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73年6月-1997年5月治疗的52例肝外胆管癌病人的症状、诊断、病理、病理、预后的分析,作者得出上胆管癌的远期结果与病期、肿瘤位置、转移淋巴结的存在、黄疸及黄疸持续时间有关。分析结果还显示远期结果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改进手术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应改善进展期胆管癌者的生存质量,未来此病的治疗进展在于早期诊断,改进手术技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肝外胆管癌23例临床分析王天飞曹树立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且疗效不甚理想。我院自1988年7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3例,现作临床分析及讨论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40~79岁,平均58.8岁,50...  相似文献   

3.
胡宗泽  张清泉 《外科》1997,2(3):148-150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男58例,女14例,共72例,平均年龄58.3岁。上段占75%,中段11.1%,下段13.86%。本组病人均依靠临床表现及B超检查做出初步诊断。术中B超扫查明确肿瘤部位、范围、门脉通畅情况以指导手术。结果与结论:本组总切除率45.83%,其中上段为33.33%,中段62.5%,下段为100%,对不能切除者行胆肠内、外引流术,以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肝外胆管癌206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程序,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对1995年6月至2004年10月206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外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肝外胆管癌初诊时多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其他常见症状依次有上腹部隐痛(49.5%)、乏力(30.6%)、消瘦(27.2%)、厌食(13.1%)。(2)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糖类抗原(CA19-9)阳性率分别为100%(206/206)、93.7%(193/206)和68.4%(140/206)。(3)影像学检查中联合B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对肝外胆管癌的确诊率为100%,2例早期胆管癌均是通过ERCP确诊的。结论建立规范的肝外胆管癌诊断程序,是改善肝外胆管癌愈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55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术前55例行B超、彩色超声、血CEA、CA19-9测定。40例行MRI和磁共振胆道成像检查,采用MTT法对28例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根据本组病例的资料,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诊断可分两步进行。用B超结合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筛选,然后进行三项检查:(1)血清CA19-9值测定(〉222KU/L者39例);(2)彩色超声;(3)MRI和磁共振胆道成像。  相似文献   

6.
近端管癌的早期诊断不易,切除率低,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增长趋势,本文重点就其病理特点,诊断和各种治疗方法作一回顾性介绍,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183例肝外胆管癌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肝外胆管癌诊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对策。方法:总结分析1983年1月至2000年1月间收治的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结果:183例肝外胆管癌病例中,入院前50%患者病程在40d以上,44.3%患者曾发生误诊或漏诊;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减状性手术和探查性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9.5%、2.2%、49.6%和18.7%;全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6.5%。结论:肝外胆管癌诊治中存在术前误诊或漏诊率较高、肿瘤切除率较低和手术治疗不规范等问题,应重视加强对肝外胆管癌危人群的检查和肝外胆管癌的规范化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的发展,关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治疗已初步被总结出一些较合理的方案。但老年的肝外胆管癌病人,在诊断与治疗上存在其相应的特点,对此,本文就我院1995~2002年外科治疗的23例65岁以上的肝外胆管癌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报告34例晚期肝外胆管癌临床治疗结果。其中施行胆管空肠吻合术2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PTCD)9例,经PTCD放置内置管8例,剖腹探查9例,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3例,未治3例。出院后随访发现,放置内置管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作者认为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胆管癌,在条件适合时采用经PTCD内置管效果较好.该法损伤小,又无PTCD的许多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32例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生存率,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获根冶性切除14例,姑息切除2例,胆道引流术16例;手术并发症10例(31.3%),手术死亡1例(3.1%)。其中22例获定期随访,存活一年以上的有12例(12/22),至今存活8例。结论:早期诊断、正确的评估、合理的术式选择能提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对55例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特证分析,病变位于肝外胆管上段24例(43.64%)、中段12例(21.82%)、下段19例(34;54%)。42例得到病理诊断,大体形态属浸润型、结节型、乳头型各为24、6、11例,组织学检查97.62%为腺癌。直接胆道造影的特征有狭窄型、阻塞型和息肉型。PTC、B超、ERCP、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58.18%、71.43%、66.67%,以PTC检查的准确率最高。黄疸病人应首选B超检查以了解胆管有无梗阻,扩张。一旦发现肝内胆管扩张,应作PTC检查,并酌情选用ERCP、CT或选择性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2.
肝外胆管癌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55例肝外胆管癌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本组上段胆管癌占43.64%,中段胆管癌占21.82%,下段胆管癌34.55%,42例得到病理诊断,大体形态属浸润型24例、结节型6例、乳头型11例;镜下检查97.62%为腺癌,其中中高分化型51.22%。低分化型48.78%;上段胆管癌以浸润型、低分化腺癌居多.下段胆管癌以乳头型、中高分化腺癌为主。淋巴结转移45.24%,且多与胆管癌累及范围成正比,肝转移25.45%。手术切除11例(26.19%),其中上段胆管癌切除率11.76%,下段胆管癌切除率42.86%。平均生存期10.78±9.69月(x±SD)。从病理角度看,以下段胆管癌、浸润型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或肝转移者生存期明显缩短,治疗方面以手术切除组生存期(21.35±16.73月,X±SD)最长,胆肠内引流次之。并对肝外胆管癌的病程特点,不同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外科手术收治的61例肝外胆管癌临床资料。结果其中胆管中段癌28例、胆管下段癌33例。胆管中段癌根治性切除率为64.29%,手术并发症14.28%,5年生存率38.89%;胆管下段癌根治性切除率为75.76%,手术并发症36%,5年生存率24%,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外胆管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手术仍是治疗肝外胆管癌的首选方法,胆管中段癌和胆管下段癌不需要区别讨论。  相似文献   

