损害假体周围骨皮质及假体或其骨水泥层,操作简便,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环抱器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原因,观察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对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假体周围股骨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全髋术后发生骨折有6例,全髋术中发生骨折有3例。结果:9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7.6月(12-19月)。术后1年,除1例翻修术结合环抱器固定有屈髋受限外(45&;#176;),其余髋关节屈曲度在85&;#176;-95&;#176;。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主要与老龄人骨质疏松,骨溶解导致的骨机械强度下降有关;翻修手术操作不当,增加了这类骨折术中发生的机会;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为这类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经济、实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功能康复训练路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股骨颈骨折和老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利对照组.实验组术后除按骨科术后常规护理外,还结合病人机体状况遵照下肢功能康复训练路径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遵照骨科手术后护理常规,所有患者进行平均14个月随访,随访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每个患者在术后l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内股骨假体周围骨量均有显著降低.实验组术后3个月、6个月股骨近端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两组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 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反映假体周围骨丢失情况,应用下肢功能康复训练路径早期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可减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的骨丢失,提高术后患者生活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 将本院近10年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的10例病例,按Vancouver分类方法分型,根据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5~12个月;平均8.2个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升高.结论 Vancouver分类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价值,根据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的Vancouver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得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原因,观察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假体周围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对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假体周围股骨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全髋术后发生骨折有6例,全髋术中发生骨折有3例。结果9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7.6月(12~19月)。术后1年,除1例翻修术结合环抱器固定有屈髋受限外(45°),其余髋关节屈曲度在85°~95°。结论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主要与老龄人骨质疏松,骨溶解导致的骨机械强度下降有关;翻修手术操作不当,增加了这类骨折术中发生的机会;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为这类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经济、实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失败人工髋关节假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科官  张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98-339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12年所完成22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及发生术后脱位的8例患者资料,总结脱位原因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结果221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中,发生术后脱位8例,均为后外侧人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脱位原因包括术前并存肌力减退疾病、术中假体安置不当、术后不适当的体位改变及护理、宣教不到位等。8例脱位患者中2例行再次手术翻修后治愈,6例通过麻醉下行闭合复位治愈;7例随访1~5年,未再发生脱位。结论术前认真评估患者患髋软组织张力及合并疾病情况,选择设计合理的假体及组件,术中清除可能引起关节撞击的组织,正确放置人工关节假体及组件,术后指导患者正确的患髋活动方式对预防术后关节脱位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通过对4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观察,找出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有2例出现便秘,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细致的病情观察、精心的基础护理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主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国内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的研究,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早期发现提供依据。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80-01/2006-04和Embase1980-10/2006-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Total Hip Arthroplasty,bone los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1-04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全髋置换术,假体周围,骨密度"。资料选择:纳入标准是与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相关的文章,以临床研究类文章为主,同时包括综述性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相关文献56篇,按上述标准纳入30篇,其余文献均被排除。资料综合:全髋置换术股骨假体有两种固定方式:骨水泥固定型与非骨水泥固定型。两种类型虽然固定方式不同,但术后假体周围均存在骨量丢失,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能够早期检测出假体周围骨量的丢失。结论: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逐渐成为定量监测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重要手段,术后连续性检测假体周围骨密度对于早期发现假体松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隐性失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之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患者置换后的功能恢复影响很大.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髋关节置换8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 ward 等设计的通过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循环血量的数学方法和 Gross 线性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明显高于显性失血,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假体类型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抗凝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置换后隐性失血形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等膝关节病变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全膝关节置换,因此有必要对置换后假体周围应力及骨密度变化进行评估。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应力,并连续监测骨密度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20例,置换后12个月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将股骨假体周围分为4个兴趣区,分别为ROI 1-4区;胫骨假体周围分为3个兴趣区,分别为ROI 5-7区。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别在置换后1,3,6个月,置换后1,2,3年分析膝关节假体周围应力变化;同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膝关节假体周围骨密度。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假体松动,置换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为(90.23±2.37)分,与置换前(39.68±1.31)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ROI 5区应力遮挡最明显,ROI 3区应力遮挡最少。置换后6个月,ROI各分区的应力遮挡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1,2,3年,股骨假体周围ROI 1区应力遮挡率减小,与置换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胫骨假体周围6区应力遮挡率增加,与置换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膝关节假体周围骨密度在置换后1个月时无明显下降(P>0.05),置换后3个月开始明显下降(P<0.01),且以ROI 5区最明显,而ROI 3区变化较小。置换1年以后,骨密度变化不明显。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与其应力遮挡存在相关性,监测二者变化,可为预防骨质流失提供理论数据,并为临床康复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回顾性分析1997-05/2007-05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按Vancouver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治疗,其中AG型1例、AL型1例、B1型3例、B2型5例、B3型3例、C型2例.根据分型A型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B1、C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器械固定治疗,B2、B3型骨折采用长柄假体翻修+异体骨植骨.翻修+植骨或内固定后随访3~12个月,15例患者骨折愈合,异体骨移植成功,假体固定可靠,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疗效优良率为73.3%,但合并有其他可治愈的并发症.提示根据Vancouver分类方法选择不同的方案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设定为对照组,采用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的30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哈里斯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及帕克-帕尔莫移动评分(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PPMS)、手术前后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无发生特殊并发症及不良事件。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65. 12±22. 13) min、(1 986. 52±875. 63) ml、(955. 25±520. 17) ml、(12. 98±5. 11) d]显著优于对照组[(76. 38±24. 64) min、(2 437. 42±953. 87) ml、(1 226. 44±553. 09) ml、(15. 52±5. 8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HHS及PPMS评分分别为(73. 66±16. 05)分,(8. 37±2. 13)分,显著优于术前的(4. 46±1. 34)分、(0. 83±0. 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术后HHS评分及PPM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 42±14. 83)分、(7. 15±1. 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 29±6. 3)周,与对照组的(15. 03±7. 5)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为(2. 86±0. 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 73±1. 2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患者HHS和PPMS评分明显提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临床效果比较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 are a rare but potentially disastrous complication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Such fractures occur either as early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r late complications when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either significant trauma or as a result of the loss of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bone supporting the prosthesis, such as aseptic osteolysis. The incidence of such fractures appears to be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d use of uncemented acetabular compon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epidemiology, eti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riprosthetic acetabular fractures as well as offering potential treat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的相关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晚期的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虽然手术的效果比较肯定,但置换后髋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的:综述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的研究现状.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1/2007-11的有关文献,检索词为"hip replacement,dislocation",限定文章语言为英语.共检索到496篇相关文献,其中论著445篇,综述51篇,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探讨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章.②髋关节脱位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文章.③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④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文献评价:选用35篇文献,其中9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全髋关节置换中,后外侧入路的脱位率较前外侧和直接外侧入路为高.后外侧入路在关闭伤口前,注意用可吸收线缝合后关节囊和外旋肌,加强后侧稳定因素,这样,后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和直接外侧入路比较,脱位率没有显著的差别.②假体设计上讲,球头的直径越大,脱位风险越小.有裙的假体脱位率比无裙假体高.带高边的内衬可以减小脱位的风险.偏距的减少可以增加脱位的风险.③脱位在早期可以通过闭合复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考虑感染引起,应及时切开清创,必要时取出假体,二期翻修.假体位置不当时必须调整,软组织不平衡的髋关节也常需再次手术.④如果患者反复脱位,外展肌力弱,有明显软组织不平衡的表现,或者无法明确脱位的原因,应考虑使用限制性髋臼假体.结论: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髋关节置换后脱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未来对于髋关节不稳定治疗的研究将主要围绕如何处理较复杂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不平衡所致的复杂性脱位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