14.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宪民  刘铮 《普外临床》1996,11(1):29-32
作者对1978年至1995年收治的6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了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探讨,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5岁,男女之比为2.9:1。在病理分型中,浸润型癌占56%,结节型占38%,乳头状型占6%,根据发生部位分类;在胆总管上部者占58.7%,中部占17.5%,下部占23.8%,本组全部患者均依靠临床表现及B超获初步诊断,但梗塞的具体部位及范围往往需CT或其它介入性方法如PTC、ERCP或血管造  相似文献   

15.
肝外胆管癌的诊治体会温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邮编325000)张启瑜温州医学院附一院普外科蒋飞照随着影象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外科手术经验的积累,肝外胆管癌术前诊断率不断增加,手术切除率也在逐年上升[1]。本院外科于1984~1993年间共收治肝外胆管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2001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病例数、手术切除率不同,分为前15年第一阶段及后15年的第二阶段.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或闷痛、胀痛、乏力、食欲减退及进行性黄疸.B超、CT、MRI和MRCP是无损伤诊断的首选方法;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则应行PTC(27例)、MRCP(15例)或ERCP(78例).本组手术切除73例,切除率44.2%,其中根治性切除38例;非根治性切除35例.第一阶段切除15例,切除率27.3%;第二阶段切除58例,切除率52.7%.本组54例得到随访,其中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39.5%,非根治性切除术为14.3%;未切除的62例得到随访,均于1~1.5年死亡.结论 一旦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就应积极剖腹探查,不要延误切除时机.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兴元  胡以则 《腹部外科》2007,20(3):139-141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ncer)是指来源于胆管上端、胆管分叉部、左右胆管的癌,亦常称之为上段胆管癌(proximal bile duct cancer)或Klatskin瘤,是肝外胆道癌的最常见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方法:对34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切除, 姑息性切除,胆肠内引流,金属支架内引流和外引流5组,分析各种治疗方式与病变分型,生存时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生存时间,根治性切除组3.3年,姑息性切除组平均20个月,胆肠内引流组平均13个月,金属支架内引流组平均12个月;外引流组6.3个月;总并发症23.5%,手术死亡率0.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应首选根治性切除,选择性和肝段切除是更适合的,姑息性切除的疗效优于各种内外引流术,胆肠吻合内引流术和金属支架内引流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46例,现就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35~78岁,平均57.7岁,其中>50岁者35例。42例首发症状为黄疸,另有2例在...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一直是肝胆外科治疗的难题,尚未获得满意的解决。外科治疗的目的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和解除胆道梗阻两个方面。由于肝门部的解剖特点,根冶性切除的成功率很低。肿瘤旁的胆道引流未引流不充分,术后黄疸及逆行感染均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作者近年来采用经肝-肿瘤肝胆管内外引流术治疗9例肝门部胆管癌,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